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續: 東海大學路思義堂(Luce Memorial Chapel)– 走過一個世紀的建築藝術家: 貝聿銘(I. M. Pei)-(下)

美秀博物館 - 日本京都近郊滋賀縣

前篇: 東海大學路思義堂(Luce Memorial Chapel)– 走過一個世紀的建築藝術家: 貝聿銘(I. M. Pei)-(上)

如果沒有在日本留下點甚麼,對於貝聿銘來說,或許會是遺憾,1990年機會終於來臨了。

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

神慈秀明會(Shinji Shumeikai)是日本的一個宗教團體,大約與台灣道教類似,1970年由小山美秀子(Kaishu Koyama)創立後,蓬勃發展,成為一個非常有錢宗教團體。

1990年貝聿銘初次遇到小山美秀子,她十分的誠意,邀請貝聿銘在日本留下一些甚麼? 那時貝聿銘正有幾個大案子在執行中,於是僅僅答應協助幫神慈秀明會的總壇中設計一個鐘樓。

但是小山美秀子與她女兒對於只有一個鐘樓並不滿意,她們邀請貝聿銘到京都與總壇的所在地拜訪。終於貝聿銘臨機一動決定以陶淵明《桃花源記》作為主題來幫小山美秀子建一個深山之中的美術館。就叫美秀博物館。於1997年11月開館。

美術館的工程與設計,完全難以想像,幾乎是以找麻煩的方式,來建立《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對小山美秀子來說,錢不是問題,所以貝聿銘先生在美術館工程上,幫她花掉了3.5億美金。美術館於1997年11月開館。

我會去這裡是我這輩子所做過最衝動的一件事,那時我這篇文章已經幾乎寫完,也拿到一堆來自於同事贊助的相片。一天晚上,突然看到YOUTUBE有一個有關於美秀美術館的推薦影片,這是一個廣告吧,我點進去看了之後,就決定去看看吧。於是到網站上弄了張大阪的免費機票就出發了。



我摘錄《桃花源記》的一小段,來對照拜訪美秀美術館所建成的實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美術館位於偏僻的深山之中,所以交通非常困難,基本上,公車沿溪而行,道路的兩側,青山渺渺,便是『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寫照。

抵達美術館下車之後,先見到一個餐廳與紀念品店,於是就隨著眾人的腳步出發了。



此時正是: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但這似乎不是桃花,而是櫻花吧? 原來是用枝垂櫻,但見粉紅色的花朵垂道繽紛,的確是夾路數百步。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路的盡頭,真的是一座小山,下面是一個小口,原來是有一個山洞。於是便要循光,穿過山洞。面i









隨著彎曲的圓形隧道,出口是一個吊橋,遠處一個建築物,前門內有一個高斜坡的屋頂和一個圓形的窗戶。





沒有看到三層樓博物館啊? 原來貝先生又用了羅浮宮的那招,把博物館的80%的本體建築都埋藏到山底下了。

貝聿銘對於京都附近的寺廟,留有深刻的映象,所以博物館的大門便採用了類似的設計。

 

就入大門,就是光影的演出了。








難以想像的是,貝聿銘又從法國搬來了他的最愛: Magny Dore石灰岩。講實話,雖然有三千件的藏品,但藏品本身的吸引力還是不如建築物。

館藏不許照相,有點殺風景
貝聿銘歷經歐洲工程的環保抗爭,所以在設計上盡量保護山坡和樹木,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還精心設計了一道20公尺的防震牆,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岩石隔開;建築完工之後,經過覆土與植披,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大廳的正對面是一組巨大的玻璃落地窗,視野開闊,將外面的藍天、白雲、遠山、青松盡收眼底。貝聿銘深知日本庭園的借景技巧,但是這個使用大自然山脈作出的借景,可是壯觀極了。





其中視線的盡頭,便是貝聿銘的另外一個作品”總壇的鐘樓”。



當然,三角形的鋼架與玻璃屋頂自然是不能缺少的。



2017年時尚品牌LV到美秀辦了一場2018年的服裝發表會,把這兒又拉回到世人的眼前。



香港中環的中國銀行大樓(1982-1990)

當貝聿銘在巴黎忙於羅浮宮工程的設計案的時候,中國政府到紐約找到已經八十九歲的貝祖怡(1893-1982)。原來因為1997年香港即將回歸中國,希望能在香港留下一個地標型的建築物,所以情商請貝聿銘能承接一項位於香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新建工程。本文一開始的時候便介紹過貝聿銘父親的背景,貝祖怡先生正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建立者。貝聿銘一則有大案子要執行,二則還有香山飯店工程的陰影,原先要婉拒此案,但在父親貝祖怡先生以民族大義的大帽子之下,勉強的接下了這個案子。不過因為貝聿銘太忙,其實這個大樓由他的大兒子貝禮中參與細節的設計工作。



港島與九龍全景
這個大樓高達305公尺高,在1990年完工的時候,成為當時美國以外的第一高樓。獨特的外觀讓它成為香港島上的地標建築物。任何人由九龍島望過去,當會看到這個以一堆X 作為識別的建築外觀。這建築物同時充滿了中國風水所不願意見到的”壁刀煞”。




這個大樓也成為貝聿銘向父親(或是說貝禮中向祖父)致敬的作品。不幸的是貝祖怡在貝聿銘答應承接這個工程不久,便在紐約因病過世。在工程即將完工的1989年,由於發生六四事件,貝聿銘還因為承包這項工程,遭受到紐約媒體的抨擊。

MUDAM (Grand Duke Jean Museum of Modern Art)盧森堡大公現代藝術博物館

由於1988年巴黎羅浮宮開幕獲得極大的成功,四百公里之外小國盧森堡決定東施效顰一下,當時的總理Jacques Santer提出也要興建一個博物館的構想,而且拿出一億美金的預算,邀請貝聿銘來設計。

隱身於樹叢中的MUDAM
沒想到這工程又鬧出極大的風波,政府當時選定一個廢棄的山頭來當作建築基地,這個基地上有一個已經荒廢不知道多久的廢墟叫做同恩要塞(Fort Thüngen),現在已經非常有名了,天知道,這種古蹟,其實歐洲到處都是,但是因為要蓋美術館,這廢墟突然成為文物保存者誓死捍衛的堡壘。

最後,著名的貝聿銘也要像政治妥協,修改他的設計,來配合這個廢墟。然而大師就是大師,這個修改最後居然成就了一個極為摩登的現代設計與古建築和平共存的典範。







一進門大廳的十字架,真是震攝人心。







博物館於2006年7月1日開幕,博物館並沒有甚麼預算去收購珍品,盧森堡大公個人也沒有甚麼收藏,所以這個博物館就只能作為一個當代藝術的展覽廳。遊客來此,與其說是來看展覽,倒不如說是來看建築物。MUDAM不是非常大,但是室內光影產生的效果,實在太漂亮了。幾乎每一秒,建築物都會給人有不一樣的感覺。這要歸功與建材使用一種叫做Magny Dore的法國石材,這是一種蜂蜜色的石灰石,也是貝聿銘最喜歡使用的石材,因為陽光透過玻璃打在石頭上的時候,會產生不一樣的顏色變化。這種石頭也是羅浮宮大廳與美秀美術館所使用的石材。

這個光影與裝置藝術的結合,呈現了一個會呼吸的建築





貝聿銘的晚年職場生涯,似乎專注於博物館的工程,人老了之後,會想留下一些傳世的作品,這些著名的工程包含:

2003年完成柏林德國歷史博物館的Zeughaus Wing工程。

2006年完成蘇州的蘇州博物館。麻煩參考這篇的完整介紹: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 貝聿銘的蘇州情懷

2008年完成卡達(Qatar)多哈(Doha)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2009年完成的澳門科學中心,這是貝聿銘的封刀之作,完工之後便正式退休。

澳門科學中心



2017年4月26日,人們慶祝了他的100歲生日。

2019 年 5 月 16 日那天,我人在巴黎出差,正遠眺剛剛遭大火洗禮過的聖母院時,看到了手機新聞中,傳來了貝老以102歲高壽過世的消息,正式為他的人生畫下了句點。貝聿銘為人類貢獻了七十二棟如同藝術品的大型建築物。我覺得有生之年,還會繼續與這些偉大的建築物不期而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