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羅馬: 勝利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 火之教堂的探訪


勝利聖母教堂是一個小教堂,開放時間是08:30-12:00,15:30-18:00,12:00-15:30是休息時間不開門,星期日只有15:00-18:00開門。這是2017/10的資訊。來之前務必要查詢開門的時間。

雖然外表非常樸素,但是進門之後,巴洛可式的內裝,依然讓每位遊客發出驚訝的嘆息聲。

正面的主祭壇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主祭壇

管風琴
教堂的圓頂與壁畫
看看這華麗的屋頂吧!!! 但是內容卻是新教教徒下地獄的場景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地址是: Via 20 Settembre, 17, 00187 Roma RM, Italy

這個教堂的興建始於1605年,興建教堂動機很簡單,原址有一個聖衣會的修道院,需要一個教堂。在自己有教堂之前,教士每天都必須到對街的Chiesa di Santa Susanna alle Terme di Diocleziano教堂進行彌撒,不是太方便。於是決定在修道院建一個祈禱堂。

教堂原先計畫叫做聖保羅祈禱室。但當教堂在1620年完工時,卻改名為勝利聖母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改名的過程有一番曲折的歷史背景。

一般來說,大家都以為馬丁路德於1520年開始倡議的宗教改革為新教的起源。但其實波希米亞(目前的捷克,古時候叫做波希米亞)的揚胡斯派早在1413年便倡議一些類似新教理念,並且對於波西米亞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當新教席捲北歐時,波西米亞人其實對新教的接受度甚高。但在十三世紀到十五世紀這兩百年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於新教採取比較容忍的態度,尊重人民信仰的自由。

1617年時,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提斯,安排耶穌會進入波西米亞,接著安排王儲斐迪南大公擔任波希米亞國王,他是一個著名的天主教狂熱主以者,這引起波希米亞的地區的新教信仰者的不安。隨著馬提斯過世,斐迪南接任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之為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1619年新教徒決定在布拉格成立臨時政府,宣布波希米亞獨立。

斐迪南二世隨即派出當時歐洲最著名的將領:約翰蒂利領軍,前往討伐。波西米亞的貴族與領主們,組織了兩萬人的部隊抵抗帝國的討伐。

反抗軍原先計畫在邊境迎戰帝國軍。但約翰蒂利不願意與反抗軍對決,而是直接開向布拉格。反抗軍發現錯過與帝國軍接戰後,採取急行軍搶先抵達布拉格與城內的義軍會合,並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現今稱之為Cairn Battle of White Mountain,已經成了個小小的景點)佈防。

白山戰役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帝國軍抵達之後,原先以為可以直接殺入布拉格,沒想到卻遇到了以逸待勞的反抗軍主力部隊。帝國軍的總數雖然多一些,但是組成份子複雜,包含西班牙帝國的遠征軍、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與德國天主教聯盟,其中天主教聯盟事實上是傭兵,就是雇來打仗的。雙方一接戰的時候,原本就是為理想、為家鄉而戰反抗軍,士氣高昂的佔了上風。

這時帝國軍統帥約翰蒂利(其實他只是傭兵的指揮官)緊急Hold住陣勢,並對大軍精神講話,就在這時候,約翰蒂利突然看到天上一塊雲飄過來,有著聖母瑪利亞的身形。於是靈機一動用劍指著雲朵說:『聖母瑪利亞來助我們了。』

 教堂旁的畫,描述這場白山戰役中,雙方佈陣與廝殺的場景。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帝國軍大部份都是天主教徒,立刻向雲朵跪下。而反抗軍看到這樣的景象,也不知道要不要一起跪下,頓時不知所措,軍心大亂。這時候帝國軍中的400名哥薩克騎兵(應該是回教徒),帶頭向反抗軍衝殺過去,於是反抗軍就莫名其妙的潰散了。帝國軍順利開進了布拉格,從此,捷克的新教遭到了大規模的鎮壓,自此一直到二十世紀,捷克的信仰都是以天主教為主。

描寫天主教軍隊在白山勝利後進入布拉格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帝國軍統帥約翰蒂利在發給羅馬教廷的捷報中,明確的將勝利歸功於聖母瑪利亞的顯聖。由於新教當時的氣焰正勝,這次捷報成為天主教會非常值得慶賀的一件事。那年正是1620年,也是教堂完工那年,教會決定將這座新堂獻給聖母瑪麗亞。並稱之為『勝利之後的聖母瑪麗亞教堂』。簡稱為『勝利聖母教堂』。

教堂新建時挖出的寶物與Borghese大主教:

在教堂修建的過程當中,神奇的挖出了一個古羅馬時期的『赫馬佛洛狄忒斯(Hermaphroditus)』雕像。由於雕像是趴在睡著的狀態,所以這個雕像稱之為『沉睡中的赫馬佛洛狄忒斯』。

我在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曾經看到這幅雕像的複製品。雕像是一比一,如同真人般的大小。這個雕像任何人看到都會嚇一大跳,因為他是個漂亮的女生,但是仔細一看,卻雕出了一個雞雞。

Sleeping Hermaphroditus俊俏的臉龐(2017/3月 攝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Sleeping Hermaphroditus的側面可以看出雌雄同體 (2017/3月 攝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Hermaphroditus(赫馬佛洛狄忒斯)不算是有名的神話人物,他是Hermes(信使神愛馬仕或是戰神Mars)與Aphrodite(他就是維納斯)所生的兒子,所以他的名字便是他父母的複合字,由於基因好,他生的是俊美異常。十五歲的時候,Hermaphroditus有一天在湖邊玩耍,他看到湖水之中自己的倒影,於是瘋狂地愛上了自己。他向諸神許願,希望能與自己結合,諸神成全了他的願望,於是他成為一個陰陽人。而雌雄同體這個英文Hermaphrodite便是來自於他。

教堂挖出的這個雕像非常完整,當時Scipione Borghese大主教正好來到他畢身權力的巔峰。大主教投資房地產,據說羅馬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歸他所有。而有錢的Borghese大主教也對收集藝術品有非常大的狂熱,更是一位著名的同性戀者,當他看到這幅雕像的時候,欣喜若狂。馬上請他的御用雕刻師貝尼尼出馬,幫這羅馬古雕像,加上了一個大理石床鋪,讓這個沉睡中的雕像,可以舒服地趴在一張看器來軟綿綿的大理石床鋪上。

而教堂也壓對寶,Borghese大主教慷慨的贊助了教堂的巴洛可式的裝潢,並幫教堂建了一個體面的正面外牆。

Borghese大主教贊助的教堂正面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教堂側面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1636年,大主教得到雕像十六年後,他新建的別墅Villa Borghese宮完成,其中特別設立一個展示室稱之為Hermaphrodite Room,安放這座雕像。

多年之後,可惜他的後人Camillo Borghese沒有像他這個愛這幅雕像,在1807年由於Camillo娶了拿破崙的寡婦姐姐,他將這批雕像賣給了羅浮宮。

Borghese Hermaphrodite 雕像,底座就是貝尼尼的作品,雖然是大理石,看起來似乎很軟,可惜當時我不識貨,沒有拍到正面  (2016/9 攝於巴黎羅浮宮)
後來羅馬又有人挖出類似的雕像,政府找到一個公元第二世紀的版本放到Borghese美術館,取代被賣到羅浮宮雕像。不過這次去Borghese美術館沒有拍到這個替代品。

由於這層關係,貝尼尼與勝利聖母教堂建立了一些友誼。

 聖女大蘭德的狂喜(Ecstasy of St. Teresa):

在1647 的時候,當時的教皇諾森十世(Innocentius PP. X, 1574-1655)希望在勝利聖母教堂裝修卡納洛祈禱堂(Cornaro Chapel)作為自己的家庭祈禱室,裝潢工程委託貝尼尼進行。於是貝尼尼在1647和1652之間,完成了這個巴洛克風格的畢身代表作『聖女大蘭德的狂喜(Ecstasy of St. Teresa)』。

大蘭德修女(St .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是西班牙人,她是靈修大師,靈修承繼聖抹大拉,也成為天主教神祕學的開山老祖。她於1622年由於對於天主教教育的貢獻,為教皇額我略十五世 (1554-1623)封為聖人。大蘭德修女的事蹟,我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不做贅述。

貝尼尼這個雕像是想呈現大蘭德聖女在她的自傳中,所訴說的一段神蹟。摘記如下:『我看見一位天使來到我的身邊,天使似乎有火焰在燃燒。他手裏拿了一隻劍,劍尖已經燒紅;他把這劍刺入我的心臟,我覺得非常非常痛苦,可是痛苦中又含有著無比的快樂,當天使不斷刺穿我的心臟時,強烈的痛苦與快感讓我全身都顫抖了,於是我忍不住的大聲呻吟起來。』

後來,在大蘭德修女過世之後,由於聖人的遺體都有拆解開,送到各地當作聖物的習慣,所以便解剖了她的遺體。而她的心臟居然有一個已經癒合的傷疤,證明她的夢境似乎真有其事。因此天使刺穿心臟的敘述成為一個可以被證明神蹟,因而轟動了天主教的世界。

貝尼尼為所謂巴洛克建立的一項重要的藝術風格便是『戲劇性』。而這『聖女大蘭德的狂喜』便是戲劇性的極度之作,貝尼尼的如同一位戲劇導演般的設計雕像設計,而大蘭德修女的自傳提供了劇本,這幅雕像把教堂便成了劇院。

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在牆壁上,打開一個使用黃色琉璃的窗戶,但是觀眾卻看不到這個窗戶,黃色的光源,撒在鍍金的傘型金屬上,產生的火焰的效果,而天使手中的鍍金的箭,則暗示了燒紅的劍頭。而這位天使是四大天使長,排名第三的烏列爾(Uriel),也就是熾天使,也是「神之光明」和「神之火燄」的意思。我想這也許是小說中,把這個教堂列為火之教堂的原因。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沒有穿鞋子的大蘭德聖女,兩腿分開,斜躺在如雲般的床上。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聖女美麗的臉部的線條顯示身體正承受著極大的痛苦,半閉著眼睛享受著快感,微微張開了口,彷彿正在呻吟著,面部的表情陷入了極度恍惚的狂喜狀態。一陣顫抖似乎穿過了她的陷入雲層中的身體,在斗篷的的褶皺下方,由她的赤裸又痙攣無力的腳趾傳遞出來。

聖女臉部特寫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在這幅雕像中,其實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這種神秘的狂喜與褻瀆的性愛之間,有著極為近似的地方。

天使 (2017/9 攝於勝利聖母教堂)
天使表情其實也極其可議,可以解釋為純潔的笑著,來戲弄聖女,也可以解釋為天使猥邪的笑著,在玩弄聖女。



貝尼尼至此,在大理石雕刻上的精湛工藝與藝術能力在此已經全無古人、後無來者,就算米開朗基羅在世也無法與他匹敵。

但就算是這巨作是如此厲害,也無法吸引觀光客前來,直到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把這個教堂寫成光明會的火之教堂,才將這裡捧成了必遊的景點之一。而貝尼尼也成為光明會的主要人物之一,而電影版本更在這個教堂當中有了極為殘酷的殺戮,並在主祭壇上燒死了教宗的候選人。

右手邊第一個祈禱室
右手邊第一個祈禱室的祭壇





第三個祈禱堂
其他的祈禱堂中,有幾幅雕塑與繪畫也是名家的作品,可惜與貝尼尼的作品放在同一間教堂裡面,我也就沒有仔細研究了。

看完大蘭德修女所在的卡納洛祈禱堂(Cornaro Chapel)後,正對面的這間祈禱堂也曾在電影《天使與魔鬼》當中出現,蘭登被追殺的時候,躲到祈禱堂的蠟像下面,而且這個有著蠟像的祈禱堂後面,有一個地道可以抵達教堂的地下室。

不過,當來到這裡便會知道,蠟像之下的並沒有容身之處。其實這教堂之中,另外一個焦點也就是這個蠟像,她是著名的女性聖人賽希莉亞(St. Cecilia),這位早期的天主教徒,於177年便被羅馬人給殺害了。

但是1599年整修一個教堂的時候,發現了她的石棺,開棺的時候,發現聖女居然完全沒有腐化,依然保持著埋葬時的樣子,脖子上的致命傷口,如同新切割的一般。這個蠟像便是描述了聖賽希莉亞的石棺。

不過後來我發現,這裡還有一位叫做Saints Victoria的女聖人,就葬在個教堂,脖子上一樣有傷,所以我不經有些懷疑這位聖人倒底是誰?

這問題,也許下次來羅馬的時候,才有機會深入研究一下,但這似乎也是下次再來這裡的好理由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