顯示具有 德國-科隆(Kol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德國-科隆(Kol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在科隆(KOLN)看完教堂後,推薦的幾家平價美食餐廳(Restaurant)


一般遊客對於科隆(KOLN)的印象似乎就是科隆大教堂,也的確,這個城市大教堂的光芒已經蓋過所有還可以去的景點。

如果願意走遠一點,郊區還有一個夢幻遊樂園(Phantasialand)可以試試,這是一個佔地27公頃的遊樂場,如果喜歡主題樂園,可以試試德國式的刺激。

當然,花個半天時間去亞琛(Aachen)看看查理曼大帝的輝煌,也是不錯的選擇之一。(搭RE火車約一小時車程),這一些是有關亞琛的介紹:
在下載HERE地圖的時候,特別注意,科隆這裡屬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


好!不扯了,肚子已經好餓了,直接看一下推薦的餐廳吧!這幾家餐廳都是大教堂附近的為主,雖然我吃過許多郊區的美食,但是如果沒有開車,交通實在不方便。科隆大教堂附近的餐廳非常多,但我去過的地雷餐廳實在也是不少,希望這幾家能合大家胃口。

茗貴坊食府(Great Wall)

Komödienstraße 37, 50667 Köln, Germany

這是一家老字號的中餐廳,原來就叫做長城餐廳,不知道哪一年就改了名字了。他是以川菜的菜色為主,所以雖然服務人員說不辣,其實還是相當辣的。但是口味已經調整的比較國際化,擺盤與料理方式都有一定水準。嘗試過附近的幾家中餐廳之後,就這家最好了,所以都好像每年來到柯隆會去吃一次。










色香味俱全的中餐,好好吃!!!

Funkhaus Cafe-Bar-Restaurant

Wallrafpl. 5, 50667 Köln, Germany





WDR 廣播大廈樓下的員工餐廳,網路的評價很高。餐廳所在的這棟大樓叫做Funkhaus am Wallrafplatz,建於1948年至1952年,原只是著名的Monopol酒店,科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90%以上的建築都被摧毀,酒店也不例外,後來在廢墟上重建了這棟廣電大樓,作為德國公共電視台的總部。1952年6月21日開幕時,號稱是歐洲最現代化的電視攝影棚。大型廣播展演大廳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音樂表演場地之一。

Funkhaus餐廳在大樓落成的時候就開幕了,成為明星、音樂家與工作人員的聚會與休息場所。餐廳至今依然保有50年代的原始設計,牆上有許多當年的照片,說明這裡曾經是德國廣播電視業的傳奇。餐廳的確有點意思,但是餐飲口味為不能說不好,只是稍微清淡了一點,似乎不太合台灣口味,所以大家有點失望。













也許我們沒有嘗試的咖啡、雞尾酒要好一點吧?

理查咖啡(Café Reichard)

Unter Fettenhennen 11, 50667 Köln, Germany





一定要介紹一家老咖啡廳是寫這個網誌的傳統,科隆的最老的幾樣傳統伴手禮,第一就是古龍水(古龍水就是科隆水的變音),另外一樣東西就是巧克力,而Café Reichard 也許是柯隆最好的巧克力店。



拿破崙於1794年征服科隆的時候,曾經在這裡喝到了一杯摩卡咖啡(巧克力加咖啡),並對於這個城市的咖啡與甜點的水品大為讚賞。在這樣的風潮下,Georg Reichard 在1855年於Hohe Straße 154號開設了自己的咖啡店。1905年買下現址,搬了過來直到現在。而隨著二戰結束,在科隆重建的過程中,WDR買下了現址進行整修與改建,但咖啡廳不但沒有被趕走,反而增加了玻璃屋,這也讓理查咖啡成為柯隆大教堂旁邊最美麗的風景之一。






Café Reichard 每天早上 8:30便開始營業,供應自助式早餐到12:00。之後營業到晚上八點打烊。如果不吃飯,在這裡喝一杯摩卡咖啡將是旅途中的一個難得的回憶。

此外,他的廁所也挺有名的,但是要收費五十分歐元。

Brauhaus Früh am Dom

Am Hof 12-18, 50667 Köln, Germany


科隆是德國的四大城,所以也是重要的啤酒出產地,Früh 便是歷史悠久的老牌啤酒廠。其實啤酒有非常多的名字,而Kölsch就是指德國科隆地區獨有的啤酒,這酒採用桶面酵母釀製(Top Fermented),而Früh的啤酒稱之為Früh Kölsch酒廠成立於1904 年,目前依然是家族經營。由於就開在大教堂旁邊,因此成為柯隆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啤酒廠。到了2003,酒廠開始販賣德國的傳統食物搭配啤酒,因此餐廳也越來越有名氣。這裡最有名的東西,就是豬腳與德國香腸。當然,Früh Kölsch也自然是必點的。

哈哈!!! 無酒精啤酒
必吃的豬腳


Keule

Heumarkt 56-58, 50667 Köln, Germany


Keule 位於Heumarkt廣場的一角。他主要賣科隆地區的另外一個著名的啤酒Gaffel Koelsch,基本上與Früh Koelsch是系出同源,採用同一個啤酒配方,也是成立於1906年。而食物也是類似。

我的最愛: 無酒精啤酒
其實科隆的豬腳店,我們最常吃的是這家,Früh am Dom反而是如果有客人要餐敘才會去的地方。食物基本上差不多。

每次必點的烤豬腳
L'Osteria

Martinstraße 1, 50667 Köln, Germany





這家是柯隆大教堂區最好吃的義大利餐廳,雖然稍微有一點點遠,而是如果想吃義大利麵或比薩,這裡絕對值的多走十分鐘的路。




餐廳有著很大的開放式廚房。


最特別是他的比薩,好大一個,很薄,非常好吃。


重點是便宜,每次找不東西吃的時候,提議來這裡吃絕對不會被否決。


最後的自然是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實在太好吃了。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 之不專業導覽 (三部曲之三)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正面: 攝於2017年五月

如果還沒有吃飯可以參考這一篇: 在科隆(KOLN)看完教堂後,推薦的幾家平價美食餐廳

科隆城市的歷史與東方三聖的故事,在前篇已經大致做了一個交代。但多年來進出科隆,絕對已經超過二十次以上,對於大教堂總是驚鴻一瞥,對於其中的至寶: "東方三聖的聖髑寶匣",始終無緣窺其全貌,並不是我誠意不足,寶匣位於管制區之內,教堂又有很多活動,動不動就封館接待大官,而遊客則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公告的參觀時間只能作為參考,有幾次的拜訪活動,甚至於只能於拍攝外觀,連大門都進不去。我有無數張教堂外觀照片,但是除非照相設備有廣角鏡頭,單靠手機在這裡拍照是有些困難的,畢竟這是全世界第四高的教堂啊!

攝於2017年五月

下面照片中的這個柱子,是教堂塔頂的複製品,看看柱子,再看看教堂的雙塔頂端,頓時感到有些暈眩。

攝於2017年五月

2017年的五月,來到教堂時,才剛進門就遇到封館,被神職人員趕了出來。但實在不甘心,於是使出政治人物常用的『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這招,終於奏效。

在此得到應證,就算最有原則的德國人也無法對付台灣人死纏爛打的功夫。於是,在紅衣神父的監視,外加許多達官貴人的訝異眼神之下,終於拍到了聖王寶匣。其曲折離奇的過程奉大主教之喻,乃不傳之密,在此無法奉告,敬請原諒。

天主教來到柯隆設立教區,可以遠溯至第四世紀。早在西元314年便有名為Matemus的主教在此就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轟炸造成對於教堂的破壞,戰後在復建時,在大敎堂周圍挖掘出許多次歷史上修建教堂的遺跡,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在教堂四周看到許多介紹的照片,如果拜訪DOMFORUM時,也會有非常詳盡的多媒體介紹。

雖然已經有主教,但是柯隆教堂在第六世紀只是一個小小的教堂。第一次的大規模擴建是在西元800年,這時的教堂長度已經約有100公尺。到了第九世紀,一個更大規模的建築被完工,根據教堂圖書館所保留的文獻紀錄,當時的教堂有兩個採用 Carolingian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尖塔,並於870年九月27日祝聖。

1164年科隆的大主敎Rainald Von Dassel(1114-1167)從米蘭將東方三聖之聖髑搬到了科隆大教堂徹底改變了教堂的命運。但這時東方三聖的詛咒又發生效果,Rainald大主教在搬遷之後的第三年(1166年)十月回到意大利洽公時,突然死於瘟疫,以五十多歲的盛年過世,但他的遺骨被帶回到科隆大教堂安葬。

繼任者Philipp Von Heinsberg(1130-1191),委託的金飾藝術家Nikolaus Von Verdun製作聖龕,花費了25年才完成精美的寶匣。至此,東方三聖之聖髑與聖龕經過科隆的大力行銷,吸引了全歐朝聖者的目光,前來這座教堂參拜。1248年,在Konrad Von Hochstaden主敎的領導下,決定修建一座堪稱爲世界級的主教座堂,以滿足眾多朝聖者的前來。

當時的建築師沒有依照當時在德國所流行的羅馬式教堂風格,而是考慮與法國競爭,採用壯觀的哥德式。由於野心太大,工程花費了六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在1880年完工,德國國王威廉一世蒞臨大教堂,將最後一塊石頭放于南塔十字花形處,教堂才宣告正式祝聖。

大門:

精美的彼得大門(Petersportal)建於1370至1380之間,是大教堂最古老的大門。中間有聖母與列於兩旁的十二位門徒的精美雕像(但是怎麼數都有十四位的雕像啊?),後來有位網友告訴我這些人是誰。

微笑的聖母抱者聖嬰,歡迎大家的光臨。上面還有一大堆精美的小雕像。

攝於2017年五月

左邊從左到右是Adam (亞當), Noah(諾亞, 就是建諾亞方舟的那位), Moses (摩西, 出埃及記的那位), David (大衛王, 擊殺巨人,成為以色列的第二任國王), Elijah(以利亞, 他是一位先知,不斷提醒眾人要相信耶和華), Joachim(聖約雅敬, 他是聖母瑪麗亞的父親)和John the Baptist(施洗者約翰)。

攝於2017年五月

攝於2017年五月

右邊從左到右是Joseph(耶穌名義上的父親,瑪麗亞名不符實的丈夫), Anna(聖安納,聖母瑪麗亞的母親), Eliseus (以利沙,與以利亞同時期,另外一位著名的先知), Salomon (所羅門王,他是以色列第三位國王,換言之,他是大衛王的兒子), Samuel (撒慕爾,他也是一位先知,策立了以色列第一位國王與大衛為第二任國王), Abraham(亞伯拉罕,為以色列人的祖先,不過阿拉伯人也將他視為祖先)和Eva (就是那位夏媧,亞當的女朋友).

這些人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都比耶穌基督年長。

大門後的光影


進入大門之後,先被漂亮的光影,嚇了一跳,也許是下午的時間吧 ! 大教堂的正面都是朝向西邊,所以拍教堂照一定要選下午,早上來的時候教堂正面通常都是背光的狀況。
攝於2017年五月
攝於2017年五月

進入教堂後,建議往左邊走。就是逆時針的逛教堂。

大殿的中央取景,居然有沒有人的時候? 對的,那時候神父只准遊客離開,不准遊客進入。
















攝於2017年五月

左側(北邊)的玫瑰花窗



首先看一下教堂最古老的玫瑰花窗,這是於1507-1509年之間所修建的北邊五扇窗户,由左至右分別為: 

第一面為耶穌受難之窗(The Passion window, Philipp於1507年所捐獻,後來當上科隆大主教時),上方是的聖羅倫佐(St. Laurentius)和聖母瑪麗亞;中間為耶穌的一些受難的故事。在最底下,捐獻者沒有忘記畫上自己與他父母的像。



1-耶穌受難之窗





































第二面為聖伯多祿與耶穌之窗(The St Peter and Jesse window, Philipp於1509年就任科隆大主教時所捐獻)。上方的聖伯多祿(St. Peter)的傳奇與聖巴斯弟安(St. Sebastian),下方是跪著的捐贈者大主教與聖伯多祿與聖巴斯弟安。這窗戶有些複雜,很難看懂。

第二面為聖伯多祿與耶穌之窗





































第三面是耶穌誕生窗戶時牧童朝拜 (The Nativity of Christ window, 1507, 科隆市政府的捐獻),描繪耶穌誕生時牧羊人與天使前來朝拜的場景。下方是被封聖的四位科隆騎士: Georg, Mauntius, Gereon與Albinus,均為科隆的守護神。

第三面是耶穌誕生窗戶時牧童朝拜


第三面是耶穌誕生窗戶時牧童朝拜

第四面稱之為神蹟之窗(The Magi window, 1507/08),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窗子,有許多的主題,窗子是由當時黑森州大主教赫爾曼(Hermann of Hesse, 1480-1508)捐贈。最上面的聖徒便是大主教和他的家人的守護著聖彼得(St. Peter)。此外,還有當時黑森區最主要的聖人: 圖林根的聖伊麗莎白(St Elisabeth of Thuringia)和聖克里斯托弗(Saint Christopher)。主要場景都是要展現耶穌基督的神蹟。下方是描述一個舊約聖經中Sheba女王拜訪所羅門王的故事。

第四面稱之為神蹟之窗

第五面窗戶稱之為聖母加冕圖(The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window, 1509)的上方是畫的主題,中間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St. Mary Magdalene)與屠龍者聖喬治(St George, the Dragon Slayer), 下方是傳道者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與聖彼德(St Peter)。

第五面窗戶稱之為聖母加冕圖

嘉勒修女會祭壇(Altar of the Poor Clares(嘉勒修女會也稱為貧苦修女會))


這個可以打開的祭壇的最初位於科隆的貧苦修女會的方濟會教堂,由於教堂即將拆除,於是在1350,轉移到科隆大教堂。由於這是一個可以摺疊的神龕,所以祭壇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變化。不過1909時曾經對這個祭壇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蓋掉了原先的一部分老畫。


嘉勒修女會祭壇:攝於2017年五月

嘉勒修女會祭壇:攝於2017年五月

聖母祭壇

許多信徒在教堂中,奉獻個人的珠寶首飾,例如金鍊,珍珠串,小十字架,戒指,手鐲,耳環和金表等等。因此教堂安排一個聖母像來穿戴這個奉獻品。

1969年1月4日早上,神父驚訝地發現,保護聖母的的玻璃窗被打碎,首飾已經被偷走。不過也沒關係,不久之後,祭壇中的聖母依舊掛滿了各種首飾。

1991年教堂覺得聖母珠光寶氣的不太好,於是將聖母換上的華麗的長袍,不知道珠寶首飾是不是蓋在長袍之下。


攝於2017年五月

攝於2017年五月
接下來,就是管制區了。

會來到一個被隔開的廻廊,裡面便是大教堂最古老的部份,其中有七個小祈禱室,大都是教堂1248年時期一些主教的墓地。牌子上說是下午開放,但其實似乎並不一定,我之前來了無數次,都沒有沒有遇到開放的。



後堂的入口:

後堂中有漂亮的馬賽克地板,這是設計師August Essenwein於1885年設計的。進門的地板上繪出公元818年科隆總主教Hildebold 的畫像,這位主教是查里曼大帝的好朋友。

攝於2017年五月

攝於2017年五月
  
 Gero十字架



接下來可以看到左手邊的十字架小聖堂,聖壇的中心便是Gero十字架(Gero Crucifix, c.970),這是歐洲最古老的紀念十字架,它描繪出基督用死亡救贖世人的場景。

十字架原先屬於Gero主教(900 -976,969年開始擔任科隆總主教直到他去世),據說主教頭上曾有一個傷口,因為向十字架禱告而得以癒合,從此人們相信這個十字架具備神奇的療癒能力,因此它被視為大堂的三大聖物之一。

攝於2017年五月

攝於2017年五月

十字架小聖堂的旁邊有一個門,可以通達另外一個獨立的中型祈禱室。裡面也有一個寶貝。但是暫時不瞭解是甚麼功能?

攝於2017年五月

後面有約十來個聖壇與祈禱室就不一一介紹了,大部分都是一些主教的墓。總之,歷史悠久,都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東方三聖寶匣

這時要來到中間1310年修建的中央祭壇。當時,這可是柯隆主教的御用祭壇。中間便是金碧輝煌的東方三聖寶匣。

東方三聖的聖骨寶匣於1190-1225製作完成,寶匣的本體是木製的,然後外面包覆了金、銀的雕刻,再鑲嵌許多的珠寶。就今日的眼光看來,依然可以說是極致的奢華。

寶匣的正面雕刻自然是三聖來朝的場景。此外還有耶穌在約旦河受洗、耶穌基督在最後審判日時,重新來到這個世界等圖像。在側邊的寶匣上,一邊是依照舊約聖經,演繹了從大時代的的開始,到基督降臨之歷史,下方則刻有聖經中的先知和國王。另外一邊則刻上了新約聖經的故事與先知們的雕像。在寶匣的後面,上面則是東方三聖Felix和Narbor接受加冕之圖像,下層是耶穌遭受鞭打與釘上十字架之圖像。


依據十五世紀之資料,東方三聖聖龕一直都放在教堂中殿的十字交又處。直到1948年才遷移到目前的位置。

攝於2017年五月

攝於2017年五月


米蘭聖母像(Milan Madonna)

米蘭聖母像是於1290年雕塑完成。Rainald von Dassel 主教在1164年,把它由米蘭帶到科隆。這尊聖像以能行神蹟而著名,它是教堂中的三大聖物之一。

米蘭聖母像被安置於瑪麗亞祈禱室,這裡也是屬於管制區。

至於聖像能行何種神蹟? 不要問我,我也很想知道。


St. Agilolphus祭壇

St. Agilolphus祭壇: 這是目前在科隆地區中最大的一個來自於比利時Antwerpen的聖壇作品,大約完成於1520年左右,原先擺在科隆另外一個叫做St. Maria ad Gradus的教堂,在1817年由於這個教堂將要被廢棄了,而被搬到這裡安放。



南邊的玫瑰窗

巴伐利亞窗户構成教堂的南邊,這五幅玫瑰窗是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西一世(Ludwig I)於1842年所捐獻的。並於1848年完成安裝,共有六面窗戶。

這些窗戶有著非常多的人物,包含查里曼大帝、君士坦丁大帝、以及教會的許多的先知與聖人。




基督受難的雕像


由十八世紀開始,科隆大教堂中便有十四座基督受難相關的雕像,大多是釘十字架為表現主題,並在這些祭台前安裝教堂的奉獻箱。


這些雕塑是在1893年製作的,當時教堂委託烏特勒支(Utrecht)的藝術家威廉·門格爾伯格(Wilhelm Mengelberg)為大教堂設計十四個新的哥特式祭台,散佈在教堂四處,但是不要使用傳統的十字架造型。其中第十三和第十四站位於教堂入口處的兩側,為超大型的立體雕刻。這些雕刻不同於教堂中,許多古樸的歷史遺跡,但卻色彩艷麗,表情生動。欣賞完畢別忘了到捐獻箱中投點錢,這麼大的教堂要妥善維護不容易啊。

看完雕像便結束大教堂的行程。

左邊(大門北邊)的基督受難雕像

右邊(大門南邊)的基督受難雕像


看完教堂要吃飯的時候,可以參考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