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正面: 攝於2017年五月 |
如果還沒有吃飯可以參考這一篇: 在科隆(KOLN)看完教堂後,推薦的幾家平價美食餐廳
科隆城市的歷史與東方三聖的故事,在前篇已經大致做了一個交代。但多年來進出科隆,絕對已經超過二十次以上,對於大教堂總是驚鴻一瞥,對於其中的至寶: "東方三聖的聖髑寶匣",始終無緣窺其全貌,並不是我誠意不足,寶匣位於管制區之內,教堂又有很多活動,動不動就封館接待大官,而遊客則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公告的參觀時間只能作為參考,有幾次的拜訪活動,甚至於只能於拍攝外觀,連大門都進不去。我有無數張教堂外觀照片,但是除非照相設備有廣角鏡頭,單靠手機在這裡拍照是有些困難的,畢竟這是全世界第四高的教堂啊!
攝於2017年五月 |
下面照片中的這個柱子,是教堂塔頂的複製品,看看柱子,再看看教堂的雙塔頂端,頓時感到有些暈眩。
攝於2017年五月 |
2017年的五月,來到教堂時,才剛進門就遇到封館,被神職人員趕了出來。但實在不甘心,於是使出政治人物常用的『人不要臉,天下無敵』這招,終於奏效。
在此得到應證,就算最有原則的德國人也無法對付台灣人死纏爛打的功夫。於是,在紅衣神父的監視,外加許多達官貴人的訝異眼神之下,終於拍到了聖王寶匣。其曲折離奇的過程奉大主教之喻,乃不傳之密,在此無法奉告,敬請原諒。
天主教來到柯隆設立教區,可以遠溯至第四世紀。早在西元314年便有名為Matemus的主教在此就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轟炸造成對於教堂的破壞,戰後在復建時,在大敎堂周圍挖掘出許多次歷史上修建教堂的遺跡,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在教堂四周看到許多介紹的照片,如果拜訪DOMFORUM時,也會有非常詳盡的多媒體介紹。
雖然已經有主教,但是柯隆教堂在第六世紀只是一個小小的教堂。第一次的大規模擴建是在西元800年,這時的教堂長度已經約有100公尺。到了第九世紀,一個更大規模的建築被完工,根據教堂圖書館所保留的文獻紀錄,當時的教堂有兩個採用 Carolingian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尖塔,並於870年九月27日祝聖。
1164年科隆的大主敎Rainald Von Dassel(1114-1167)從米蘭將東方三聖之聖髑搬到了科隆大教堂徹底改變了教堂的命運。但這時東方三聖的詛咒又發生效果,Rainald大主教在搬遷之後的第三年(1166年)十月回到意大利洽公時,突然死於瘟疫,以五十多歲的盛年過世,但他的遺骨被帶回到科隆大教堂安葬。
繼任者Philipp Von Heinsberg(1130-1191),委託的金飾藝術家Nikolaus Von Verdun製作聖龕,花費了25年才完成精美的寶匣。至此,東方三聖之聖髑與聖龕經過科隆的大力行銷,吸引了全歐朝聖者的目光,前來這座教堂參拜。1248年,在Konrad Von Hochstaden主敎的領導下,決定修建一座堪稱爲世界級的主教座堂,以滿足眾多朝聖者的前來。
當時的建築師沒有依照當時在德國所流行的羅馬式教堂風格,而是考慮與法國競爭,採用壯觀的哥德式。由於野心太大,工程花費了六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在1880年完工,德國國王威廉一世蒞臨大教堂,將最後一塊石頭放于南塔十字花形處,教堂才宣告正式祝聖。
大門:
精美的彼得大門(Petersportal)建於1370至1380之間,是大教堂最古老的大門。中間有聖母與列於兩旁的十二位門徒的精美雕像(但是怎麼數都有十四位的雕像啊?),後來有位網友告訴我這些人是誰。
微笑的聖母抱者聖嬰,歡迎大家的光臨。上面還有一大堆精美的小雕像。
攝於2017年五月 |
左邊從左到右是Adam (亞當), Noah(諾亞, 就是建諾亞方舟的那位), Moses (摩西, 出埃及記的那位), David (大衛王, 擊殺巨人,成為以色列的第二任國王), Elijah(以利亞, 他是一位先知,不斷提醒眾人要相信耶和華), Joachim(聖約雅敬, 他是聖母瑪麗亞的父親)和John the Baptist(施洗者約翰)。
右邊從左到右是Joseph(耶穌名義上的父親,瑪麗亞名不符實的丈夫), Anna(聖安納,聖母瑪麗亞的母親), Eliseus (以利沙,與以利亞同時期,另外一位著名的先知), Salomon (所羅門王,他是以色列第三位國王,換言之,他是大衛王的兒子), Samuel (撒慕爾,他也是一位先知,策立了以色列第一位國王與大衛為第二任國王), Abraham(亞伯拉罕,為以色列人的祖先,不過阿拉伯人也將他視為祖先)和Eva (就是那位夏媧,亞當的女朋友).
這些人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都比耶穌基督年長。
攝於2017年五月 |
攝於2017年五月 |
這些人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他們都比耶穌基督年長。
大門後的光影
進入大門之後,先被漂亮的光影,嚇了一跳,也許是下午的時間吧 ! 大教堂的正面都是朝向西邊,所以拍教堂照一定要選下午,早上來的時候教堂正面通常都是背光的狀況。
攝於2017年五月 進入教堂後,建議往左邊走。就是逆時針的逛教堂。 大殿的中央取景,居然有沒有人的時候? 對的,那時候神父只准遊客離開,不准遊客進入。 |
攝於2017年五月 |
左側(北邊)的玫瑰花窗
首先看一下教堂最古老的玫瑰花窗,這是於1507-1509年之間所修建的北邊五扇窗户,由左至右分別為:
第一面為耶穌受難之窗(The Passion window, Philipp於1507年所捐獻,後來當上科隆大主教時),上方是的聖羅倫佐(St. Laurentius)和聖母瑪麗亞;中間為耶穌的一些受難的故事。在最底下,捐獻者沒有忘記畫上自己與他父母的像。
第二面為聖伯多祿與耶穌之窗(The St Peter and Jesse window, Philipp於1509年就任科隆大主教時所捐獻)。上方的聖伯多祿(St. Peter)的傳奇與聖巴斯弟安(St. Sebastian),下方是跪著的捐贈者大主教與聖伯多祿與聖巴斯弟安。這窗戶有些複雜,很難看懂。
第二面為聖伯多祿與耶穌之窗 |
第三面是耶穌誕生窗戶時牧童朝拜 (The Nativity of Christ window, 1507, 科隆市政府的捐獻),描繪耶穌誕生時牧羊人與天使前來朝拜的場景。下方是被封聖的四位科隆騎士: Georg, Mauntius, Gereon與Albinus,均為科隆的守護神。
第三面是耶穌誕生窗戶時牧童朝拜 |
第三面是耶穌誕生窗戶時牧童朝拜 |
第四面稱之為神蹟之窗(The Magi window, 1507/08),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窗子,有許多的主題,窗子是由當時黑森州大主教赫爾曼(Hermann of Hesse, 1480-1508)捐贈。最上面的聖徒便是大主教和他的家人的守護著聖彼得(St. Peter)。此外,還有當時黑森區最主要的聖人: 圖林根的聖伊麗莎白(St Elisabeth of Thuringia)和聖克里斯托弗(Saint Christopher)。主要場景都是要展現耶穌基督的神蹟。下方是描述一個舊約聖經中Sheba女王拜訪所羅門王的故事。
第四面稱之為神蹟之窗 |
第五面窗戶稱之為聖母加冕圖(The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 window, 1509)的上方是畫的主題,中間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St. Mary Magdalene)與屠龍者聖喬治(St George, the Dragon Slayer), 下方是傳道者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與聖彼德(St Peter)。
第五面窗戶稱之為聖母加冕圖 |
嘉勒修女會祭壇(Altar of the Poor Clares(嘉勒修女會也稱為貧苦修女會))
這個可以打開的祭壇的最初位於科隆的貧苦修女會的方濟會教堂,由於教堂即將拆除,於是在1350,轉移到科隆大教堂。由於這是一個可以摺疊的神龕,所以祭壇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變化。不過1909時曾經對這個祭壇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蓋掉了原先的一部分老畫。
嘉勒修女會祭壇:攝於2017年五月 |
嘉勒修女會祭壇:攝於2017年五月 |
聖母祭壇
許多信徒在教堂中,奉獻個人的珠寶首飾,例如金鍊,珍珠串,小十字架,戒指,手鐲,耳環和金表等等。因此教堂安排一個聖母像來穿戴這個奉獻品。
1969年1月4日早上,神父驚訝地發現,保護聖母的的玻璃窗被打碎,首飾已經被偷走。不過也沒關係,不久之後,祭壇中的聖母依舊掛滿了各種首飾。
1991年教堂覺得聖母珠光寶氣的不太好,於是將聖母換上的華麗的長袍,不知道珠寶首飾是不是蓋在長袍之下。
攝於2017年五月 |
攝於2017年五月 |
接下來,就是管制區了。
會來到一個被隔開的廻廊,裡面便是大教堂最古老的部份,其中有七個小祈禱室,大都是教堂1248年時期一些主教的墓地。牌子上說是下午開放,但其實似乎並不一定,我之前來了無數次,都沒有沒有遇到開放的。
後堂的入口:
後堂中有漂亮的馬賽克地板,這是設計師August Essenwein於1885年設計的。進門的地板上繪出公元818年科隆總主教Hildebold 的畫像,這位主教是查里曼大帝的好朋友。
攝於2017年五月 |
攝於2017年五月 |
Gero十字架
接下來可以看到左手邊的十字架小聖堂,聖壇的中心便是Gero十字架(Gero Crucifix, c.970),這是歐洲最古老的紀念十字架,它描繪出基督用死亡救贖世人的場景。
十字架原先屬於Gero主教(900 -976,969年開始擔任科隆總主教直到他去世),據說主教頭上曾有一個傷口,因為向十字架禱告而得以癒合,從此人們相信這個十字架具備神奇的療癒能力,因此它被視為大堂的三大聖物之一。
攝於2017年五月 |
攝於2017年五月 |
十字架小聖堂的旁邊有一個門,可以通達另外一個獨立的中型祈禱室。裡面也有一個寶貝。但是暫時不瞭解是甚麼功能?
攝於2017年五月 |
後面有約十來個聖壇與祈禱室就不一一介紹了,大部分都是一些主教的墓。總之,歷史悠久,都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東方三聖寶匣
這時要來到中間1310年修建的中央祭壇。當時,這可是柯隆主教的御用祭壇。中間便是金碧輝煌的東方三聖寶匣。
東方三聖的聖骨寶匣於1190-1225製作完成,寶匣的本體是木製的,然後外面包覆了金、銀的雕刻,再鑲嵌許多的珠寶。就今日的眼光看來,依然可以說是極致的奢華。
寶匣的正面雕刻自然是三聖來朝的場景。此外還有耶穌在約旦河受洗、耶穌基督在最後審判日時,重新來到這個世界等圖像。在側邊的寶匣上,一邊是依照舊約聖經,演繹了從大時代的的開始,到基督降臨之歷史,下方則刻有聖經中的先知和國王。另外一邊則刻上了新約聖經的故事與先知們的雕像。在寶匣的後面,上面則是東方三聖Felix和Narbor接受加冕之圖像,下層是耶穌遭受鞭打與釘上十字架之圖像。
依據十五世紀之資料,東方三聖聖龕一直都放在教堂中殿的十字交又處。直到1948年才遷移到目前的位置。
攝於2017年五月 |
攝於2017年五月 |
米蘭聖母像(Milan Madonna)
米蘭聖母像是於1290年雕塑完成。Rainald von Dassel 主教在1164年,把它由米蘭帶到科隆。這尊聖像以能行神蹟而著名,它是教堂中的三大聖物之一。
米蘭聖母像被安置於瑪麗亞祈禱室,這裡也是屬於管制區。
至於聖像能行何種神蹟? 不要問我,我也很想知道。
St. Agilolphus祭壇
St. Agilolphus祭壇: 這是目前在科隆地區中最大的一個來自於比利時Antwerpen的聖壇作品,大約完成於1520年左右,原先擺在科隆另外一個叫做St. Maria ad Gradus的教堂,在1817年由於這個教堂將要被廢棄了,而被搬到這裡安放。
南邊的玫瑰窗
巴伐利亞窗户構成教堂的南邊,這五幅玫瑰窗是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西一世(Ludwig I)於1842年所捐獻的。並於1848年完成安裝,共有六面窗戶。
這些窗戶有著非常多的人物,包含查里曼大帝、君士坦丁大帝、以及教會的許多的先知與聖人。
基督受難的雕像
由十八世紀開始,科隆大教堂中便有十四座基督受難相關的雕像,大多是釘十字架為表現主題,並在這些祭台前安裝教堂的奉獻箱。
這些雕塑是在1893年製作的,當時教堂委託烏特勒支(Utrecht)的藝術家威廉·門格爾伯格(Wilhelm Mengelberg)為大教堂設計十四個新的哥特式祭台,散佈在教堂四處,但是不要使用傳統的十字架造型。其中第十三和第十四站位於教堂入口處的兩側,為超大型的立體雕刻。這些雕刻不同於教堂中,許多古樸的歷史遺跡,但卻色彩艷麗,表情生動。欣賞完畢別忘了到捐獻箱中投點錢,這麼大的教堂要妥善維護不容易啊。
看完雕像便結束大教堂的行程。
左邊(大門北邊)的基督受難雕像 |
右邊(大門南邊)的基督受難雕像 |
看完教堂要吃飯的時候,可以參考下一篇:
三王的故事寫得很詳細,還有很多從沒聽過的民間傳說,甚麼耶穌去西藏,三王去北極,真是看了大開眼界。
回覆刪除文中引述的聖經名字,大部分是新教翻譯,少數是天主教翻譯,似乎本文作者並不是教友,但應該可以統一。
雕像中的Samuel請勿翻成"山謬",新教翻譯撒母耳,天主教翻譯撒慕爾,是先知,也是舊約最後一位民長。
另外能穿上紅衣的不是神父,是樞機主教,你竟然能夠見到德國天主教牧首,相信你功力一流~
我的確不是教友,但約十年前在一個小教堂,突然想要寫100個教堂,於是就開始寫了。聖經名字其實困擾我很久了,因為天主教的名字,並不是世俗通用的名字。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