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奧地利維也納: 聖方濟教堂巡禮


聖方濟教堂(英文: S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德文: Kirche zum heiligen Franz von Assisi),又名皇帝金禧教堂(英文:Kaiser Jubilee Church/德文:Kaiserjubiläumskirche)。教堂並不在維也納市中心,而是在多瑙河的河邊,如果沒有自行開車的話,附近便有一個U1的捷運站,站名叫做Vorgartenstraße,搭地鐵到市中心的距離是四站而已,走出地鐵站便可以看到教堂。由於教堂的所在位置稱之為墨西哥廣場,所以也有當地人稱這裡叫做墨西哥教堂(德文:Mexikokirche)。

這個教堂是背對著多瑙河,所以要拍攝教堂的全景,要花一些功夫,需要爬到橋上去拍。這橋稱之為帝國大橋(Reichsbrücke),算是維也納最有名的橋之一,原先是一座吊橋,建於1872年。橋用了將近一百年,到了1976年八月一日的清晨,居然自己垮掉了。目前看到的是重新建的新橋。






1898年是法蘭斯皇帝登基五十周年,為了慶祝而開始新建這個教堂,但到1910年才完工,1913年祝聖。你看教堂的名字叫做西西斯的聖方濟,連教堂的名字也與國王名字有類似(Francis v.s. Franz)的發音。

目前由天主教聖三會(Order of the Holy Trinity)主持這個教堂,而最大的特點,這是維也納唯一的英語彌撒教堂。教堂建築為巴西利卡風格(Basilica-style, 就是羅馬式的聖殿結構)。










教堂的正前方是主要的祭壇。


先看一下有右手邊的聖母小廳,其中有以耶穌受洗為主題的大型壁畫。






教堂中最別的地方是位於左手邊的伊莉莎白祭壇(Elisabethkapelle) ,光看名字與地點,不用猜也知道是紀念著SISI公主的。當然,還會有甚麼地方會比法蘭斯皇帝的紀念教堂,更適合建立祭壇來紀念SISI公主?


左邊廳外,也有一個祭壇。




這個祭壇其實是一個獨立的小廳,其裝潢與外邊的主廳截然不同。伊莉莎白祭壇(Elisabethkapelle),高13.5米,寬10米,是一個八角形的設計,座位並不多,到的那天,有人正準備在這裡面來舉行婚禮。



走入小廳,真的給人金碧輝煌的感覺,至少比主殿華麗太多了。原來這祭壇的建設經費並非來自政府預算,而是來自於由國際紅十字會所募資的348,348 克朗(Crowns,當時奧匈帝國的貨幣)。


祭壇完成於1907年,1908年6月10日祝聖。小祭壇裝飾著金色吊燈、馬賽克圖案與大理石牆壁。


圓形的屋頂是大型鑲嵌畫,主題為紀念著這位被匈牙利封為聖人的伊莉莎白皇后。



教堂中不可或缺的管風琴,位於教堂大門口的上方。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奧地利維也納: 卡普齊納教堂(Kapuzinerkirche)巡禮


卡普齊納教堂 (德語:Kapuzinerkirche)如果使用意譯,要叫做聖母瑪利亞的天使教堂,位於維也納市區的新市集廣場(NeueMarkt)。距離霍夫堡與奧古斯丁教堂只有一條街的距離。教堂的正對面,跨過廣場便會來到維也納最繁華的購物街。



教堂是在1618年由皇帝馬蒂亞斯(1557-1619年)與皇后安娜(1585-1618年)與所捐贈,斐迪南二世於1622年9月8日親自舉行開工儀式,教堂長35米、寬16米,其實不大。但由於三十年戰爭 ,工程一直到1632年才正式完工祝聖。但這個外表不起眼的教堂,由完工的那天開始,其地下室便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成員的皇家墓園。


現今的地址是
地址: Tegetthoffstraße 2, 1010 Wien, Austria

截至2009年為止,皇家墓穴(德文:Kaisergruft)裡共有143位貴族的的遺體,加上四人的心臟或骨灰,其中包括12位皇帝和18位皇后。


這裡對我們來說,最有吸引力的當然是SISI公主的墓園,但是到達的時候也許晚了,教堂裡面沒有人,所以我們試了每一道門,都找不到下去地下室的路。

SISI的墓




唯一的一個小窗,可以看到地下室的一個墓,這是十五世紀的一位神父馬可(P. Markus Von Aviano, 1631-1699)的墓。

1529年秋天,奧圖曼帝國第十任蘇丹蘇萊曼大帝的大軍曾兵臨城下,但終究無法攻下這座城池。1683年七月,奧圖曼大軍再經過一百五十年的努力,二度來到這裡,而這次消滅神聖羅馬帝國,統一歐洲的終極目標,似乎即將要在第十九任蘇丹蘇丹穆漢默德四世(Mehmed IV)手中實現。

當奧圖曼大軍擊敗匈牙利向奧地利逼近時,哈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Leopold,是位有名的書呆子)就算他再呆,也知道大事不妙,便向羅馬的教廷求援。

一個月之後,一位叫做馬可神父(Marco d’Aviano) 出現在維也納的卡普齊納教堂。
這時候,而是到了教堂有一位重病的修女,馬可神父施展神奇的醫術,救活了她。這消息一傳出去,馬上轟動維也納,大批病人都來到教堂求醫。

事情傳到皇宮之後,利奧波德皇帝才知道教皇的特使已將到了,於是馬上召見利馬可神父:『奧圖曼有二十萬大軍,一千門大砲,你帶來多少人支援朕? 』
馬可神父說:『就我一人,但天主與我同行。』
皇帝聽完,憂鬱症馬上發作:『好吧! 維也納就交給你了。』

馬可神父這才馬上展開防禦的準備工作,原來他帶來了達文西設計的星堡設計圖,足以克制奧圖曼大砲。於是在維也納的外城,緊急修建強大的星型堡壘。


一位比利時畫家Frans Geffels,在當時就畫下了Battle of Kahlenberg 這幅畫,可以看到維也納當時的防禦工事,這幅畫目前也收藏在維也納的國立博物館(Museum der Stadt Wien)。

當1683年七月十四日奧圖曼大軍抵達維也納之後,發現城外的防禦工事已經不一樣了,指揮官之前吃過星堡的虧,於是寫信請伊士坦堡緊急增援重型武器。

神父看見回教大軍到來,便要出城。臨走交代指揮官:『嚴守城池,敵人也許不會進攻。我在九月十五日帶援軍前來救援,到時候其他地方的援軍也應該到了。你看到敵軍陣勢一有鬆動,便殺出城池,兩軍前後夾擊,必可成功。』

指揮官在忙著寫信求援的時候,突然斥候報告說抓到一位由城中出來的神父。

指揮官馬上親自訊問神父,神父表示自己是個醫生,目前瘟疫已在維也納肆虐,他必須要出城去購買藥物。同時建議指揮官如果這時候攻城,就算攻下城池,部隊也必然會被瘟疫傳染而遭殃。而且如果瘟疫無法控制,根本就不需要犧牲部隊來進攻,維也納也會投降。

指揮官信了這話,便神父給放走,同時等待大砲的增援,不做大規模的攻城。

神父哪裡是要去買藥,他馬上跑到當時波蘭王國的首都克拉科夫(Krakow)去,並以教皇特使的身分,要求波蘭國王出兵。當時的波蘭國王楊三世(Jan III Sobieski)本人就是一位大將,而當時波蘭騎兵號稱『利奇斯坦雄獅(Lion of Lechistan)』,幾次來自於蒙古帝國的進攻,都被他擋了下來。

他的騎兵分為重裝甲的剽悍騎兵與快速移動但是隨時下馬作戰的龍騎兵,使用戰斧作為武器,搭配火槍與大砲作為掩護。神父與波蘭王楊三世率領的三萬騎兵在九月十二日抵達維也納。同時德國巴伐利亞的三萬援軍也已經抵達維也納。

波蘭騎兵早上抵達,佔據了高地略作休息,下午就衝鋒了。鄂圖曼大軍的陣勢主要是面對維也納城,當波蘭剽悍騎兵由背面突然殺到時,大軍立刻完全瓦解,城內的部隊與援軍見狀便出城夾擊。鄂圖曼陣亡人數達到15000人,隨即向南方潰敗。

看到這裡先停一下,這劇情有沒有與魔戒第二集中的聖盔堡戰役類似,大法師甘道夫帶著騎兵援軍,依照約定在破曉時分來到,由背後夾擊薩魯曼法師的半獸人大軍,救了大家。

這場戰役之後,奧圖曼帝國就再也無力與西歐諸國對抗下去,逐漸衰弱。

Markus 成名之後,便駐在這個教堂。他以醫術救人,但歸功於上帝的神蹟。後來他也成為皇帝的顧問與好友。當他過世時,前來弔念的民眾,萬人空巷,也成為是唯一非皇室成員,但是葬在這裡的人物。


這墓園中,最後一位下葬的人,是前奧匈帝國最後一任皇太子奧托·馮·哈布斯堡(Otto von Habsburg),他以九十三歲的高齡於2011年辭世,隨即下葬在這裡。奧托曾經公開承認他是馬爾他醫療騎士團的成員,要知道奧斯堡家族在歐洲叱吒風雲一千年,而且出現在歷史舞台的時間居然與騎士團的沒落的時間差不多,因此又產生的許多的聯想與臆測。

追尋SISI公主的腳步系列文章: 追尋SISI公主的腳步: 全紀錄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達文西密碼之旅的景點清單

法國巴黎麗池酒店



法國巴黎羅浮宮(Musee du Louvre)

法國巴黎聖敘爾比斯教堂(St-Suplpice Church)

法國巴黎街頭子午線 (始終沒有找到在哪裡有這塊銅牌?)

法國巴黎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
SORRY,只有留下傍晚,白天的時候,可以看到馬場

義大利米蘭米蘭的禮讚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英國倫敦聖殿教堂(Temple Church)

英國倫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

英國愛丁堡的羅斯林禮拜堂(Rosslyn chapel)

還沒有機會去!!!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英國倫敦聖殿教堂(Temple Church): 聖殿騎士團與達文西密碼


會來到倫敦聖殿教堂(Temple Church),大多數的遊客,必然是被丹布朗(Dan Brown)於2003年著名小說”達文西的密碼(The Da Vinci Code)”的故事情節所吸引。
當年,我跑到法國羅浮宮,就想去找所謂的玫瑰線(Rose line),還跑到宮裡面到處打聽,更跑到有名的倒三角形玻璃屋去仔細查看,尋找聖杯的蛛絲馬跡。這次來到倫敦,利用等待飛機時短暫的空檔,順便跑來這裡繼續蹤聖杯的秘密。

蘭登: 男主角,哈佛大學符號學專家、
蘇菲: 女主角,其實他就是”聖杯”的後代、
提賓: 富翁與狂熱的”聖杯”追尋者。

前面曲折的故事,詳細內容暫且不表。總之,蘭登莫名其妙的陷入一場危機當中,他必須靠著符號學專長,一路破解密碼,逃避警方的追緝,來救蘇菲與自己。

逃亡的過程中,蘭登與蘇菲巧遇提賓,三人一拍即合,提賓安排他自己的私人飛機,協助一行人由法國逃往蘇黎世。飛機上,蘭登破解了藏密筒的秘密,拿到以下的一段話:

騎士身後為教宗於倫敦所埋葬 (In London lies a Knight a Pope interred.)
一生功績卻遭到天譴般的冤枉 (His labor's fruit a Holy wrath incurred.)
欲覓之球原應安置於他的墓上 (You seek the orb that ought be on his tomb.)
瑰紅血緣與懷孕秘密就此昂揚 (It speaks of Rosy flesh and seeded womb.)

因為我對原書中此段的中文翻譯有點意見,所以以上四行詩由本人重新翻譯了一下。大家可一以上網去找原文的翻譯比較一下可能理解我的作法。由詩的第一段與第二段分析,三人判斷密語所說的地點,便是倫敦的聖殿騎士教堂,而且必然有一個紅色的球,置放於在騎士的墓上。

於是私人飛機馬上轉飛倫敦,故事的場景便由巴黎轉到倫敦,在一個清晨,來到了這個教堂。而我也追隨著蘭登與蘇菲的腳步,來到這裡。距離我第一次讀這本小說,已經過了十年。

為了交代蘭登與蘇菲為何想這教堂符合密碼詩的描述,便要將聖殿騎士團的背景交代一下。

1098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擊敗回教勢力,達成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目標,眾多的歐洲虔誠基督徒開始長途跋涉,前來以色列朝聖,但耶路撒冷自古以來,都是回教徒與基督教徒共處的狀況,基督教朝聖者遭到攻擊的事件,時有所聞,於是有兩位十字軍將領在西元1119年倡議成立一個武裝修士團體來保護朝聖者的安全。這個提議為當時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二世(Baldwin II)批准,允許他們以聖殿山(便是所羅門王聖殿的舊址之上)的阿克薩清真寺(英文: al-Aqsa mosque,原先是清真寺,但當時已經是十字軍的軍事基地,開始工作。這個武裝修士團一開始只有九個人,依靠信徒的捐助維持開銷,並命名為「基督和所羅門聖殿的清苦騎士團」(Poor Fellow-Soldiers of Christ and of the Temple of Solomon),簡稱為聖殿騎士團。騎士都有一個漂亮徽章,他們的標誌使用兩個騎士共騎一批馬,象徵著他們的清苦生活。只是沒想到這徽章,竟成為聖殿騎士團兩百年之後被迫害的莫須有罪名。

西歐基督徒的朝聖之路,是長達兩千公里的旅程,沿途充滿兇險,於是聖殿騎士團的業務快速展開,先是發展出類似保鑣的業務,後來因為怕旅客被搶劫,發展出與中國銀票(就是近代的旅行支票)相同的產品。所以聖殿騎士團又號稱為近代銀行的濫觴。

聖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aux,1090年-1153年)是第十世紀基督教世界影響力很大的聖人級的宗教思想家與傳教士。在他的強力推銷之下,教廷決定把聖殿騎士團收編為教皇直屬的禁衛軍,賦予對領地徵稅,而不用上繳的權力。於是聖殿騎士團快速發展開來,最多時候成員有兩萬多人。

除了有錢之外,聖殿騎士團絕不是混吃等死之輩,他們也的確驍勇善戰,以一當十的屢建奇功。由1129年到1177年,這是聖殿騎士團的黃金時期,也確實保衛了聖城的安全,抵擋了阿拉伯人的不斷進攻。

1187年是聖殿騎士團第一次的嚴重挫敗,耶路撒冷被回教勢力收復,聖殿騎士團撤退到賽普勒斯。1241年蒙古拔都西征入侵波蘭,教廷調派聖殿騎士團馳援,沒想到竟然全軍覆沒,餘眾退回到巴黎,這時的聖殿騎士團已經沒有什麼軍事力量,但是靠著一百五十年來的特許經營,商業上的發展,已經到了無法想像的地步,她的銀行業務、大量的房地產、經營東西方的國際貿易、運籌、保全等等,部份的業務模型竟與今日的日本商社有幾分神似。在法國,聖殿騎士團居然是法國皇帝最大的債主。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當時的法國國王腓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1268年-1314),突然宣布聖殿騎士團是同性戀團體,是反基督,原因是他們的標章是兩個男人騎一批馬,國王説:這標章所代表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了。於是大規模逮捕騎士團成員,沒收財產。之前,法國國王腓力四世也用同樣手法對付猶太人,驅除猶太人,沒收他們的財產來自肥腰包。所以這次的行動,也是類似的手段。債主如果死了,債也就不必還了。

1312年,教皇在法王的壓力之下,正式宣布解散聖殿騎士團,成員不再從事軍事任務,演變為以海外宣教為主的普通修會。

英國倫敦的聖殿教堂的建築歷史,最早可回溯至西元1185年,那時正是聖殿騎士團在耶路撒冷發展的全盛時期,教堂是在英國倫敦所設立的根據地。聖殿騎士團不是只擁有教堂,而是擁有以教堂為中心的一大片土地,所以倫敦這個區,目前也就叫做Temple,地鐵站也叫做Temple。聖殿騎士團垮了之後,英國的組織仍維持傳教團體的地位,但16世紀還是為英國皇室收歸國有,目前是倫敦法學院所在。不過,教堂是歸英國天主教會管理。

講完故事,再回頭看一下詩:

騎士身後為教宗於倫敦所埋葬 (In London lies a Knight a Pope interred.)
一生功績卻遭到天譴般的冤枉 (His labor's fruit a Holy wrath incurred.)
欲覓之球原應安置於他的墓上 (You seek the orb that ought be on his tomb.)
瑰紅血緣與懷孕秘密就此昂揚 (It speaks of Rosy flesh and seeded womb.)

所以蘭登與蘇菲推論如果來到教堂,便可以在騎士墓上面,找到一顆球,順著球,便可以找到聖杯之所在。

我沒有搭地鐵,如果搭地鐵,應該是從地鐵Temple站出來,背對著泰晤士河往右走,不到一分鐘,就是聖殿教堂的大門入口。而我是由熱鬧的Fleet街過來的,首先經過美輪美奐的英國皇家司法院(在左手邊)。



再往前走一點,路中間有一個叫做Temple Bar Memorial的精神堡壘。






再往前走,右手邊就會看到一個黑色的門。



不要懷疑,聖殿教堂應該叫做「內聖殿教堂(Inner Temple Church)」比較真確,就在黑色的大門之內。



門的右手邊,有一個牌子說明這裡的開放時間。由於不是天天開門,最好先上網查一下,以面敗興而歸。

順著巷子往內走,便可以看到左邊出現了教堂。



教堂的入口再另外一邊。往前走,左轉。




聖殿教堂分為兩個建築主體,首先看到的鵝黃色的圓形建築,洋溢著異教風格,這是仿照阿克薩清真寺所建造的,和我們常看見的哥德式教堂或羅馬式完全不同。長形的後殿是之後建造的。






看完我這篇網誌,如果您的”達文西的密碼(The Da Vinci Code)”還沒有扔掉,建議您拿出來再看一遍。

教堂的門也很特別,不是在一般教堂的前端,而是在中間,好玩的是,小說中對於門的形容,與實際的狀況一模一樣。


教堂的右邊與一般的教堂其實沒有甚麼不同,一樣有彩色、漂亮的琉璃窗,而且教堂自然採光就非常明亮。






而門的左邊便是圓形劇場,這裡躺著十座的騎士石像;


我摘錄一段小說中的內容,來形容這個圓形劇場的佈置:

蘭登一踏進圓室,就覺得渾身起雞皮疙瘩,。他的眼睛沿著周圍蒼白的弧形牆壁,看著上面雕刻的張嘴猛獸、惡魔、妖怪,還有痛苦的人臉,都朝室內瞪著。再那些雕刻圓形的下方,整個房間繞滿了一圈石製的教堂長椅。


而對於十座武士的石像,小說是形容的:

那些真人大小的雕像仰臥在地板上,姿態安詳的長眠於此,每個騎士都有全副的盔甲,帶著盾牌與劍,這些墳墓另蘭登感到很不安,總覺得有人偷偷趁騎士睡覺時跑進來,在他們身上倒了石膏,所有雕像都被嚴重侵蝕,但仍清楚的看出每一個雕像都是獨一無二的,武器裝備不同,手臂與腿的姿態、臉與五官,還有盾牌上的標誌都各有差異。





最後,看一下圓形大廳的屋頂吧!!! 據說,這個屋頂也大有學問。


看完我這篇網誌與照片,如果您的”達文西的密碼(The Da Vinci Code)”還沒有扔掉,建議您拿出來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