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 莫內(Monet)的畫布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盧昂(Rouen)位於法國西北部,為諾曼第半島最大的都市,距離巴黎約一小時半的車程,火車由巴黎聖拉薩Saint-Lazare車站(地鐵14號線)發車。但我是租車,開車前來,就沿著A13高速公路開便到了。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盧昂大教堂,目前是全球第四高的教堂,就憑這個理由,就想來很久了。在幾次的擦身而過之後,終於專程的來到這裡。法國文豪雨果(Hugo)的詩作「Les Feuilles d'automne」中,描述盧昂為:「La ville aux cent clochers carillonnant dans l'air」,而讓盧昂有了「百鐘空中迴響之城」的美譽。我查了一下,光是盧昂大教堂便貢獻了其中的六十個鐘。

教堂的歷史非常久遠了,可以追溯到在西元第四世紀,便有存在的紀錄,650年開始大規模的擴建。

查理曼大帝是第一位統一歐洲的國王(法蘭克王國),當時的首都設在遠在盧昂北方500公里遠的亞琛(Aachen)。但這位虔誠基督徒曾在西元769年,特別來到這裡參拜,可見那時候盧昂大教堂便已經頗具盛名。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西元第九世紀的時候,維京海盜(Viking)沿著北海的海岸線來到法國諾曼第半島。當時的海盜領袖羅洛(Rollo) (後來諾曼地公國(Duchy of Normandy)的創始人),於西元915年在盧昂大教堂受洗為天主教徒,而且在932去世後,埋葬在這裡。而他的孫子理查一世時,開始大力投資,開始了教堂一千年來的建設。

關於維京人在法國的發展,可以參考之前法國聖米契爾山的介紹。

在一千年的歷史中,盧昂人幾乎不斷的希望加高這座教堂,但是一次又一次為閃電擊中教堂的尖塔,或是因為火災而被被損毀。不過後繼著又努力不懈的增加他的高度直到今日。盧昂大教堂被建成一個有許多造型各異的尖塔,而教堂達到了法國第一的151公尺高,也讓盧昂大教堂成為目前全世界第四高的教堂,僅次於德國的科隆大教堂。

盧昂大教堂-151公尺高的塔樓: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最後一次的教堂遭天災破壞的紀錄,居然就在1999年,一個叫作洛薩(Lother)的超級颶風襲擊法國諾曼第半島,風災對外觀沒有甚麼大的破壞,但卻把教堂內重達26噸的祭壇吹垮,把唱詩班席完全砸爛。這個教堂似乎老天與他過不去啊。

壯觀的大殿: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聖女貞德與她的劍: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主祭壇: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大教堂自中古世紀以來,便建立了強大的音樂傳統。它的合唱團非常有名。教堂內擁有法國第一部管風琴,而當時的演奏家Jean Titelouze,被稱之為法國的管風琴之父。

但是,真正造成魯昂大教堂舉世聞名的原因,卻是因為印象派(Impressionism)開山祖師大畫家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在1892年來到盧昂大教堂之前,用了將近二年的時間,完成對盧昂大教堂約莫三十幅的寫生。這一系列作品完成於不同時間和不同天氣條件下,所以雖然都是同一個教堂,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顏色與光影的變化。

這些畫作目前分佈於全球的各美術館,我特別列已知所終的畫作,當作未來努力的目標:
  • 一幅是在本地的魯昂美術館(Rouen fine art museum)。
  • 五幅是在法國巴黎的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 兩幅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術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一幅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盧昂大教堂》- 2017年1/3攝於洛杉磯Gatty美術館
    • 一幅是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Belgrade)的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erbia)。
    • 一幅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威廉斯敦(Williamstown)的克拉克藝術學院(Clark Art Institute)。
    • 一幅是在德國Essen 的 Museum Folkwang (科隆附近)。
    只找到這幾幅的位置,其他的畫作不知所終,還要努力查查看。但據說每一幅畫的市場行情高達美金四千萬元。如果想詳細的看一下這些畫的出處,可以參考下面這篇後記。

    後記:  莫內(Claude Monet)畫筆下的盧昂大教堂

    印象派的出現,隨然來自一次偶發的事件,但卻和科學的發展有關係。第一黑白照片發明於1820年代的法國。1961年偉大的英國物理學家馬克士威爾(Maxwell,就是電磁學馬克士威爾方程式的發明者)在做電磁學和光的研究時,不小心發明了彩色相片。而之前畫師最主要的賺錢方式,就是畫人像,而畫像這件事就是越像越好,但是再像也比不上照片吧? 一開始,畫家還可以與黑白相片競爭,但是彩色相片問世,對於畫家的錢途,產生了沈重的打擊。

    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藝術家們不得不思考繪畫的新出路。早在1860年之前,已有一批先驅者畫家離開巴黎,來到楓丹白露宮附近的小鎮巴比松(Barbizon)居住,改以大自然原野與農家生活作為繪畫的主題,後世稱之為巴比松畫派(École de Barbizon)。其中最有名的作品為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於1857年所畫出的拾穗(Des glaneuses)。

    Millet於1857年所畫的拾穗(Des glaneuses): 現藏巴黎奧賽美術館(攝於2017/5-台北故宮)
    雖然畫家開始嘗試新的畫風,但1863年法國政府舉辦的畫展中,這些非主流的作品全部落選。當時法國的社會動盪,一點小事也會鬧成大亂子,所以畫家們的不爽,引起皇帝拿破崙三世的關注,為了安撫這些畫家,特別又舉辦了一個落選畫展。在這個畫展中,一幅由馬內(Édouard Manet)所畫的《草地上的午餐》(The Picnic)引起了大家的矚目。

    馬內(Édouard Manet)所畫的《草地上的午餐》(The Picnic): 現藏巴黎奧賽美術館

    馬內(Édouard Manet)所畫的《草地上的午餐》(The Picnic): 現藏巴黎奧賽美術館
    而因為這次的抗爭事件,使得這一群年輕的憤青畫家們得以認識,包含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Paul Cézanne)等人,便以巴黎巴提紐勒大道(Boulevard Des Batignolles)上的蓋爾波瓦咖啡館(Café Guerbois)為基地,經常得聚集,談論藝術和文學,最後馬內也加入了他們,而已經成名的馬內,被尊為精神領袖。

    PS: 可惜,這個咖啡廳目前已經不存在了。

    很快就過了十年。在1874年,蓋爾波瓦咖啡館的藝術家們,決定舉辦了一次聯合展覽,來紀念大家在此消耗的青春時光,展覽名為「無名畫家、雕刻家、版畫家的聯合展覽」。

    Le Charivari雜誌是當時法國的一本專門以嘲諷為主題的八卦雜誌,一位叫做路易·樂華(Louis Leroy)的記者,對畫展之中莫內的一幅畫作《日出》,做出強烈的批判。他說: 「這幅畫模糊地描繪著一個印象(Impression),無法清晰地將主題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唯一要表達的只是作者的對於美感與真實的否定」。顯然的,這位記者對於畫的定義,就是要像照片一般的寫實精準,才是好的作品。

    但是畫家們對於這本八卦雜誌的嘲諷,完全不當一會兒事。而這句帶有諷刺意味的「印象主義」反而被畫家們所使用,稱這樣的畫風為印象派。

    由巴黎而來的賽納河,流經盧昂後,河水便朝西出海,而法國北部第一大港口Le Havre就在數十公里之外的出海口之處。莫內在1872年便是在Le Havre海邊,完成這幅寫生作品《日出》,開創了印象派的美好時光。

    莫內第二個兒子米歇爾·莫內,在西元1966年把這幅畫與其他莫內的作品與收集,甚至於他的房子都捐贈給了巴黎市政府,建立了以映像派為主的瑪摩丹美術館(Marmottan Monet Museum)。

    法國巴黎瑪摩丹美術館 : 攝於2018年七月
    1985年10月28日這幅畫居然被日本山口組殺進美術館給搶走,不過五年後幸運地被警方尋獲,目前這幅畫在美術館地下室的專屬大廳之中展出。一進展館地下室便會看到這幅鎮館之寶。

    《日出》: 2018年七月攝於巴黎的瑪摩丹美術館
    近拍 !!!


    《日出》: 2018年七月攝於巴黎的瑪摩丹美術館

    另外一幅<<日出>> (2017年1/3攝於洛杉磯Gatty美術館)
    1883年5月初,莫內來到這個盧昂與巴黎中途的小鎮吉維尼(Giverny),雖著莫內畫作的大受歡迎,莫內逐步買下畫室與附近的土地,開始了花園的建設。

    《盧昂大教堂》莫內的作品投影到教堂的正面上: :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1892-1894年間,莫內開始大膽地進行光影的實驗性繪畫。他多次來到教堂之前靜靜的寫生。1895年莫內完成了第一個系列性的作品:《盧昂大教堂》。

    這三十幾幅的作品,雖然是同一個教堂,但由於畫的時間不同,產生完全不同的感覺,由於畫已經分散在各地,要能親眼看到是不容易的事了。

    如果要是有興趣,可以看一下我的收藏:莫內(Claude Monet)畫筆下的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睡蓮投影到教堂: : 攝於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2016年9月)


    2015年的夏天開始,盧昂大教堂開始了一個特別的節目Cathedral of Light,來紀念莫內在這裏的偉大創作。節目大約是在7/1 – 9/15之間的夏日夜晚進行,每晚有兩場,每場半小時。主題包含維京海盜、諾曼地的歷史、聖女貞德,最後以莫內的畫作做為結束。當看到莫內的睡蓮、盧昂大教堂的創作,投影到大教堂時,畫面實在是震撼無比。

    抱歉教堂的面實在太大,我的手機只能拍到一小塊而已。

    第一段如下,主要的描述盧昂大教堂的歷史:


    第二段便有繪畫了:
    這是第三段:


    盧昂的必游的著名景點還有聖女貞德教堂與大鐘街。

    既然看了莫內的大SHOW,在回巴黎的途中,自然不能不順道來訪問位於吉維尼(Giverny)小鎮的莫內花園。

    地址如下: 84 Rue Claude Monet, 27620 Giverny, France

    當然是開車前往最佳,搭公車想必不太簡單。莫內花園旁邊有一個蠻大的停車場,開車算是蠻方便的。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圍牆內便是花園: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莫奈從1883年到1926年便一直住在吉維尼的這個房子裡面,一邊建設他的花園,一邊努力的作畫。

    莫內的住宅: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畫室: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畫室的一角: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臥室: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樓梯間掛著很多日本的浮世繪作品,當時法國藝壇很迷這來自東方作品的神祕感: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餐廳: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廚房: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離開房子,便開始參觀花園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這花園好大,花園中的景色不斷出現在他的畫作當中。如果你喜愛莫內的作品,這裡便是不能不來的地方。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日本橋也是重要的主題,產生了一系列的作品:

    日本橋: 攝於法國莫內花園(2016年9月)
    The Japanese Footbridge and the Water Lily Pool, in Monet gardenGiverny (莫內在1899年的作品):
    攝於費城美術館(2016年十月)
    他以對園藝和顏色的激情,完成了無數以花園和蓮花池作為主題的偉大的畫作。

    《蓮花(Les Nymphéas)》是莫內僅次於《盧昂大教堂》的著名系列作品。現存於巴黎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畫作總共約有250幅。

    當然奧賽美術館也有許多莫內的作品。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