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俄羅斯-聖彼得堡-碧血教堂 - 土地改革者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與國父孫中山

碧血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Spilled Blood)

碧血大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r on Spilled Blood)是聖彼得堡排名第一的景點。對於喜愛教堂的遊客而前,聖彼得堡是天堂,這裡的十大教堂各有特色,有著無與倫比的美與華麗;但只有碧血教堂是真正的俄羅斯風格,教堂故事也有著淒美的悲劇色彩,而且誰能想到故事的背後,竟影響了遠在地球另外一端的四億人。

地址: Griboyedov Canal Embankment, 2Б, St Petersburg, Russia 191186

俄羅斯在歷史的舞台很晚才出現,這裡在中古世紀處於許多小小的大公國林立的狀況,沒有甚麼統一國家的概念。十一世紀,成吉思汗(1162-1227)在草原上出現。

成吉思汗年輕的時候,妻子遭敵人俘虜,救回來的時候,已經懷了敵人的小孩。成吉思汗沒有嫌棄這對母子,小孩出生之後取名朮赤,成吉思汗把他當成親生兒子般的養大,並作為長子。

成吉思汗建立元帝國後,朮赤與他的兒子拔都,率領蒙古騎兵一路西征,把現今俄羅斯的全境納入帝國版圖。成吉思汗老了之後,把廣大的國土分封給四個兒子,建立了四大汗國。而西伯利亞西部、一直到東歐、中歐的多瑙河的廣大區域,都封給了長子朮赤,稱之為欽察汗國。雖然後來沒有把蒙古帝國的皇帝位置傳給身為長子的朮赤,但朮赤統治了帝國中,最大的一塊土地。

但上面的寫法,也有另外一種版本。原來蒙古的大位,一向都是槍桿子出政權,誰有力量誰就當皇帝,沒有一定要傳給誰這種事。每當老王過世,所有王子必然要回來爭取大位。事實是朮赤距離帝國的首都北京實在太遠了。

朮赤四十多歲就過世了,但是他的兒子拔都也是雄才大略,穩固的承繼父親的汗國。所以雖然後來元朝在中國地區的統治很快就亡於明朝,但是欽察汗國由十一世紀到至十六世紀之間,政治與軍事上都控制著俄羅斯。

蒙古人是奇妙的民族,每到了各地,但是似乎都會接受對方的文化,到了中國如此,統治了俄羅斯也一樣。

這裡不得不簡單插個花交代一下拜占庭帝國(或稱東羅馬帝國約330年–1453年),這個長達一千年的古國,早在蒙古人來到俄羅斯的之前,其文化就一直影響俄羅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東正教的宗教信仰。

天主教與回教都是發源於耶路撒冷,教義其實開始的也很類似。後來天主教先分裂出東正教、後來又分出了基督教(新教)。回教也分為遜尼派與什葉派。

其實,歐洲與中亞(EMEA)在大約兩千的發展中,宗教與政治上的統治都是併行的。西歐(主要是日耳曼、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政治權力來自與羅馬的天主教。部分東歐、俄羅斯、希臘、土耳其,信奉權力核心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再往東則是有回教,回教往西方遇到基督教的強力阻擋,於是主要往東方的草原發展。

最新的發展是說回教與天主教都源自更東方的佛教,但這沒辦法討論下去了。我們要專注到俄羅斯。

欽察汗國到至1359年前,在俄羅斯的統治都算是穩定的局面。雖然蒙古人因為混血突厥人,而信了回教。但是對於東正教的信仰卻立法保護,同時給予俄羅斯人許多透過東正教教會力量而自治的政治權力。

俄羅斯人的政治實體稱之為大公國,雖然在蒙古汗國的統治之下,但汗國也沒有積極干涉這些公國的統治地位,只要繳稅與徵兵,就相安兩無事。

但蒙古帝國只要現任大汗過世,兄弟必然發生一場廝殺的習慣,在汗國也依然存在,這樣內鬥的結果,自然也造成國力日漸衰弱。1472年,莫斯科大公國公然抗稅,蒙古汗國王廷討伐失敗,造成各大公國紛紛效尤。拖到1480年,欽察汗國結束了俄羅斯的統治者地位。

但其實拜占庭帝國早在1453年已經為回教勢力鄂圖曼帝國所滅,東正教的王廷也隨之結束。

當時攻下君士坦丁堡的奧圖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將自己看做是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但打垮欽察汗國的莫斯科大公國國王伊凡四世覺得不以為然,他以東正教教皇繼承者自居。1547年,莫斯科大公國正式改名俄羅斯沙皇國,伊凡四世在加冕自己為俄羅斯沙皇,同時成為東正教的教皇,開始了政教合一的沙皇統治的時代。但這個新的帝國,當時並不被歐洲列強所承認。

1682年,彼得一世就任為沙皇,年輕的的皇帝,為了建立一個強大的俄羅斯,親自到西歐各國遊學,他曾經到荷蘭的造船廠做工,學習造船的工藝;後來又微服私訪到英國、義大利和德國等,了解工業與技術的發展。

彼得一世回到俄羅斯後,開始勵精圖治,整軍經武,同時決心在波羅地海找到俄羅斯的出海口,成為一個歐洲國家。而西進的過程中,在1700年首先遇到了北歐強權瑞典王國,但俄軍的第一戰不幸失敗了。

九年之後,彼得一世捲土重來,終於擊敗了瑞典軍隊。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新建的首都聖彼德堡,夢寐以求的得到了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由這裡可以一直通到大西洋。

由於彼得一世建都聖彼得堡,於是大力建設這裡,其中包含了著名的冬宮(Winter Palace)。在拿時候,冬宮其實俄羅斯帝國的行政中心。

之後的幾任賢君,將俄羅斯國土擴充到世界第三的地位。

1825年尼古拉一世 (1796-1855)就任沙皇,這是俄羅斯社會最為穩定的一段時刻,沙皇常常獨自出皇宮散步,有一次還有路人搞不清楚狀況前來問路,沙皇也樂於引路,於是傳為美談。當時歐洲的工業革命已經發生,但俄國還是農業國家,但尼古拉一世便積極推動工業的發展,三十年的任內,俄國的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

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以長子的身分在1855年接任沙皇,他成為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三位沙皇之一(其他兩位是伊凡四世與彼得一世)。

亞歷山大二世當時面對的是土地改革與農民的問題。由於俄羅斯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國家,農奴的制度一直存在著。社會極端的分為兩個階級:地主與農奴。而人口90%為農奴,他們是勞力耕作者,卻沒有土地與財產,只能依附在地主下,過著卑微生活。

但歐洲的自由、名主思潮,也影響著農奴爭取自由的心,當時便有很多的騷亂來自於農奴與地主的鬥爭。而且,工業化之後,勞工不足也成為國家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亞歷山大作為王子,對這種現象早就知之甚詳,從繼位那一天起,就決心要進行一個徹底的社會革命。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主要有兩點:

第一: 解放農奴,並給予其遷徙、婚姻、職業、財產等自由。

第二: 土地仍為地主所有,農民除了接受地主的聘用外,也有權購買一小塊原先耕種的土地。但價格原先土地實際價格的兩倍,農民支付一半由政府先發行的債卷,而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息給政府,政府先墊款給地主。另外一半是工業的股票,鼓勵地主成為工廠老闆。

此外,也成立農會組織,將農民組織起來,農會的幹部由農民選舉產生,但政府也會介入農會的管理。

但是要知道這件事等與是要拿有錢人的利益來開刀,稍有不慎,將危及政權的統治基礎。而農民得到自由、有錢之後,就會要求更多的政治權力。但是基本上,改革照顧大多數人利益,這算是非常成功的社會改革。對於一個帝王而言,我甚至於可以偉大兩個字來形容亞歷山大二世。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中,平均地權的精神參考了亞歷山大二世的作法。而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的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的做法,地主換股工業化等等的作法,更是與亞歷山大二世如出一轍。也許蔣經國先生在留學俄羅斯的時期,對於亞歷山大二世的農業與社會改革的作法有深入研究吧!!!

再回到聖彼得堡的場景,作為一個明君,亞歷山大二世卻成為政治激進組織的刺殺對象。1881年3月1日,埋伏河邊的刺客將炸彈投向經過的御馬車。雖然沒有炸中馬車,但衛隊被炸成重傷,倒在血泊當中。亞歷山大二世焦急的下車,查看衛兵的傷勢,沒想到第二枚炸彈又扔了過來,亞歷山大二世的雙腿當場被炸斷,雖然馬上送回不遠的冬宮急救,但是還是因為失血過多而不治。

後來,亞歷山大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之後兩年,決定建造一個傳統的俄羅斯東正教教堂,來紀念他偉大的父親。工程進行了二十五年,到1907年才完工。

教堂完工的十年之後,1917年的十月,由列寧所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推翻了沙皇,共產黨政權統治了俄羅斯,後來並成立了蘇維埃聯邦。一百年之後,一切煙消雲散,但只有這個美麗的教堂,矗立在格里博耶多夫運河河畔。

大廳的全景圖

教堂命名為「基督復活大教堂」,採用傳統的俄羅斯建築,雖然是東正教教堂,但是這教堂沒有來得及正式祝聖,沙皇的政權就結束了。亞歷山大三世使用大量的美麗琉璃裝飾來紀念他的父親。


同時,他也保留了暗殺發生的現場,把一段當時的街道,封閉在教堂之內,同時在遇刺的地點,設計了一個祭壇,以黃玉、琉璃和其他寶石來裝飾。而紅色的部分,代表亞歷山大二世的鮮血,濺到地板上,寓意為以鮮血灌溉土地,解放俄羅斯的農奴。







內部的華麗的裝潢,配合鮮豔的俄羅斯民俗色彩,讓這個教堂由內到外,都讓人讚嘆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