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續 - 德國科隆大教堂-東方三聖的秘密 (三部曲之二)

科隆大教堂大殿的最後端,供奉著東方三聖的寶匣: 攝於2017年五月

<< 前傳: 德國科隆大教堂-東方三聖的秘密

東方三聖的主要緣由來自與《馬太福音》第二章,此章稱之為【博士拜王】大致分為五個部份:

   一、博士從東方來(1~2節)
   二、問道於耶路撒冷(3~8節)
   三、隨星引領得見王(9~10節)
   四、敬拜奉獻(11節)
   五、改道而回(12節)

第2節開始談到了博士的事情,我把這段聖經文字節錄如下:
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
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他就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問他們說:『基督當生在何處?』
他們回答說:在猶太的伯利恆。因為有先知記著,說:『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猶大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
當下,希律暗暗的召了博士來,細問那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就差他們往伯利恆去,說:『你們去仔細尋訪那小孩子,尋到了,就來報信,我也好去拜他。』
 他們聽見王的話就去了。在東方所看見的那星忽然在他們前頭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他們看見那星,就大大的歡喜;
進了房子,看見小孩子和他母親馬利亞,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開寶盒,拿黃金、乳香、沒藥為禮物獻給他。
博士因為在夢中被主指示不要回去見希律,就從別的路回本地去了。
他們去後,有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
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
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裡的,都殺盡了。
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在拉瑪聽見號咷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他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
希律死了以後,有主的使者在埃及向約瑟夢中顯現,說:『起來!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以色列地去,因為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經死了。』
約瑟就起來,把小孩子和他母親帶到以色列地去;

這段內容已經把東方三聖見到耶穌的事情描述的很清楚,但奇怪的是聖經只有寫出博士送了三件禮物黃金、乳香與沒藥給耶穌,卻沒有寫明到底是有幾位博士前來晉見耶穌。但這幾位博士便是後來所說的東方三聖。

最早的說法來自於西元五百年左右的一個拉丁版本的文獻紀錄,根據這份資料,東方三聖的身份如下:巴爾薩扎(Balthazar)為阿拉伯國王,梅爾基奧爾(Melchior)為波斯國王,卡斯珀(Caspar)為印度國王。

到了後世,由於三聖朝王的戲劇化過程,成為畫家常見的題材,也因此成為最為人知聖經故事之一。我這裡就用兩幅我在倫敦國家藝廊看過覺得很有特色的畫作,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兩幅畫都是葛薩特(Jan Gossaert (ca. 1478–1532))所繪製的。葛薩特是比利時人,但是發展非常國際化,他在義大利、德國、荷蘭、法國都有不錯的名聲。在倫敦國家藝廊展出了兩幅葛薩特繪製的相同主題的作品。

第一幅是《聖王的禮拜(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 1510~1515)》,這幅畫是一個合作畫出的作品,目前是私人的收藏品,借給倫敦藝廊展出。


第二幅葛薩特的作品,雖然主題相同,但就更有代表性。我看完畫作之後,"東方三聖朝拜耶穌"的影像,便印在腦海裏面。但在下面介紹這幅畫之前,還是先將故事說完。

由於聖經中紀錄的不完整,造成後世的許多傳說。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傳說是說東方三聖後來前往北極成為聖誕老人,並且開設玩具工廠,每年接受小朋友的祈禱,並在耶穌誕生那天,四處發放禮物給大家。其具體證明來自於聖誕樹的樹頂都有一顆星,那就是伯利恆當年那顆指路的星星,所以當小朋友在聖誕樹頂,安裝星星之後,藉由星星的導航,聖誕老人便可以找到小朋友。

另外有一個比較少人知道的傳說,是說東方三聖其實是佛祖派來的密使,而且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孫悟空、豬八戒與沙悟淨。我國小六年級的時候,由小阿姨家的書櫃當中,曾經摸到一本奇怪的翻譯小說,是翻譯於印度的神話故事,其中的主角便是我們所熟知的猴子(就是我們華人的孫悟空)。看完我便知道,我們的西遊記並不是原著小說,而是翻譯本,但是故事加入了真有其人其事的唐三藏。悟空一行人見到耶穌之後,留下了佛祖的邀情函,於是耶穌成長到少年的時候,曾經來到西藏學習密宗多年,並且在西藏參悟的人生的道理,之後才回到西方開始傳教。

由傳說回到現實世界,那科隆大教堂的東方三聖的真實身份,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部分來自於聖經註釋中的解釋,都是由三聖的禮物來推敲出他們的身份,由於黃金、乳香和沒藥三樣禮物,而推斷這三位聖王來自波斯(就是古時候的伊朗)。

然而近代對於東方三聖的最完整紀錄,來自一位德國修士約翰(JOHN)的著作,我們不知道修士的姓氏,因為他在1310年出生於德國漢諾瓦(Hanover)附近的希爾德斯海姆(Hildesheim)鎮, 所以就稱之為希爾德斯-海姆的約翰(John of Hildesheim),由於他服膺於當地極有地位的主教,得以到各國去旅行,透過他廣泛的哲學、神學與詩歌著作,我們知道他曾經前往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地居住與旅行。並在1375去世於德國柏林附近的Marienau小鎮。

約翰最重要的著作稱之為三聖的歷史(Historia Trium Regum),這本書仔細的紀錄了東方三聖的事蹟,除了已經熟知的聖經故事之外,包括他們的的背景與旅程的前傳,拜見耶穌之後的旅程,同時也考察他們留下的遺跡的歷史。約翰在書中也說說出了三聖的名字是: Balthassar、Melchior和Caspar。

但是巧的是我由別的地方,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記載,那便是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的故事我想是人盡皆知,在此不作贅述;這裡要注意一下的是遊記成書的時間,那是馬可波羅在1298年到1299年之間,被關在義大利熱那亞監獄中時候,由他口述,由一位獄友義大利人魯斯蒂謙(Rustichello da Pis)以法語紀錄而成。

也就是遊記的發表,是在三王的歷史成書之前。

根據書中的記載,馬可波羅在前往中國的途中,曾經在波斯停留了三年,遊記中有著以下的紀錄:

波斯在古代是一個強盛的王國,但現在大部分地區都被韃靼人毀滅了。波斯境內有一座城市叫Saba,(Saba是今天伊朗西北部的薩維(Saveh),距離德黑蘭大約100公里)。聖經之中的東方三聖就是從此城來到伯利恆拜訪耶穌的。三聖回到家鄉後,死後都葬在城中一個美麗的墓中,三人的鬢髮都完整無缺地保存了下來。他們中的一個叫Balthasar、第二個叫Jaspar,第三個叫作Melchior。

馬可波羅在Saba詢問關於這三個人的詳細事蹟,但除了埋葬在這裡的事實之外,沒有問到甚麼。

1272年馬可波羅由Saba出發,往東走了三天後,來到一個稱之為卡拉·阿塔佩里斯坦的城堡,,意思是拜火教的城堡,這城堡位於現今伊朗的葉慈(Yazd),堡內的居民崇拜火神。但是在這裡卻聽說到了有關東方三聖的詳細故事。

傳說中這裡古代有三個哲人,去禮拜一個剛出生的先知(想必便是耶穌),並帶著三種禮物,即金子、乳香和沒藥,這三件禮物其實是要用來試探耶穌的真實身份。如果耶穌拿起金子便是一個世界的王;如果拿香料就是神;如果拿沒藥就是醫生。這三個波斯哲人來到耶穌面前,其中年紀最輕的一個首先對耶穌致敬。他覺得耶穌似乎和自己的身材及年齡一樣;接著年紀次大的一個向耶穌致敬;年紀最大的一個最後來。他們都覺得耶穌和自己的身材及年齡一樣。他們交換了自己的印象之後,都同意立即向基督禮拜,於是耶穌在他們面前現出自己的真實年齡,其實是一個嬰兒。

當三位哲人離開時,這個嬰兒給了他們一個緊閉的箱子作為禮物。他們拿著箱子往家鄉走,被好奇心所驅使,於是打開一看,發現寶物只是一塊石頭。這本來是一個暗示,叫他們保持那種從耶穌基督處獲得的信心,像石頭一樣堅固不渝,但他們看到這塊石頭的時候,卻以為自己受騙了,於是將石頭扔到一個坑中,誰知石頭卻馬上冒出熊熊烈火,燃燒了起來。

身為祆教信徒,他們看見這種情景,便知道自己錯了,因而十分後悔。於是,就取了火種帶回了家鄉。他們回去後將火種放在一個教堂中,讓它繼續燃燒,並崇拜此火為神,犧牲一切來供奉它。如果此火偶然熄滅了,他們就到投石的坑中取回原始的火種,而坑中的火是永遠不會熄滅的,後來火種在波斯境內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傳遞著,拜火成為祆教信仰的一部份。祆教也有了拜火教的俗稱,祆教成為古波斯帝國的國教,並且曾經傳到中國。

馬可波羅從居民那裡也知道了三個哲人中的一個是Saba人,第二個是戴阿瓦人,第三人則是該城(卡拉·阿塔佩里斯坦)人。

在『三王的歷史』一書中,約翰對於眾所周知的伯利恆之星,有著以下不同於世俗的描述:『在耶穌誕生的那天,一顆明星升上了夜空,這顆星星有著長長的橫紋般的光芒,有如火一般的燃燒著,而且星星如同老鷹般的飛翔著,並拍打著他的翅膀。』

葉慈(Yazd)的Zoroastrian Fire Temple 中的 “Ahura Mazda"神的雕像

如果看過拜火教的神 “Ahura Mazda"的雕像,就會知道這裡的敘述,與拜火教所敬畏的天神,有著驚人的相似。伊朗的葉慈(Yazd)的聖火廟,可能就是當年東方三聖的故事所在地。

這裡是已經是一個著名的景點,在廟的屋頂可看到一個很完美的鳥人圖騰,進入廟內,可以看到位於玻璃保護下的聖火,據說此聖火自西元五世紀燃燒到今日,已經逾一千五百年卻未曾熄滅過,但算算時間,似乎與東方三聖的故事還是差了五百年。

在書中,東方三聖的名字是Melchior, Balthazar與Gaspar,這與馬可波羅的敘述是一致的。而他們分別是"Ind、Chaldea與Persia"這三個地方的國王則略有不同。

約翰的書中還曾經說到:當三聖出發前往耶路撒冷時,走到Ind國的邊界地區時,曾經來到一個叫做Hill of Vaws (或稱之為Hill of Victory)的地方,還有一個守望台在這裡,當時,衛士就是在守望台看到伯利恆之星,通報東方三聖,前往察看的。於是三聖在這裡建了一個教堂,並約好三個人每年都要來這裡聚會一次,而且三人約好死後也要葬在這裡。

多年以後的一個聖誕節,星星又出現在三聖所居住的城市上空,指示他們的生命已經接近尾聲。最後,依照三聖的遺囑,被他們的子民安葬在Hill of Vaws的墳墓中。所以Hill of Vaws可能就是伊朗薩維(Saveh)這個地方。

故事看完,我們再看一下葛薩特的這幅作品《聖王的禮拜(The Adoration of the Kings, 1510~1515)》是如何呈現的?

畫非常大,你可以看到下面這張照片中,旁邊有兩幅肖像畫,也是同一個畫家的作品。


這幅畫當初是比利時地區的一家修道院委託製作的祭壇畫;有一天當地的省長到修道院去參拜時,看到了這幅畫覺得很喜歡,就花了2100元向教堂買下了這幅畫;於是畫就掛到了布魯塞爾的皇宮當中。1787年這幅畫出現在倫敦的拍賣會上;1911年這幅畫用四萬英鎊的價格為倫敦國家藝廊收購。


在這幅畫當中,背景是在一棟建築物的廢墟,美麗的聖母瑪麗亞,穿著藍色的禮服抱著耶穌,。後面留著灰鬍子、穿紅袍子的男子是約瑟夫(瑪麗亞的先生,耶穌名義上的父親),站在左側的柱子後面,遠遠的看著東方三聖前來參拜耶穌。

卡斯珀(Caspar)跪在地上獻上禮物。嬰兒耶穌左手拿著一片聖餐薄餅,要送給卡斯珀。這是在天主教的禮拜儀式結束時常會看到畫面,但是通常是由神父來執行。

畫面的中央後方,有一個驢子站在那裏;而破舊的柵欄後面,有六個好奇的老百姓觀看著儀式進行,在更遠的山坡上,可以看到有許多的羊在吃草。

畫面的右邊站著的是梅爾基奧爾(Melchior),他的右手高舉著禮物,有四名隨從陪同,其中的一位頭部包著印度式的頭巾。更多的地方似乎有一隊騎兵,拿著刀殺了過來,可能是希律王的軍隊。


巴爾薩扎(Balthazar)雙手捧著禮物和三名隨從站在左邊。再往左邊看,另外兩位穿著異國服飾的隨從從窗戶外面看著這晉見的儀式。其中有兩位隨從也帶著頭巾。

比較有趣的是在Balthazar裝飾精美的王冠頂上刻有畫家的名字,此外Gossaert的名字也出現在黑人隨從脖子的裝飾品上。




這幅畫之中,有許多另人驚嘆的細節,例如斑駁的磚牆,似乎每一塊破損的狀況都不一樣。前景中有兩隻可愛的小狗,輕易的吸引了觀眾的目光;衣服上的花紋、一些磁磚中長出的植物、無不展現出令人驚異的細節。


畫的最上方,有九位飛翔的天使俯視著這座毀壞建築物的結構與儀式的進行,而伯利恆之星則在畫作的頂部的中間位置明亮地閃爍著。

畫家戈薩爾不是大師級畫家,許多大師如達文西、波利伽利也都畫過這個故事,但是就"三博士來朝"這個主題,應該是我看過的畫之中最好的一幅。

東方三聖來朝大約是西元二年的故事,三百年很快的就過去了,東方三聖的故事已經幾乎被波斯人所遺忘。

當時間來到了西元323年,君士坦丁大帝決定重建拜占庭(Byzantium)。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是羅馬帝國當時的皇帝,他做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大事:

-    統一了羅馬帝國。
-    把羅馬帝國變成一個帝王為中心的專制統治政權。
-    把帝國的中心,由羅馬移到了拜占庭(也就是後來的君士坦丁堡)。
-    第一位信天主的帝國君王。
-    宣布天主教為合法的教會。
-    透過教會的力量,編撰聖經。後世有人認為聖經內容的挑選是有選擇性的。
-    為後世兩千年的政教合一,建立關鍵性的基礎。

重建拜占庭的工作中,他決定興建聖蘇菲亞大教堂(Church Saint Sophia (Holy Wisdom)),由於教堂的興建,他指派他的母親海倫娜(St. Helena),前往東方收集聖物。其中最有名的聖物是釘死耶穌的十字架,隨後海倫娜又覺得如果能找到三聖的遺體,將是極大的貢獻,於是派人來到Ind,也真的找到了遺骨,他把三聖的遺骨放入一個精緻的匣子中稱之為「三王聖龕」,帶回到聖蘇菲亞大教堂成為教堂中的鎮殿之寶。蘇菲亞大教堂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天主教大教堂。

聖蘇菲亞大教堂(Church Saint Sophia (Holy Wisdom))

君士坦丁死後,其多年後的繼任者Mauricius大帝(582-602) 因為不明的原因,把天主教的聖物移往了米蘭大教堂,這也有一個說法是早一點的朱利安大帝(361-363)幹的。

米蘭大教堂

但無論如何是誰搬的,東方三聖的聖龕確實搬到了米蘭大教堂,並且待了四百年多年。後來的發展如前所述,腓特烈一世皇帝由於在進攻意大利的戰爭中,得到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的軍隊支援。於是在占領米蘭之後,在1164年把存在米蘭大教堂的「三王聖龕」 (存放東方三聖的遺骨)贈與科隆大教堂,當作回報。

接下來,就要仔細看一下這個教堂:

科隆大教堂(Cologne Cathedral): 之不專業導覽 (三部曲之三)

看完教堂要吃飯的時候,可以參考下一篇:

在科隆(KOLN)看完教堂後,推薦的幾家平價美食餐廳

2016年5月21日 星期六

德國科隆大教堂-東方三聖的秘密 (三部曲之一)

實在太高了難以拍到全景:攝於2015年五月
科隆大教堂(Kolner Dom或Cologne Cathedral,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德國排名前十名的景點,由於交通方便,就在科隆火車站的旁邊,所以每年有六百萬遊客拜訪。

2017年用好一點的照相機再拍

教堂的大門:攝於2016年七月
火車還沒有進站,所有都的視線必然投向教堂。實在太高了。

教堂主塔的實際的高度是157.3米(如果用標準的3.5公尺為一層樓的高度換算,大約有45層樓高),由於科隆有立法規定市區建築高度,所以更顯得教堂的壯觀。在全世界的教堂當中,她的高度為第三名,但2026年當聖家堂完工後,將變成全世界的第四高,排在她前面的教堂如下:

170.0公尺: 聖家堂(Sagrada Familia):西班牙巴賽隆納,預計為2026年完工。
161.5公尺: 烏爾姆大教座堂(Ulmer Munster): 德國南部的烏爾姆市(Ulm),完工於,但是為基督教教堂。
158.0公尺: 雅穆索戈大教堂(Basilique de Notre Dame de la Paix de Yamoussoukro): 位於非洲象牙海岸的首都雅穆索戈(Yamoussoukro),完工於1989。1990年由教宗祝聖。

攝於2017年五月
除了兩座高聳入雲的鐘塔之外,還有多達一萬一千多座的小尖塔環繞於教堂的屋頂。鐘塔開訪給觀光客攀爬,可以想像登頂之後的廣闊視野;教堂開放時間為6:00~19:30,進入教堂參觀是免費的,但是參觀珍寶廳(四歐元)與爬塔樓要付兩歐元(2014年的紀錄)。

攝於2016年七月
如同波昂,科隆在羅馬帝國的初期,是一個兵營,羅馬帝國把萊茵河艦隊駐紮在這裡,於是人口迅速開始聚集,形成了城牆與都市。

大約在紀元前後的時候,出生於科隆的茱莉亞-阿格里皮娜(Julia Agrippina,或稱之為小阿格里皮娜(Agrippina Minor or Agrippina the Younger))成為羅馬帝國最有權勢的女人,稱之為Julio-Claudian王朝。在她的掌權的那段時間,她沒有忘記她的家鄉,把這裡命名為「克勞蒂亞·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科隆便成為羅馬帝國一個城市,今天科隆的名字Cologne便是從由這個羅馬名字中的Colonia演化過來的。現今科隆市區之內,還是會看到一些中古世紀、或是羅馬城牆的遺跡。





根據考古發現,科隆大教堂原址曾有一座羅馬的神殿,但從313年開始有一位天主教的主教駐在這裡;西元320年教堂建成,當時教堂使用的洗禮盆,目前也還展示在教堂中。雖著人口聚集,教堂不斷擴建和改建,直到873年9月27日科隆大教堂的前身正式落成,這時教堂已經有一定的規模。

西元十世紀的德國各大公國之中,最強的是士瓦本(Schwaben)公爵,其統治地區包含如今瑞士、法國南部與德國西南部的地區,其領袖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I)大公,成為德國境內最有權勢的人。1154年開始,由於德國各大公國都已經臣服於腓特烈一世的腳下,在他領導之下,展開對於義大利的入侵。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進行六次的攻擊,他於1155年拿下羅馬。1158年的攻擊中佔領了米蘭,並在義大利北部地區建立一個傀儡政權,也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

1164年,腓特烈一世將原存放於米蘭主教教堂的「三王聖龕」 (存放東方三聖的遺骨)贈給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於是科隆教堂藉此成為歐洲天主教的聖地,各地朝聖者,絡繹不決的由各方而來。

巴黎聖徒禮拜堂: 攝於2016年九月
1238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透過威尼斯商人的仲介,用十萬法朗由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1248年全新的哥德式教堂(聖徒禮拜堂La Sainte Chapelle,位於聖母院的對面)在巴黎落成,法國國王親自主導了聖物的安置,隨後又購得耶穌受難時十字架的碎片。

參考: 法國巴黎聖徒禮拜堂(La Sainte-Chapelle) - 法王路易九世的夢

這些轟動歐洲的消息,讓科隆的聖地地位大受影響,於是科隆決定投資興建一個更為體面的大教堂,作為與法國巴黎競爭挑戰的回應。新教堂於1248年8月15日開工,到1322年完工,「三王聖龕」得以安放在新的大教堂中,接受信徒的朝拜。

科隆大教堂的大殿,三王聖龕位於大殿的盡頭: : 攝於2017年五月

三王聖龕: 攝於2017年五月

三王聖龕:攝於2017年五月
三王聖龕:攝於2017年五月
但是著名的教堂尖塔,確等到1355年才動工,一直蓋到1880年10月15日才完工,建造時間長達632年又兩個月。

:
科隆大教堂:攝於2017年五月
這裡要說一段題外話,腓特烈一世於1189年,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奧古斯都(King Philip Augustus)、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King Richard the Lionheart)合作,發起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Third Crusade),他率領了多達十萬名部隊,其中包含兩萬名騎士,幾乎全歐洲的貴族都動員參與行動。1190年的六月十日在東征的途中,來到了土耳其的Saleph河(目前已經改名為格克蘇河Goksu),這不是很寬的河,部下建議要翻山繞路,他認為游泳渡河更以節省時間;爭論過程中,一時激動,他跳進了河中,想證明給部下看,結果在幾分鐘後淹死在河中,以有點搞笑的悲劇方式,結束了偉大的一生。後來有歷史學家說,他是跳入冰冷的河水中,造成心臟病發作。更有人把他亂動「三王聖龕」遭到詛咒,作為這次意外的原因。

最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會來到科隆,不可免俗的來到教堂數次,「三王聖龕」這題材一直吸引著我,但隨著對於這聖經故事的深入了解,東方三聖與遺骸的由來,卻產生了很多的懷疑與不解  …  (未完,待續)

 續 - 德國科隆大教堂-東方三聖的秘密

看完教堂要吃飯的時候,可以參考下一篇:

在科隆(KOLN)看完教堂後,推薦的幾家平價美食餐廳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北京四大教堂之一: 東教堂-利類思與安文思神父在中國的九死一生



好多年之前,到北京出差,搭地鐵到王府井大街。當時,搭地鐵五號線在燈市口站下車後,沿著甘雨胡同往皇宮的方向走,當走到王府井大街的街口,就看到了這個教堂。




當時是非常吃驚的,北京會有這麼大而且古老的教堂? 姑且不論無神論這些意識形態東西,王府井大街就在皇宮旁邊,怎麼會建有天主教教堂呢? 況且這教堂有些年代,肯定是解放前就存在的建築物。

第二次來,就是專程來的,但可惜沒有開門,不過我已經知道,皇宮邊並不是只有一個教堂。王府井教堂是東教堂,此外還有西、南、北四大教堂。

第三次來,正好是在復活節,我決定用一個美麗週日的上午,繞著皇宮來個四大教堂之旅。為何說美麗呢? 因為當天北京是難得的晴空萬里、藍天無雲。

走入王府井大街,著名的北京飯店映著藍天,但藍的有點不太真實

王府井天主堂的正式名字是聖若望教堂(St Joseph's Church),由於位於故宮的東邊,因此稱之為東教堂。






教堂的地址是"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大街74號"。



教堂是由義大利籍神父利類思與葡萄牙籍神父安文思建於西元1655年(順治十二年)。



利類思(Lodovico Buglio,1606年-1682年10月7日)出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明尼奧(Mineo)貴族之家。他在1622年,以16歲之年加入了耶穌會成為神父,之後來到島的首府Palermo念大學。1626年開始在羅馬大學教書,並立志要到東方的印度傳教。當時的西方神父都有到最艱苦地區傳教的偉大信念,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到東方傳教的,經過重重的申請,耶穌會同意派利類思派到中國。延到1635年4月13日終於成行,從葡萄牙的里斯本搭船前往中國,同行的還有潘國光(Sicilian Francesco Brancati)、賈宜逵(Nyssa Jerome Gravina)等幾位神父。

在1557年(約莫明朝中葉時期),澳門這個小島便租給葡萄牙人當作基地,而歐洲來的遠洋船隻,都要先到澳門停靠,外國人要進入中國,也都會先到澳門。

現今澳門最有名的景點大三巴教堂就是當時耶穌會的主教堂,而附近的聖保祿學院則是遠東最早的神學院,凡是計劃進入日本和中國傳教的神職人員,都安排在這裏學習漢語、了解中國風土人情與禮儀。利類思也不例外,他對於中文這種表意文字感到莫大的興趣,除了學會了中文之外,據說還學會了日文;以一位外國傳教士而言,利類思的中文能力是最好的,他可以用文言文寫作中文。

利類思在1637年,離開澳門進入中國的江南區域傳教,活動的範圍很廣,先後在江蘇、福建、江西都留下傳教的足跡,前後受洗的教徒多達700多人。

1639年,當時耶穌會的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神父正協助朝廷修撰曆法,需要人手;而中國教區的負責人利瑪竇召喚利類思到北京工作,他在北京認識了當時的大官劉宇亮,幾乎改變了他的一生。

劉宇亮是四川綿竹人,在明朝萬曆年間進士登科,開始在朝中做官,而且官越做越大, 到了崇禎皇帝的時候,已經做到了內閣首輔,就等於是宰相或是內閣總理的位置。而劉宇亮的副手便是中國西學的先驅徐光啟,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而受到徐光啟的影響,劉宇亮也接受了天主教信仰,並於1641年(崇禎十四年)受洗入教。在並且希望利類思能到他的故鄉四川來傳教,利類思接受了這個邀情,並找了當時在杭州傳教的安文思神父同行入川。

安文思神父(Gabriel de Magalh?es,1609年-1677年5月6日)出生於葡萄牙的航海世家,他是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的後裔。他也是十六歲加入耶穌會為神父,1634年來到葡萄牙在印度的屬地Goa,之後輾轉來到澳門,並認識了同年來到澳門聖保祿學院的利類思。

1642年,利類思就在劉宇亮的支持下,在他的老家四川綿竹建立了中國西南四省的第一個天主教教堂。由於朝中有人脈,初期發展很順利,接著安文思神父也從杭州抵達成都來協助教務的推動,自此二人便一直一起工作。

期間因為成都的僧、道教徒眾嫉妒天主教的發展,聯合當時王府太監,毀謗二位神父妖言惑眾,當時的蜀王朱椿(1371–1423)不察,便要將二人治罪。沒想到得到了當時的一位縣令吳繼善的協助,這吳繼善是崇禎十年(1637)的進士,但是不太得志,被派到遙遠的四川當個小小的縣令,但他知道神父與朝中大員有深厚的關係,於是協助兩人脫困,並將滋事者繩之於法。

當時已經是明朝末年,好日子沒有過了幾天,東北的清兵還沒有入關,關內各省早已經亂的一蹋糊塗,其中兩股最大的反明勢力,北方是李自成,南方是張獻忠。

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下北京,明思宗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殺,明朝幾乎就是亡了,李自成在北京建立大順帝國稱帝。但同年也是清朝的順治元年,由於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朝在攝政王多爾袞的指揮下殺入了山海關。

但張獻忠相對不太順利,他在江南的發展就是一個”流寇”,只能四數燒殺擄掠。西元1644年張獻忠由長江流域進入四川,原希望用四川當根據地,效法當年蜀漢的經營模型來進圖中原。

張獻忠在當年的九月五日攻破成都,輕易的拿下了四川。但張獻忠喜怒無常,心理狀況有問題,他嫉妒李自成打下北京稱帝,便想殺光天下人,讓李自成沒有了百姓,便做不成皇帝。他曾經留下七殺碑: 『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橫批『殺殺殺殺殺殺殺』以明志。張獻忠雖不可能殺盡天下人,但後來卻真的幾乎把四川人都殺光了,他完全沒有想到如果沒有人,要如何把四川當根據地?

當時在成都的利類思和安文思看狀況不對,就逃回綿陽(這裡我2004年曾經去過,這地方目前是四川長虹的根據地,可惜也沒有辦法找到當年的教堂了),後來發現綿陽也有危險,就躲到山裡面去了。

張獻忠隨即在成都稱王,將政權稱之為大西國,分官奏爵,縣令吳繼善徹底發揮牆頭草的本色,投降張獻忠,因為當時人才不多,得以封為禮部尚書。

據說吳繼善「出於對二神父的長久友誼和敬愛,上書張獻忠,極度稱讚天主教義、神父的修行的崇高和歐洲的科學的博大精深,並陳說朝廷若果得到他們的服務,將對人民和整個國家有極大的幫助」等等。

當時利瑪竇神父在北京的事蹟,可能早已經傳頌全中國;也許當個皇帝都有虛榮心,要弄幾個外國人在身邊當差;於是張獻忠便差吳繼善前往山中,敦請兩位神父到朝中任職。

第一次的見面,張獻忠很滿意,於是承諾可以幫神父建教堂,同時封兩位為「天學國師」,每月還有白銀十兩的俸祿。但沒想到這是悲慘人生的開始。安文思於1651以葡文撰寫的《張獻忠傳記》(Relacao das tyranias obradas por Cang-hien chungo famoso ladrao da China, em e anno 1651)詳細的紀錄當時的在四川傳教的工作與生活細節,並呈報給羅馬總部,其手抄本目前藏於羅馬的耶穌會檔案館。

張獻忠生平除了殺人之外,最有興趣的是天文學,張獻忠要兩位神父用紅銅製造地球儀與天象儀各一,同時還搭配日晷來配合運作。兩位神父花了八個月時間,完成了這件工作,張獻忠非常高興。但是神父也發現張獻忠的殺人個性沒有因為稱王而改變,就連推薦兩位神父的禮部尚書的吳繼善,之因位張獻忠對其冬至祭天活動的祭文不滿意,便剝去衣服鞭刑,當眾血肉橫飛而死。張獻忠認為:「我殺眾生,是免除眾生在世間受苦。雖殺之,實則愛之也,比之於上帝並無不同。」換言之,他殺人就是替天行道。

有一次有位太監得到一本外文書,便呈獻給張獻忠。他懷疑是與天文有關的著作,於是把兩位神父找來,張獻忠一看到兩位神父,便發出一陣狂笑說:『你們的天文書已經在我手中,立刻幫我翻譯,讓我了解這書中的意義。』

兩位神父看到書,不禁失笑,說道:『回稟大王,此書為艾馬祿爾(P. Emmanuelis)神父所著的公義書,並非天文學。內容為信天主要遵守的戒律與好處,人的行事只需要遵循良心,便能規避罪惡,只要能行善、行正道,必能得到幸福。』

張獻忠不信,便要兩人翻譯,兩人翻譯的一些內文之後,張獻忠便說:『此律法的確精詳,如果能用之管理人心,也的確是安定社會的不二法門,但是這些聖律對於四川人而言,簡直是對牛彈琴,四川人就是固執為惡,聽不懂天主的聖教聖律。所以我便奉天主的命令,只要不服聖律者,便以刀劍對付他,務必消滅世上所有不服天主的惡人。』

於是,神父的論述居然幫張獻忠的濫殺無辜,建立了理論基礎,張獻忠認為其替天行道的看法也再次得到天主的支持。

如前所述,神父剛到四川的時候,曾遭僧、道陷害,張獻忠知道這個事情後,便立刻假天主之名,拿僧、道開刀,光成都便殺了兩千人,而且向外擴散。由於殺人太多,各地四川民眾開始反抗,要為家人親朋好友報仇雪恨。1645年11月22號,張獻忠決定一不作二不休,要殺光全成都的居民,並於第二天便開始行動,他的效率常驚人,一天便殺光了成都的百姓。之後傳令附近各鄉鎮,人民全部移居成都城內,如果不搬來,就又要殺。

張獻忠屠了自己的首都之後,在第二年的春天稱帝,之後每行一事,必稱奉上帝之命,以證明他是天子(天父之子),而且行為舉止怪異:

有一天張告訴兩位神父,他有一個千里鏡,上可觀天,下可俯察四方。文武百官均稱奇不已,還有人立刻拍馬屁說,能聞此異事者乃有福之人,而未能聞者乃無福人也。當時人造衛星與哈伯望遠鏡尚未發明,但張獻忠已經有這種東西。神父聽到後,便希望能借用千里鏡以一觀奇景,但張獻忠確推說千里鏡目前拆卸,送往維修當中,不方便借用。

張獻忠有一天問神父道:「何以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神父詳細說明,並用之前所造的地球儀來解釋地球是圓的,不是方的。

張獻忠卻說:「地球渾圓之說,我也相信。但依據中國天文家之理想,地係方形,此道理也說得通。地球為方形其堅穩可知,而中國在中央,四方為外國,故名中國。所以地球可能在八百年之內都還是方的,之後或許才會變回圓型。」

兩位神父額頭出現三條線,無言以對。

張獻忠又喜歡自己寫一些對子,說是要讓歐洲的文人學者先睹為快,請神父翻譯後寄往歐洲各國,這些對聯有些流傳下來,例如:

「天造萬物為人,而人受造非為天。」
「造天之神,即造地之神也。」
「高山有青松,黃花生谷中。一日冰雹下,黃花不如松。」

這些句子一看就知道很扯,神父哭笑不得。

1645年張獻忠發現可殺的人太少,決定離開四川前往山西、陝西,臨行之前,放火焚燒成都,把自蜀漢以來的一千五百年建設,付之一炬。北伐時,張獻忠仍堅持帶著兩位神父同行,之間不斷的又要殺掉兩位神父,但都在最後關頭,得天主保佑,沒有執行。

1647年一月三日意外事情突然發生,當時部隊來到西充,即將要離開四川了。

當日張獻忠又決意要殺掉兩位神父,正在煩惱要使用哪一種酷刑來伺候時,忽然有偵察兵飛報入營,說發現前面有清軍出現,張獻忠不相信,於是騎馬出營察看。由於張獻忠的掉以輕心,沒有穿盔甲,便來到鳳凰山 (西充縣與鹽亭縣交界處,西充縣城東南15公里的多扶場西,太陽河畔的多寶寺前),正在瞭望時,突然有一箭射來,由左肩下直透心臟,張獻忠頓時倒地不起,鮮血長流而死。

後來《清史》曾經紀錄說,放箭者即為當時清軍統帥肅親王豪格。但也有另外一個比較合理的版本說是為劉進忠所殺。劉進忠是清兵南下時,鎮守漢中的明將,投降加入清軍,而為肅親王豪格入川的先鋒。

張獻忠死後部隊便一哄而散,兩位神父跑了沒多遠,又被清軍抓到,由於是外國人,所以輾轉送到肅親王的大營。

肅親王豪格在清初是一個悲劇型的人物,他是清世祖皇太極的長子,但母親在他十五歲那年便遭清世祖皇太極休棄。

但年輕的豪格便親掌正藍旗而有許多的戰功,由於他長子的地位,對於覬覦帝位的叔叔多爾袞是極大的威脅。皇太極在1643年駕崩時,沒有指定繼承人,當時有大臣提出長子豪格具備繼位資格時,豪格作態自謙為「福少德薄」,想要客氣一下。沒想到多爾袞順水推舟說到,那就由皇太極九子福臨繼位吧!!! 就這樣到手的皇位飛了,福臨繼位之後,就是順治皇帝,但只有六歲,所以便由叔叔多爾袞為攝政王輔政。

這件事有著極為八卦的內幕,與順治皇帝的母親孝莊皇太后有關。傳說孝莊皇太后雖然是皇太極的妃子,但私下早就與多爾袞要好。豪格不是她的小孩,所以在多爾袞的協助下,讓自己親生的兒子當上了皇帝,而多爾袞則成為輔政大臣,實際掌權。

肅親王豪格在清軍入關的時候,一直擔任西路軍的統帥,1644年(順治元年)四月一日,豪格的屬下就曾經密告朝廷,說豪格圖謀不軌。但那時豪格領軍在外,所以多爾袞沒有動作。

回到兩位神父與肅親王的見面,由於肅親王當時已經認識湯若望,所以親王先問二人所知何事,能否製造機器等? 二位以華語說能造日晷,並說明天文理論與北京湯若望所造之數種儀器等等,肅親王聽了很高興,便把兩人送回北京,但居留在肅親王王府。

1648年(順治五年),大清帝國軍事部分大都底定,肅親王回到了北京,隨即因為一些小事被捕下獄,並在獄中死去,享年僅四十歲。豪格死後,其福晉(妻子)還被多爾袞給收去當了小妾。

1650年(順治七年),多爾袞在熱河打獵的時候墜馬,原先是膝蓋受傷,但不久之後就死了。傳說中,由於順治知道多爾袞與他母親有染,而且專權跋扈,藉打獵的機會除掉了他。

而正史上,1651年(順治八年)順治皇帝親政後,的確對多爾袞進行了鞭屍,發洩他的憤怒。同時為肅親王豪格平反。

兩位神父初到北京時,湯若望曾多次試圖用自己的影響力,來營救兩位神父,但朝廷明令禁止湯若望與利、安接觸。造成二人誤會湯若望營救不利,致使他們長期關在王府,甚至說出「湯若望一天在北京,他們便一天沒有希望被釋放」的話。二人的意見得到耶穌會北方會會長龍華民神父的支持,於是便上書教廷,報告湯若望的十一條罪狀,譴責他身為神父,卻擔任清廷的官職等等。

湯若望當時飽受朝廷保守人士與佛教勢力的攻擊,而從教會內部又挑起派系之爭,讓湯若望覺得很難過。不過,隨著肅親王的平反,兩人也恢復自由,得以在宮廷中進入。

西元1655年(順治十二年),皇帝在王府井大街,賜給兩位神父一所宅院和一塊空地,神父的房子理所當然成為教堂,這房子便是東教堂的前身。



接下的日子除了傳教之外,利類思以他深厚的中文底子,翻譯了大量的宗教著作,包括《尼西亞信經》、《天學傳概》、《彌撒經典》、《聖事禮典》、《司鐸課典》等等。也協助清庭,設計打造了許多的西洋機械器材。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之間來到了1665年(康熙四年)。當年一位以打擊天主教為畢生志業的平民腐儒楊光先,成功了。

清朝建立後,便使用士湯若望、南懷仁按照西方天文學制定的新曆,但是楊光先不斷上書希望政府不要採用洋人的曆法。1665年在鰲拜的支持下,楊光先的上書得到了重視。湯若望弄了個莫須有的罪名下獄,結果還被判刑,要凌遲處死,但還好孝莊皇太后出面干預,沒有執行,於是南懷仁被流放,欽天監中的中國人則被處決。

接著楊光先被任命為欽天監監副,取代湯若望、南懷仁的位置,但他根本不懂得曆法、天文學,於是請辭,但清朝政府已經辦了人,怎能自打耳光,於是鰲拜反而升他為欽天監監正。楊光先在荒唐的處境之下被迫上任,還出了一本書叫《不得已》用以明志。這時候,中文能力良好又很有種的利類思神父,在當時惡劣的政治氣候下,針對楊光先的《不得已》,寫出了著名的《不得已辨》,對楊光先的論點進行駁斥。

三年後的1668年(康熙七年),鰲拜垮台(這段故事電視劇也常常在演),康熙皇帝知道楊光先的東西是個屁,重新啟用南懷仁。楊光先也被視為鰲拜黨羽,判了死刑,已經主政的康熙皇帝看他不過是個無知的學究,赦免了他,請他回老家去,但他卻死於回鄉的路上。



雖然在艱苦的歲月中,安文思在1668年仍以葡萄牙文寫成《中國的十二特點》稱頌中國,後以《中國新志》為名刊行於巴黎。其後與湯若望、南懷仁和安文思四人被允許留在北京,由朝廷供奉,直至逝世。

利類思及安文思最後均得以安養延年,終壽於北京。利類思享年七十六歲,安文思享年七十七歲。並葬於北京的天主教墓園。




東教堂是當時主要的教堂之一,後來義大利籍的宮廷畫師郎世甯神父,因為在教堂做禮拜,幫教堂畫了非常多以聖經為主題的畫像。可惜在嘉慶十二年(1807年)教堂發生失災,燒毀了許多的藏書與郎世甯的畫。

在1902年的義和團事件中,教堂又被暴民給燒毀。八國聯軍之後,在1904年,法國和愛爾蘭利用”庚子賠款”的錢,整修教堂,恢復了教堂的舊觀,這也就是今天的模樣。



在1956年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教堂無可避免的關閉,建築物成為王府井小學的教室。到了1980年,教堂重新發還給天主教會,直到今天。

我到的時候,教堂正舉行著週日的彌撒,主要使用中文,中國籍信徒坐滿教堂。但教堂內嚴禁拍照。一位資深的長者告訴我,雖然中國大陸的宗教信仰已經完全自由,但是大部分的人,對於文革鬥爭都有陰影,信徒不願意留下在教堂的紀錄也是人之常情,這是教會對於信徒的保護措施。但教堂似乎有裝監視系統。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沿伸閱讀: 希臘雅典衛城的神話故事背景

沿伸閱讀: 希臘雅典衛城的神話故事背景

雅典衛城





對於西方文化的發展而言,希臘的神話故事有如中國的封神榜,但是故事卻似乎沒有一本具權威性的著作,能把故事有系統地說的清晰明瞭。所以眾神的故事,也常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既然來了雅典,總得把雅典的神話故事說一下。

希臘神話中,最早的世界是由巨人族泰坦(Titan)所統治的,宙斯打敗了他們之後,便在奧林匹克山住了下來,宙斯的弟弟黑蒂斯(Hades: 冥王)管理地府。他的哥哥波賽頓(Poseidon 海神)管理著大海、湖泊與河流。

PS: Poseidon是希臘文的寫法,羅馬的命字是Neptune,海王星的英文命字就是Neptune,所以中文翻譯成海王星。

而地面屬於”人王”的管轄範圍。一開始的時候,希臘只有一些原始人住在這裡。有一天,一個名叫塞克羅普斯(Kekrops或Cecrops)的聰明人來到這裡(他是人頭蛇身,而且注意一下,中國的伏羲與女媧居然也是人頭蛇身,唯一的合理解釋,便他們都是外星人,分別到西方與東方的世界來幫助我們),他教導當地居民耕種,使用火來烹煮食物和縫製衣服,於是居民擁戴他為國王,並決定建築一個城市。

雅典的衛城(Ακρόπολη) 本意為位於頂端的城市,也稱之為(Cecropia),其實就是紀念這位半人半蛇的雅典首任國王(Cecrops)。








現代的西方人當子女長大了之後,就會搬離父母親的家庭,而西方神話,也是如此,當宙斯的兒女長大之後,便紛紛離開奧林匹克山,尋找一個城市作為自己的基地。宙斯的女兒智慧女神雅典娜便看上了這個新的城市。而宙斯的哥哥: 海神波賽頓,卻也一直想擴充自己的勢力到陸地上,由於他住在旁邊的愛琴海,也看上現今的希臘半島。

最後雙方鬧到宙斯那裏,要求他做一個裁決。而一個是自己的哥哥,一個是女兒,宙斯很為難,不想介入這場紛爭,於是就讓兩位神祇進行一場競賽,題目是誰能給這座城市最好的禮物? 而由這座城市的人民,來決定自己的守護神。

海神波賽頓先把他的武器三叉戟,往地上一插,便冒出了泉水。雅典娜則利用泉水的灌溉,長出了橄欖樹,雅典娜還教導希臘人利用橄欖樹的果實來煉油,利用橄欖樹堅硬的樹根做出很多的日常使用器具。

海神波賽頓很生氣,因為他是海神,便想到教希臘人造船。但雅典娜去教希臘人如何駕船捕魚。

波賽頓的坐騎是馬駕駛的黃金戰車,於是他便弄了許多的馬送給希臘人當寵物,希臘人覺得馬雖然很漂亮,但飼養馬匹還要耗費寶貴的糧食。於是,雅典娜便教導希臘人如何馴服馬匹來耕作、騎乘與拉車。

比賽告一段落後,宙斯召集眾神開會,並詢問希臘人民的意見,結果是雅典娜靠知識傳遞而贏得這場競賽,成為雅典的守護神。後來,雅典娜持續給予希臘人最寶貴的智慧,而這裡也成為西方文明的源頭。城市成為希臘的首都,而且一直是以” Athena (雅典娜)”來命名。




帕德嫩神殿

帕德嫩神殿
而帕德嫩神殿是便是衛城中最主要的建築物,也是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神殿。而雅典娜在這裡依照他的神性(戰神、勝利女神、智慧女神),以三種不同的造型出現。衛城入口處與帕德嫩神殿間的神像稱之為雅典娜普羅馬丘斯(Athena Promachos),是戰神造型。帕德嫩神殿的雅典娜(Athena Parthenos)的手中則站著勝利女神(Nike)。

伊瑞克提翁(Erechtheion)神殿位於雅典衛城北側神殿
伊瑞克提翁(Erechtheion)神殿
而伊瑞克提翁(Erechtheion)神殿的雅典娜波麗亞斯(Athena Polias)是智慧女神的造型,顯得溫柔而婉約。

 帕德嫩神殿是雅典的最高點,由此四望,風光無限。



劇院



 



阿塔羅斯柱廊


Archea Agora Athinon

Archea Agora Athinon (古希臘阿哥拉)就是羅馬的Forum,古時候雅典居民會聚集在這裡談論政治、哲學,同時也會進行社交活動。當然有人就有商機,所以也成為小販的聚集地。

風之塔


赫淮斯托斯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