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4日 星期日

列支敦士敦:和平禮拜堂(Chapel of Peace - Malbun, Liechtenstein) - 世界第六小的國家半日遊

和平禮拜堂
和平禮拜堂

列支敦士敦,在我國中上地理課的時候,就對這個國家有著莫名的好感,課本上說歐洲三小國是列支敦士敦、梵蒂岡與安道爾。梵蒂岡就在羅馬市,這是容易的。而列支敦士敦在開始跑瑞士之後,卻總是擦身而過,這次住在距離100公里遠的地方,又遇到星期日,說甚麼也要去看看。

PS: 以下是最小國家的排行榜:
1.梵蒂岡(0.44平方公里)
2.摩納哥(1.95平方公里)
3.諾魯(24平方公里)
4.圖瓦魯(26平方公里)
5.聖馬利諾(61.19平方公里)
6.列支敦士敦(160平方公里)
7.馬紹爾群島(181.3平方公里)
8.安道爾(468平方公里)
9.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261平方公里)
10.馬爾地夫(300平方公里)
11.馬爾他(316平方公里)

沒想到我也去過幾個了,下一個想去的目標是安道爾王國,但這個國家遠在伊比利半島,能不能去就要看緣份了。

和平禮拜堂位於列支敦士敦滑雪勝地Malbun,號稱列支敦士敦最高海拔的教堂,他與歐洲一般動則三、五百年的教堂相較,實在年輕的可以。他是1950-到1951年建成小教堂,這個教堂是為了紀念歐戰結束所建立的,所以就叫做和平禮拜堂(Chapel of Peace)。

和平禮拜堂(Chapel of Peace - Malbun, Liechtenstein) - 攝於2014, 10/26

禮拜堂由瑞士籍的畫家和建築師Johannes Hugentobler所設計,採用非常普通的石磚,如果在別的地方,也許完全沒有人相多看她一眼。但當教堂出現在靄靄雪地的盡頭,襯上壯觀的阿爾貝斯山脈的牛首峰 (Mountains of the Massif OX Head)當作背景,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Johannes Hugentobler在祭壇的上方,也設計了以聖母為主題的圓形彩色玻璃窗。

1962年Josef Seger 教授在已經完工的教堂,增加了一幅以"Sennen Ave"為主題的馬賽克作品。Josef Seger教授是奧地利籍的一位畫家、郵票與鈔票的設計師,他個人最有名的畫作就叫做”列支敦士敦的山中教堂 Bergkirche in Liechtenstein (Mountain Church in Liechtenstein)”,可以見得他對此地的情有獨鍾。

而他的主題”Sennen-Ave”是阿爾貝斯聖頌(Alpsegen)在列支敦士敦的稱呼。

這裡想稍微談一下阿爾貝斯聖頌(Alpsegen)。阿爾貝斯聖頌是瑞士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據推測可以其歷史遠至十四世紀,是一種瑞士山區獨有的詩歌詠唱式的禱告方式。通常是夏天的時候,農民在傍晚的時候,到山頂上進行的活動。詠唱的內容是祈求瑪麗亞與四方之神能保護生命,特別是保護它們的牛群,不要受到四種惡靈(暴風雨、鬼、小偷和狼)的侵害。但也曾經因為牽涉到儀式有異教徒的色彩,而遭到天主教政府的取締。但是到了十六世紀,逐漸被教會所接受。我找到了一段Youtube的阿斯貝斯聖頌錄影,給大家參考,時至今日,聖頌已經逐漸失傳。


我特別注意到影片中一開始有叮叮噹噹的鈴聲。其實,你今天到瑞士如茵般的山坡上,必然有牛群放牧著。也會發現當地牛隻的脖子上,都有綁上如同影片中的牛群所帶的鈴鐺,所以在瑞士的山谷裏面,牛隻的活動常常都伴隨著悅耳的鈴鐺聲,彼起彼落的在山谷中迴響。

我到的教堂的那天幾乎已經是傍晚了,由於還不是滑雪季節,幾乎完全沒有遊客,教堂就在一片完美無瑕白雪的盡頭出現。


而要走的時候,教堂在雪地中傳出鐘聲,鐘聲在山谷中不斷的迴盪著,竟然與牛鈴的有著類似的效果。

難道Josef Seger 教授也是在聽到同樣的鐘聲,而決定創造以"Sennen-Ave"為主題的馬賽克作品嗎?

這國家不大,王宮是必遊的景點之一,這也想簡單的談一下歷史。

這要由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家族: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說起。哈布斯堡家族緣起於法國,在奧地利發跡,由十二世紀開始,縱橫歐洲國際政壇超過七百年,家族的子、孫們擔任歐洲各主要國家的國王超過三十個以上。

列支敦士敦城堡位於奧地利的東部,列支敦士敦家族是原先是奧地利的一個顯赫的世家,家族的成員一直在為哈布斯堡家族服務,也累積了一些勢力與財力。家族由1140年開始擁有列支敦士敦城堡,之後便將列支敦士敦當成家族的名稱,城堡就是家族的辦公室,當時的歐洲各地,包含目前的波蘭、斯洛伐克、奧地利境內都擁有大批土地資產,但是可惜這些土地,都已經歸屬在其他大公名下。

列支敦士敦家族也迫切的希望能成為一位大公,於是於十七世紀,找到一塊比較偏僻的三不管土地,就是現在列支敦士敦的所在地的產權,再經過一番政治運作,透過來自於哈布斯堡家族,當時正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查理六世(Karl VI),在1719年1月23日將列支敦士敦家族分封於他的土地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小型大公國,並賜名為「列支敦士敦」。由這天開始,列支敦士敦便真正成為一個主權國家。但列支敦士敦大公本人,其實一直都住在奧地利,根本沒有來過他的國土。

中間又經過兩百年的波波折折。到了1919年,列支敦士敦宣布解散部隊,成為永久中立國,並與瑞士進行關稅、外交與軍事的同盟。二戰結束後,雖然沒有參戰,捷克、波蘭復國後卻將列支敦士敦大公在當地的私人資產予以沒收。大公生氣地在國際法庭中,透過訴訟想取回資產,但國小力孤,最後都成為懸案。列支敦士敦那時曾經有過一段很不好的時光。

後來不得已,大公Franz Josef II, Prince of Liechtenstein將家族收藏的藝術品拿來出售貼補國用。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1967年出售Ginevra de' Benci這幅畫。這是達文西在1479到1480年之間所創作的畫像,只有38x37公分,大約與蒙娜麗莎微笑差不多大小,但畫中的女主角真有其人,她是15世紀佛羅倫斯大公的夫人Ginevra de' Benci,美麗加上睿智使她為佛羅倫斯人民所景仰。


這幅畫當時被美國Ailsa Mellon Bruce基金會以創世界紀錄的五百萬美金的高價標下,後來基金會把這幅油畫捐給了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這是在唯一一幅在美國可以公開看到的達文西作品。

PS: Ginevra de' Benci這幅畫的繪畫過程在英、美國聯合製作的電視連續劇達文西惡魔(Da Vinci's Demons)劇情之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也許就在第一季第一集吧!!!),有興趣的人可以找電視來看,但是否為史實? 我沒有深究,JUST FOR FUN,不要太認真。

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目前大公家族的身價超過40億美元。而國民的年平均所得高達五萬美金,成為相當富裕的國家。

台灣的媒體也很喜歡報導這些看起來很有錢的地方,這幾年對於列支敦士敦也有一些特刊的報導,但是我要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與其相信台灣 媒體記者的看法,不如讀好外文,上網看一下國外的一手報導。有一天要親自走訪,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說得是有些道理。而我們公司出差守則 第一條說到"到達當地,一定要親自考察風、土、人、情",這句話說得也非常好。

PS: 要質疑現在的媒體記者,生活經驗會比你要好嗎? 所以看網誌、報紙等,只能做給參考罷了。

萊茵河遠眺:攝於2014, 10/26

列支敦士敦與瑞士隔了一條萊茵河,(萊茵河與多瑙河這兩條河在歐洲真是處處都可以遇到她們)。歐洲的水源地就是阿爾貝斯山脈吧,所以這裡是上游,列支敦士敦的人民主要就住在萊茵河河谷。由瑞士過個橋,就到了利支敦士敦。

市區:攝於2014, 10/26

這天是星期日,這裡是交通中心的對面,真是冷清的可以了。但我真的懷疑有三萬人住在這裡,應該很多都在外地工作吧。

由山下眺望王宮:攝於2014, 10/26

由交通中心往上看,就是國王住的地方。待會要上去。


到了交通中心上過廁所後,就到第二站:葡萄園。



葡萄園全景

葡萄園有甚麼稀奇? 噢!! 這是公主或王子經營的,所以這裡的公主、王子們可不是光享福,是要工作的。大公家族的資產怎麼來的? 也是一毛一毛賺來的。所以,看到葡萄園餐廳的價目表就懂了,公主、王子來服侍我們,價格必然是高人一等。




葡萄園看完之後,旁邊的路就可以上山到大公的城堡。

王宮:攝於2014, 10/26

王宮:攝於2014, 10/26

一般人,還會加個郵票博物館的行程,就這樣了。

但我們,還有私房景點,就是滑雪中心Malbun,和平禮拜堂就在這裡,這裡是歐洲最好的滑雪場之一,也培育出傑出的運動員。


雖然還不算太冷,但是雪還是蠻多的。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義大利米蘭的禮讚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 達文西的最後晚餐(The Last Supper by Leonardo da Vinci)

米蘭的禮讚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米蘭的禮讚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不算是個很大的教堂,至少外表並不顯眼。如果單論教堂的規模,米蘭大教堂絕對搶走全部的光彩,但是在1980年,這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 產。原因只有一個,這是達文西"最後晚餐"壁畫(The Last Supper by Leonardo da Vinci)的所在地。

十四世紀的義大利,主要由佛羅倫斯、米蘭與羅馬三個區的公爵,分庭抗禮,如果對這段歷史不瞭解,我倒覺得一部美國的連續劇”達文西的惡魔”值得一看,這部戲對於當年的歷史有相當程度的說明。而當年米蘭區的公爵是盧多維科•斯福爾紮(Ludovico Sforza), 他於1463年委託建築師索拉裡兄弟修建禮讚聖母教堂的本體,安德里亞(Andrea Solari)雖然出生於米蘭,卻是達文西的追隨者,其兄 弟克里斯托佛·索拉里(Cristoforo Solari)也是一位雕塑家和建築師。兩人聯手完成稱之為多明我會院的教堂,這個教堂主要作為公爵的私人禮拜堂來使用。


1470年代,隨著盧多維科公爵的財富與地位的累積,他決定擴建教堂。當年僅28歲天才達文西已經名滿佛羅倫斯,而且還幫助公爵策畫婚禮,於是公爵便商請到達文西搭配另一位文藝復興三大建築師之一的多納托·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一同設計擴建的部分。伯拉孟特將會院後部的半圓形後殿改為挑高的聖壇。此外也增建了方形回廊、花園、與餐廳等附屬建築物。


教堂美麗的屋頂




1495 年達文西在米蘭待了兩年,也許是為了搭配餐廳。達文西在餐廳的牆上繪製了以耶穌”最後的晚餐”作為主題的壁畫。


達文西為了這幅畫作,據說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製作底稿。這幅壁畫高4.6米,寬8.8米,我看到真跡的時候,真是蠻壯觀的一幅壁畫。壁畫中內容取材自天主教聖經:《瑪竇福音 第26章公議會的陰謀》有關於最後晚餐的描述。這裡節錄聖經本文如下:

1.       耶穌講完了這一切話,便對衪的門徒說:
2.       「你們知道:兩天以後就是逾越節,人子(就是指耶穌自己)要被解送,被釘在十字架上。」
3.       司祭長和民間長老,都聚集在叫蓋法的司祭的庭院內,
4.       同共議決要用詭計捉拿耶穌,加以殺害。
5.       但是他們說:「不可在慶節期內,免得民間發生暴動」。

我覺得有時候看電影也是可以長一些知識,因為這裡想要解說一下何謂逾越節(Passover)。這故事在卡通長片《埃及王子》之中有演出來,就是摩西是被埃及公主領養的猶太人,摩西長大後知道自己的身世,想要解救在埃及淪為奴隸的猶太人,但埃及法老王不願給猶太人奴隸自由,這時摩西便向上帝祈禱,上帝的回應是降下十個災難到埃及,第十個災難就是所有家中的長男都會死亡,但是上帝告訴猶太人如果那天把羔羊的鮮血塗在門前,死亡天使便越過這個家庭,這便成為逾越節名稱的由來。想當然爾,猶太人逃過一劫,而埃及人大難臨頭,連法老王的長子也死於這個劫數。所以逾越節也成為猶太人的三大節慶之一。

接下來6-13的段子與最後晚餐無關,所以掠過不表。

14.隨後,那十二人中之一,名叫加略人猶大的,去見司祭長,
15.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什麼?」他們約定給他三十塊銀錢。
16.從此他便尋找機會,要把耶穌交出。

最後晚餐

17.無酵節的第一天,門徒前來對耶穌說:「你願意我們在那裏,給你預備吃逾越節晚餐?」
18.耶穌說:「你們進城去見某人,對他說:師父說:我的時候近了,我要與我門徒在你那裏舉行逾越節。」
19.門徒就照耶穌吩咐他們的作了,預備了逾越節晚餐。

無酵節緊接著逾越節,逾越節一到傍晚,為期七天無酵節便即刻開始。

20.到了晚上,耶穌與十二門徒坐席。
21.他們正吃晚餐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
22.他們非常憂悶,開始各自對衪說:「主,難道是我嗎?」
23.耶穌回答說:「那同我一起把手蘸在盤子裏的人要出賣我。
24.人子固然要按照指著他所記載的而去,但是出賣人子的那人卻是有禍的,那人若是沒內有生,為他更好。」
25.那要出賣衪的猶大也開口問耶穌說:「辣彼,難道是我嗎?」耶穌對他說:「你說的是。」

辣彼是猶太人社會中的一個特別階層,是老師,也是智者的象徵。

這幅壁畫就是想要還原耶穌被逮捕的前夕,邀請他的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餐,當時耶穌已經預知即將要殉難,在晚餐的時候,說出「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的話之後,十二門徒們的表情。

畫中人物的自左往右的排列如下:

巴爾多祿茂(St. Bartholomew):耶穌說是一個毫無心機的人,在耶穌升天後,前往阿拉伯、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後來又到了亞美尼亞傳教,宣講福音,最後在那裡被剝皮斬首,光榮殉道。

雅各 (James, Zebedee): 母親撒羅米是聖母馬利亞的妹妹,最後被希律王殺死,成為第一位殉教的門徒。(故事在我的另外一篇瑞士小教堂的網誌中有寫到)

安德魯(St. Andrew): 他是耶穌的第一位門徒,因此被稱之為”首召者”,他的哥哥是聖彼得也是十二門徒之一。他之後都在希臘地區傳教,最後也在希臘被訂X型十字架而殉道。

猶 大(Judas): 這位是十二門徒當中,爭議最大的一位。在壁畫中,當耶穌說出這話的時候,每位弟子大多數顯示出驚訝、自我澄清的表情。唯有坐在耶穌右側(即畫面左邊第三位)的猶大,面露驚慌表情,一手緊抓著錢袋(說錢袋裡面就裝著出賣耶穌的酬勞,總計三十塊銀幣)。不過,猶大手握錢袋是合理的,其實他在門徒之中的工作就是管錢。

猶太第二天在士兵來到的時候,用親吻耶穌來指認耶穌,導致耶穌被捕。後來耶穌被釘死之後,猶太良心不安,到祭司那裏要求退還三十塊錢的獎金,不過祭司認為這是不義之財,沒有答應他退回獎金,猶大最後也因為良心譴責而自殺。

不過猶大是真出賣,還是耶穌要他這麼做的? 我由《瑪竇福音》的上下文推敲,可以看出說,如果是耶穌要求猶大這麼做,也並非不可能。

據說達文西在繪作此圖時,所有門徒的面孔皆有所本,其中耶穌便是以他自己的作為藍本。而叛徒猶大的臉,是以當時的主教作為範本。可說充分表現出達文西調皮的一面。

聖彼得 (St. Peter): 希伯來文翻成聖多祿,他是耶穌指派的天主教首任教宗,任職三十五年,最後被羅馬政府處決,據說是以十字架倒懸的方式釘死。

聖若望(St. John the Apostle): 聖若望被稱之為「耶穌所愛的門徒」,是在最後晚餐中斜依在聖彼得耶的那一位。但是這裡出現了一個爭議,達文西到底畫出來是抹大拉馬利亞(Mary Magdalene)還是聖若望? 耶穌周遊各地傳道時,除了十二個門徒以外,還有幾位祂所醫治的婦女隨行,而抹大拉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以《最後的晚餐》中坐在耶穌右手邊的門徒,明明就是一 位小姐,這位小姐的特點是他與耶穌的衣服為對稱相反色,這在當時,便有可能是情侶打扮了。

關於抹大拉特殊身分,在《腓力福音》中也有紀 錄:「救世主的同伴是抹大拉的瑪利亞。耶穌經常親吻她,愛她勝過其他門徒。」其他的門徒很氣惱,表達了他們的不滿。他們問耶穌:「你為什麼愛她勝過愛我們 所有人呢?」。不過對於天主教而言,《腓力福音》是一份手抄本,而且支離破碎,而且撰寫時間距離耶穌已有兩、三百年之久,所以被認定是一部偽經。此外,達文西留下的疑點包括 抹大拉的左手是否與耶穌的右手相握? 抹大拉圖中是否已經懷孕? 這些疑點也被寫入到丹布朗的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當中,至於詳細的內容,就請自行比照照片與參閱小說。

耶穌:在晚餐的時候,雙手一攤,說出「你們其中一人已將出賣我」的話。引起極大的震撼。耶穌在畫中的眼神呈現出不捨、無奈與即將殉道的光芒。我甚至覺得耶穌是說,我如果不死,大家跟者我,基督教義是無法發揚光大的,只有我的犧牲,才能真的救贖世人。

聖多馬士 (St. Thomas): 有一個說法說他是耶穌的雙胞胎兄弟,耶穌死後,抽籤抽到印度傳教。最後在印度被印度王用長矛刺死,不過後來得到復活,留下空的墳塚。

聖雅各伯 (St. James, son of Alphaeus): 他是耶穌的堂兄弟,後來成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首任主教,最後被人由聖殿上推下來,因而殉教。

聖飛利浦(St. Philip) : 聖飛利浦在耶穌死後,分配到小亞細亞地區傳福音,最後被當地領袖倒釘十字架而殉道。

聖瑪竇 (St. Matthew): 瑪竇是聖經中第一部福音的作者,之後傳教的區域,包含巴勒斯坦、思索匹亞、也有說到波斯的說法。有關於最後晚餐的描述即來自於《瑪竇福音》。

聖猶達(St. Jude of Thaddaeus): 後來大約在索馬利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與利比亞一帶宣講福音。

聖西蒙(St. Simon of Zealot) : 傳統說中他在埃及宣講福音,而後與聖猶達一同前往波斯,並在該處殉道。

達文西繪畫時並沒有文藝復興時期廣被運用的濕壁畫顏料,而自行研發一種油彩與雞蛋、牛奶的混合顏料,據說主要使想表現出透明、立體與光影的效果。但是卻導致了「最後的晚餐」完成後沒多久,就開始剝落,於是修道院開始不斷的修補壁畫,於是顏料就一層一層的塗了上去。

1652 年,由於在教會在餐廳牆上開了一道小門,因此畫中耶穌與三個門徒的腳都被挖掉。算是一個嚴重的破壞。之後,壁畫曾經兩次被戰火波及,一次是在1796年,法國拿破崙占領米蘭的時期,教堂被軍隊徵用,據記載餐廳被用來當做馬房使用,但對於壁畫沒有實質的破壞。第二次是二次大戰末期,盟軍登陸義大利時,米蘭 遭受猛烈的轟炸,1943年8月15日餐廳被炸彈命中,但是壁畫卻毫髮無傷。當時傳出是有神蹟保佑;但另外一個說法是有識之士以沙包將整面牆做了嚴密的保護。戰後修復了炸毀的餐廳,再度重新公開展示此畫。壁畫是畫在餐廳裡面,就是照片中左邊的教堂附屬建築,也就是二戰末期,被盟軍炸毀的部分,目前下面照片中看到的乳白色建築展覽是接待室,則是後來蓋的。

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壁畫列為文化遺產。

1982年開始,決定開始整修壁畫,由米蘭一位藝術史教授比寧布拉姆比拉(PininBrambilla Barcilon)女士所領導的修復小組,並在Olivette的贊助下,開始清除掉,幾百年來為了修復壁畫,一層一層所添加上的顏料,這個修復過程花了 十幾年的時間,而且在過程中,在不斷的一層一層撥離覆蓋的顏料中,發現了許多的考古線索,也有許多密教的謠言被傳了出來。無論如何,到了1999年3月,終於完成修復工作,壁畫重新公開展示當年達文西所畫的真跡。

PS: Olivette當年曾經是義大利最大的PC與ITC公司,2003年併入義大利電信。

由於壁畫保存的困難,目前的展覽館嚴格控制濕度、溫度與光線對壁畫的損害。但參觀團的呼吸會帶來水氣,所以嚴格控制同時的參觀人數,每團25人,一團只能看15分鐘,時間到了就清場,然後下一團才能進來。這樣做,每天接待的人數就很有限,所以聽說預約的觀光客已經排到三個月以上了。我運氣好,剛好有人預訂沒有來, 所以補到了一個位置,得以看到真跡。

 (2013/3/20下午5:00去的)

西班牙(Spain)馬德里(Madrid)的德波神廟(Templo de Debod)



那天,原只想吃頓午飯,由於西班牙廣場的附近已經很熟了,所以決定往皇宮方向走,順便去參拜本地的最大教堂:馬德里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la Almudena)。

但是由於地形起伏,繞來繞去,結果繞到一個山坡,看手機的HERE地圖是一個叫做蒙大拿 (Parque de la Montana)的大公園,由於似乎是個小山頂,想說看能不能看到馬德里的全景?

爬上去一看,這不得了了,一個美妙的埃及形式的建築群出現在眼前。

走到門口,才知道,這是一個真正的埃及神廟,叫做德波神廟(Templo de Debod)。這個神廟原先位於埃及的努比亞遺址,供奉女神愛西斯(Isis或Iset, 古埃及的母性與生育之神)。考古學家推測,神廟建於西元前二世紀。至於,為何漂洋過海來到馬德里,還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原來在1960年時,埃及需要在尼羅河的上游,興建亞斯旺水壩,水壩建成後,納賽爾湖(Lake Nasser)的水位將會提高數百公尺,於是湖邊的很多古跡和考古遺址面臨被淹沒的危險(包含阿布辛貝勒神廟與散落於湖邊的許多神廟遺跡,併稱之為努比亞遺址(Simbelto Philae))。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籲各會員國能協助保護這些即將被淹沒的歷史遺產,1968年聯合國開始執行拯救努比亞計畫。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大型遺跡是阿布辛貝神廟,阿布辛貝神廟(Abu Simbel)是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埃及最偉大的法老王)為自己興建的,旁邊的還有一座納菲泰莉神廟(Nefertari Temple),則是為紀念他的愛妻納菲泰莉(Nefertari)王后而建,號稱為最偉大的情人禮物。

Nefertari Temple (Abu Simbel)
她位於納賽爾湖(Lake Nasser)西岸,這個遺跡1813年才被西方人發現,據說阿布辛貝就是帶西方人來到神廟的小男孩名字。


阿布辛貝神廟不是用石塊堆積的建築,他是在 一座岩石山所直接雕刻出來的,而且內部開鑿成一個大殿,大殿約54公尺高,18公尺寬,有八個巨大的柱子支撐屋頂。其中有四個雕像,分別是冥王 (Osiris)、太陽神(Ra) 、拉美西斯二世和天空之神(Nut)。

大殿中最神奇的重點是神殿的設計師為了紀念法老王的生日(2/21)與登基日(10/21),經過精密的天文計算與建築設計,讓太陽的光線,在這兩天照進這終年不見天日的大殿中,並精準的投射在冥王以外的三尊石像之上。

由於避免被水淹沒,最後聯合國專家決定將神殿向上提高200公尺,但是石頭山要如何移動? 唯一方法就是將神殿切割成一千多個石塊,重新組裝,解決了神殿被淹沒的命運。下面是一些來自瑞典,當時參與搶救行動時,留拍下來的照片。






努比亞遺址於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

組裝完成後的神殿
根據馬路消息,這裡有一個搬遷的遺憾,就是現代科學的計算,比不上三千五百年前埃及人的計算,遷移之後,太陽照到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王身上的時間,居然延後了一天。

整修計畫有51個國家參與,而西班牙是整修計畫的主要贊助國家之一,埃及政府為表達謝意,將這個位於努比亞遺址的小神廟贈送給西班牙,西班牙於1968年在馬德里蒙大拿公園完成神廟的重建。

努比亞遺址有三百多個神廟,但是運到馬德里自然就變成非常貴重的禮物,西班牙政府有安排專人管理,但不收門票。

我到的那天,幸運的正好有開放,得以進入參觀,但只有四個小廳可以進去,內部的石牆壁上,雕刻著古埃及文字和壁畫,也有詳細的解說。


最裡面是最神秘的一間祭拜廳,遠古時期只有最高等的祭司才能進入。我還沒有去過埃及,只能說在這裡先體驗一下金字塔的神秘了。


神 廟前面有兩個ㄇ型的石門建築,說明是說這座神廟在埃及是有三個石門的,同時三個石門分別對應了三道城牆,包圍這座神廟,但是由於西班牙專家搞砸設計,造成太陽照到法老王的日期延後一天,所以第三道石門沒有送過來。令外一個說法是,三道城牆以及第一道城門都已經頹廢,所以無法送過來了,畢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 史了。


後來回到旅館,上網看到許多更美麗的照片都是晚上拍的,但也沒關係,這意外的邂逅已足以令人驚豔。

門口的牌子寫著開放時間為:4月1日至9月30日,開放時間為週二至週五從10:00-14:00,18:00-20:00。週六、周日10:00-14:00。其他時間只能在外面看看。

至於原先的目的,想看看馬德里的全景(Landscape)呢? Yes, 真的可以看到。


拍完照,我發現神廟的公園,離Príncipe Pío火車站(其中有到機場的快車)很近,但公園是在山坡上,車站是在山坡下,於是又爬下小山坡……。


此外,在到蒙大拿公園的入口,靠近西班牙廣場那邊,有一個蒙大拿軍營的紀念壁,也是公園名稱的由來。這裡是西班牙內戰期間的起始點,不過這故事要講,得要由西班牙的二次共和(政治背景)、社會結構(人民意識)、左右派勢力(國際局勢)講起,說來話長,有興趣的話,就繼續往下看了。

 續: 西班牙馬德里Debod神廟(Templo de Debod) 續: 蒙大拿軍營的故事 

續: 在西班牙馬德里(Madrid)逛完教堂之後,必吃的五家平價美食餐廳

西班牙馬德里Debod神廟(Templo de Debod) 續: 蒙大拿軍營的故事



前傳: 西班牙馬德里Debod神廟(Templo de Debod)

西班牙馬德里Debod神廟(Templo de Debod) 位於蒙大拿公園(Parque de la Montana, Madrid Spain),公園位於西班牙廣場(Plaza de España),旁邊便是皇宮,由於地勢比較高,二戰之前一直都是個軍營,稱為蒙大拿軍營(Montaña Barracks) 。

如果問我,對於西班牙的歷史有何記憶? 我的第一個印象居然是電影神鬼戰士(西元180年(東漢末年漢靈帝)的故事)裡面的Maximus(克洛羅素演的主角),電影裡面把他演成是西班牙人或是 羅馬西班牙遠征軍的將領,Maximus雖有其人,但劇情大半不是歷史,不過卻讓我記得羅馬曾經統治過西班牙。再其次就是1492年(明朝中葉明孝宗)哥 倫布發現新大陸。與1588年(明朝神宗萬曆年間)的所謂西班牙無敵艦隊,注意一下無敵艦隊是一個名詞,不是形容詞,而且名字是國王自己取的,其實只打了 一場以失敗收場的戰役。

綜觀西班牙人的歷史,可以用八個字總結,就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關起門,總有不斷的內部鬥爭,但是一旦有外族入侵,幾乎就會淪為外族統治。羅馬人是第一個統治西班牙的外族,接著阿拉伯人統治西班牙達五百年年之久,法國人斷斷續續的也在近千 年影響的法國政壇。連英國人都可以佔住直布羅陀海峽這麼個彈丸大的地方,而西班牙人也莫可奈何。
1870年,西班牙國會宣布西班牙將會擁有一位新的國王。在多人角逐之下,國會選出來自義大利的阿馬德奧親王為西班牙國王,並於第二年加冕。這故事背景也很複雜,但是你看西班牙在十七世紀用國會來選國王,是不是有點誇張?

原來當西班牙國王是個苦差事,三年之後,阿馬德奧國王宣佈由於西班牙人民是不可治理的,他不幹了、直接走人。於是左派共和黨人乾脆宣布成立共和國,史稱西班牙第一共和時期,但只維持了一年。這一年就換了五個總統。西班牙人一看,這總統也不好幹,所以接著右派迎回了原先老王的兒子,恢復了國王的制度。但其左派與右派的政黨鬥爭,加上地方與中央的對抗,從來沒有一天停止過。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蘆溝橋事變的前一年) 德國希特勒已經崛起,帶領德國脫離一戰失敗的陰影,即將在1939年以閃電戰術席捲歐州。墨索里尼擔任法西斯黨揆統治了混亂的義大利。列寧與史達林揮起共產主義的大旗,早已經朝向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的理想國邁進。

在大航海時代曾經是歐洲最富裕國家的西班牙,因為海軍不強,遭到英國海軍(實為海盜)不斷搶劫,失去來自拉丁美洲的金、銀奉獻,內部又紛爭不斷。地處歐洲一角的西班牙,在進入二十世紀之後,世界舞台似乎已經忘記了她的存在。

到 了1931年,由於國王又下台,流亡巴黎,西班牙開始了第二共和,然而"共和"這兩個字,在歐洲社會裡,常產生與字面相反的狀況,他帶給老百姓的更大的極端對立。在這樣的社會氛圍當中,每個西班牙人民必須被迫表態選邊站,不是左派、就是右派。左派代表包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與無政府主義與地方分權與自治。右派代表的是君權主義、天主教、大政府主義與法治、私有制。而且越來越暴力,到了殺來殺去的程度。

而歐洲的政治環境也積極影 響到西班牙。左派是自由派,是以工人、農民、學生為主體,有蘇聯在後面支持;右派是保守派,主要是軍人與當時稱之為長槍黨的一個鬆散的組織,大約是當時一 些不認同左派的老百姓或是地主、有錢人,所結合而成的地區性自保性組織,則是有德國希特勒、義大利墨索里尼支持的影子。當時沒有中間派,一定要選邊站,所 以”共和政府”這個名詞還瞞具有諷刺意味的。

二次共和的最大成果既然是放逐了西班牙國王,可想而知,當時的政府必然是偏向左派的。但兩年後的大選,右派又驚險的贏得政權,但是左派在一些地方不服,開始有許多的騷亂,而軍方在弗朗哥將軍的領導下平定了這些騷亂。接下來,左派又在大選獲勝。弗朗哥將軍時任參謀總長,就是軍隊的最高首長,左派一上任,就把弗朗哥將軍拉下馬來,調到一個小島去守燈塔。

西班牙內戰是歷史上極為殘酷的內戰之一。畢卡索曾經留下極為著名的反戰作品Guernica (1937 May 1st-June 4th, 繪於巴黎)。

現存馬德里蘇菲亞美術館 ROOM206,這是鎮館之寶



1936 年弗朗哥將軍秘密來到西班牙駐紮在地中海對岸的非洲摩洛哥國民軍指揮部,這裡駐友有兩個裝備精良的西班牙海外師。佛朗哥將軍於7月17日早上發表政變宣言,要求軍人選邊站,支持國民軍的行動,推翻共和政府。事發當天馬德里的共和政府沒有立即對於政變作出反應,但左派的人民陣線反應激烈,要求政府發槍,但遭到政府拒絕。於是就自己動員,居然有5000多人聚集,而且而募集到非常多軍火。7/19日新政府的總理決定發槍給民兵。總計有六萬五千支槍,但是只有五千隻槍可以使用,其他的六萬隻槍的槍機存放在蒙大拿軍營的軍火庫之中。政府要求當時的駐軍指揮官交出槍機,但遭到拒絕。

憤怒的民兵在中午就朝蒙大拿要塞(就是公園所在地,這裡是馬德里的一個小山丘,算是制高點)發動進攻。當時的軍方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支持政變的,但是,民兵一旦攻擊,就要防守。軍方武器比較精良,但是民兵有五千人,大部分是年輕人,也有非常多女性參加瘋狂的進攻。到了傍晚,在犧牲了兩千名民兵的生命後,依然沒有攻下。

今日,我們可以由網路上的一些照片,看到當時血戰蒙大拿的遍地屍體與鮮血,而且很多犧牲的民兵都是女性。



這時民兵得到了空軍的支援,在炸彈的轟擊之下,蒙大拿軍營終於被攻破了。最終的時刻,一些軍官擔心會有報復性的虐殺,所以採用集體自殺的方式,悲壯的用手槍結束性命。

蒙大拿軍營其實也是駐軍的軍火庫,攻破之後,民兵在此得到六萬支步槍、機槍、彈藥與大砲。於是整個武裝了起來,開始攻打國民軍,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共和政府也不得不正式開戰,西班牙內戰正式展開。

內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佛朗哥將軍的國民軍取的最後的勝利。開啟了他三十年的獨裁統治。佛朗哥將軍其實與蔣介石在中國的發展有極大的相似性。他統一 西班牙後,解散所有西班牙政黨,只留下長槍黨,以黨領政,也恢復了天主教的地位。他一生都堅決的反對共產主義,他是1975年過世的,而西班牙一直到了1973年才與中共建交。

這裡要幫Debod神廟的故事收個尾。雖然佛郎哥與德、義關係匪淺,但是二戰時,勇敢的拒 絕軸心國的邀約,代西班牙選擇了中立。但二戰結束後,也還是造成英、法兩國的極不諒解,並且不准西班牙加入聯合國。西班牙一直努力到1955年,才因美、 蘇冷戰的關係,得以加入,這也是1968年聯合國開始執行努比亞計畫,西班牙積極參加的重要原因,當年的西班牙真的想在國際社會上力求表現啊!

在西班牙馬德里(Madrid)逛完教堂之後,必吃的五家平價美食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