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梵諦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全覽(Part II): 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



看完前段: 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梵諦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全覽(Part I)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段行程【9: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拉斐爾畫室共有四個房間。依照遊客經過的順序,分別是康斯坦丁大廳(Sala di Costantino)、伊利奧多羅廳(Stanza di Eliodoro)、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和博爾戈廳(Stanza dell'Incendio del Borgo)。

這幾間主要是作為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PP. II, 1443-1513, 1503-1513年之間出任教宗)的起居室使用。拉斐爾在1508年開始承包這幾間房間的裝潢工程,一直到他於1520年去世,工程都沒有完成,而是由他的助手完工的。所以拉斐爾的工程歷經了兩位教宗儒略二世與利奧十世。

而儒略二世其實在更早的1513年就過世了。現在就沿著這四個房間,導覽一下。

君士坦丁大廳(Sala di Costantino)

第一個房間是君士坦丁大廳(Sala di Costantino),這間畫全部是徒弟畫的。
主題是自然是以君士坦丁大帝為主,而君士坦丁大帝正是將基督教獨樹一尊的羅馬君主。

《十字架顯聖(The Vision of the Cross) 》
1. 《十字架顯聖(The Vision of the Cross) 》: 呈現當君士坦丁大帝爭奪帝位的時候,與他的對手交戰時,雲中出現十字架顯聖的故事。

《米爾維安大橋戰役(The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 》
2. 《米爾維安大橋戰役(The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 》: 當君士坦丁大帝進攻羅馬時,上帝向大帝與士兵託夢,只要將XP的符號塗在盾牌上,便會得勝。而這件事造成君士坦丁大帝後來皈依了天主。

《君士坦丁的捐贈獻(The Donation of Constantine) 》
3. 《君士坦丁的捐獻(The Donation of Constantine) 》: 君士坦丁將教廷附近的土地贈送給教宗的故事。

《君士坦丁的洗禮(The Baptism of Constantine) 》
4. 《君士坦丁的洗禮(The Baptism of Constantine) 》: 君士坦丁臨終之時,終於進行了洗禮。

《天花板(Ceiling)》
5. 《天花板(Ceiling)》: 天花板的四周是描繪了大帝的功績,正中間畫的是基督摧毀了異教徒的偶像崇拜。

那時候的教宗為聖思維一世(Sanctus Silvester PP. I, 314-335為教宗),但所有這個房間中,出現教宗的臉其實被畫成是當時的教宗克萊孟七世。

下一間房間是【伊利奧多羅廳(Stanza di Eliodoro)】,這間就是拉斐爾的作品了。

【伊利奧多羅廳(Stanza di Eliodoro)】
四幅主要的壁畫分別是:

《伊里奧多羅被逐出聖殿(The Expulsion of Heliodorus from the Temple)》: 拉斐爾畫了一個聖經中的故事,伊里奧多羅(Heliodorus)是一位行政官員,國王派他來搜刮耶路撒冷聖殿財產,祭司向上帝祈求協助,於是上帝派出天使來驅趕這位官員。而拉斐爾的老闆儒略二世,坐在由瑞士衛隊抬著的椅子上(位於左下角),也在現場。這幅畫其實表現了一個隱喻,暗示儒略二世保障天主教的世界,抗拒新教徒與異教徒的掠奪。順便提一下,瑞士衛隊便是儒略二世所成立的。

《保爾塞那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
《保爾塞那的彌撒(The Mass at Bolsena)》: Bolsena是一個湖邊的小城市,位於羅馬的北邊,大約在佛羅倫斯與羅馬的中間,這幅畫是描述1263年在當地聖克里斯蒂娜教堂所發生的一件神蹟,一位神父當時對於信仰有些懷疑,卻在彌撒的時候,鮮血自麵包當中湧出,麵包在儀式當中代表的是耶穌的身體,而鮮血將桌布染成了一個十字架的痕跡。神父自然從此對於基督信仰堅信不疑,這塊染血的桌布也成為教堂的聖物。

這幅畫中的許多人物,後來都找到了真正的人物。例如穿紅衣服的主教就是儒略二世(Julius II),畫中左手邊的美女是這位教宗的私生女Felice della Rovere。

教宗的私生女怎麼入畫了呢? 其實Felice della Rovere可不是泛泛之輩,她是當是綜橫歐洲政治圈的名女人。但是沒有畫像留下來,拉斐爾的這幅畫居然是唯一讓後世看到她容貌的紀錄。

而右下角四位瑞士衛隊成員,面向觀眾的就是拉斐爾的自畫像。還有幾位當時的主教也都站在畫中當臨演。

《利奧一世與阿提拉的會議(The Meeting of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
《利奧一世與阿提拉的會議(The Meeting of Leo the Great and Attila)》這幅畫描述教宗利奧一世與西哥德(Visigothi)國王阿提拉見面的場景。阿提拉外號稱之為上帝之鞭,不斷對羅馬帝國加以鞭打。公元402年,阿提拉一路殺到羅馬城外,最後匈奴人大軍在義大利北部的波河河畔,接見了當時的教宗利奧一世,據說聖彼得和聖保羅顯聖,在雲端保護著教宗,警告蠻族不得入侵「永恆之城」羅馬。阿提拉真的退兵了,之後利奧一世便成了羅馬城的救世主。原先在這幅畫上,教宗角色是由儒略二世扮演,但是當老教宗過世之後,拉斐爾隨即將主角改為教宗的繼任者利奧十世。

《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
《解救聖彼得(Deliverance of Saint Peter)》這幅位於門上的畫,又是一個聖經故事(來自於使徒行傳的第十二章),是演釋天使前來解救聖彼得的場景。

下一個房間叫作【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

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
這是拉斐爾的一開始裝潢的作品,也是最為經典的壁畫。房間叫作簽字廳,這就是教宗平常簽署文件的地方,也許就是辦公室吧! 拉斐爾由1508年十月開始,花費了三年的時間,在這個房間的四壁上畫了四幅畫。

《聖禮的爭議(Disputation of the Holy Sacrament)》
《聖禮的爭議(Disputation of the Holy Sacrament)》的主題是『神學』。這幅畫很有階級性,可以看到最高層的人物,中間的主角就是上帝,兩邊有許多的天使在雲彩上飛翔著。

中間二樓的人物以耶穌基督坐在正中間,聖母瑪利亞與施洗者約翰分列左右。兩邊的人物有幾位可以看出身份: 左邊第二位沒有穿上衣的亞當;最右邊穿紅色長袍、拿著劍的人是雅各(Jacob);拿著盤子的人物是摩西,盤子上刻著十誡。

最底下的一排人物,正在討論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聖禮的真正意義為何? 我們現今的認知,在彌薩的儀式中,麵包代表基督的身體,葡萄酒代表耶穌的血。而其實光是儀式本身的意義,在聖經當中的解釋也不是很清楚,於是這群人間的執事者,希望能討論清楚這麵包與葡萄酒到底是聖體? 還是聖事? 於是一群人就辯論了起來。當畫中的聖母瑪利亞向耶穌說,鬧的不可開交了,你要不要管管你的徒子徒孫? 耶穌兩手一攤,說這是在談的我的事情,我怎麼好插手?

在人間吵鬧的共有四十多人,包含當時天主教的四位博士(拉斐爾怕觀眾不認識它們,所以頭上都標上了名字,可惜雖然刻上了名字,我也不認識這幾位)。教皇額我略一世(Gregory I, 590-604擔任教皇)和聖杰羅姆(Jerome (347-420), 拉丁文版聖經的翻譯著)就坐在祭壇的左邊。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三位一體概念的發明人)、安布羅斯(Ambrose(340-397),米蘭主教,唱詩班的發明人)與教皇儒略二世(Julius II (1443-1513),當時的教皇,拉斐爾的老闆)、教皇西斯都四世(Sixtus IV(1471-1484時的教皇),建立西斯廷禮拜堂)。站在西斯都四世後面的但丁(Dante Alighieri),他穿著紅色袍子,頭戴著桂冠,是為一位詩人。

左下角趴在欄杆上的那位拿著一本書的禿頭,是拉斐爾的老師布拉曼特(Donatp Bramante)。站在他右邊的Francesco Maria della Rovere,他可不是個女的,而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軍事領袖,他是拉斐爾的好朋友與贊助者。他也是當時教宗儒略二世的姪子。

接下來就要看看這幅最著名的大作《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

《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
這幅畫要表現的主題是『神學』。畫中包含那時候所知道一些大哲學家。

左邊最前面有一位坐著的老者,拿了一版書,正在解釋給一堆人聽,他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570–495 BC),也就是國中畢氏定理的發明人,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邊長的平方相加,等於斜邊長的平方)

順著畢達哥拉斯的光頭往上沿升,拿著劍的年輕人是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右邊一位與人爭論的人物是蘇格拉底(Socrates, 470 – 399 BC)。

右邊對稱一位拿圓規畫圈的老者是歐基里德Euclid (400-300 BC)),他是幾何學的大師。

在畫的最右邊,這場盛會拉斐爾也不能錯過,於是悄悄的探了出頭來。他演他自己。其他一堆人,我認識的不多。

主角便是位於正中間的兩位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Plato, 左邊、禿頭、白鬍子、橘色的袍子、右手指著天、左手抱著書、光著腳,最有趣的一點,他是由李奧納多達文西主演)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大鬍子、灰白圍巾、褐色袍子、左手也拿了書、穿夾腳羅馬涼鞋,由米開朗基羅主演)。

柏拉圖(Plato)與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特寫
窗戶的上端也有小畫,是以詩人為主題的《在詩壇(Parnassus)》

《在詩壇(Parnassus)》
畫中的場景是謬斯們(Muse)的家(Monte Parnaso),也就是壁畫的名字。由於謬斯古代和現代詩人聚集在阿波羅和繆斯周圍,具有相似的構圖力學。謬斯共有九位,他們主管詩、音樂等等娛樂相關的女神,由於她們有幾位是阿波羅的女兒,所以阿波羅也湊了一角。總共有十八位偉大的詩人出現在這幅畫之中,我認識的只有盲詩人荷馬(Omero)與但丁(Dante)。

目光轉往門沿上的壁畫《神學的美德(Cardinal and Theological Virtues)》



門的上緣用三位被邱比特陪伴的女性來表現三種神學的三種德行:

最左邊的女人抱著一隻獅子,並扶著樹枝來象徵剛毅(Fortitude)。中間的女生照著鏡子象徵謹慎(Prudence):,小天使舉著火把來照明。最右邊的女性拉著韁繩,象徵節制(Temperance)。

下面門兩邊的畫的是教宗額我略九世(Gregorius IX(1143-1241),這位教宗在位的時候,建立的宗教裁判所,同時編寫了神學上裁判的準則,這幅畫描述了這件事。

博爾戈廳(Stanza dell'Incendio del Borgo)
下一個房間叫作【博爾戈廳(Stanza dell'Incendio del Borgo)】,這是1514年至1517年 7月之間由拉斐爾和他的助手裝飾的第三間,這是拉斐爾最後親自參與設計的房間,但應該是由其助手完成實際的繪畫。共有四幅壁畫:

《博爾戈之火(Incendio di Borgo, 1514)》

《博爾戈之火(Incendio di Borgo, 1514)》: 描述教宗Leo IV傳奇性的撲滅博爾戈的大火故事。

《奧斯提亞之戰(Battle of Ostia, 1514-1515)》
《奧斯提亞之戰(Battle of Ostia, 1514-1515)》: 描述西元849年時,回教海軍與天主教聯盟的海戰。

《查理曼大帝加冕(Incoronazione di Carlo Magno (1516-1517)》
《查理曼大帝加冕(Incoronazione di Carlo Magno (1516-1517)》自然是講查理曼大帝被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的故事。

《利奧三世的誓言(Giustificazione di Leone III, 1517)》
《利奧三世的誓言(Giustificazione di Leone III, 1517)》: 新老闆宣誓擔任教宗了。完美的結束。

看完四間充滿複雜壁畫的拉斐爾壁畫的房間,已經嚴重的暈眩。接著來到下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展覽室,稱之為【10: 波吉雅公寓 ( Appartamento Borgia)】

1973年由保祿六世在這公寓中設立一個”現代宗教藝術展覽室(Collezione d'arte religiosa moderna)”,這裡展出了大約六百著名當代藝術家如夏卡爾、高更、馬蒂斯和梵谷等人的作品。

當看完這些十八、十九世紀畫家的精品,整理服裝儀容,準備進入經典中的經典: 西斯汀禮拜堂。

-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梵諦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全覽(Part I)

梵諦岡博物館中收藏品眾多,主要來自於歷代教宗的個人收藏、各地信徒的禮物,各國教會自然也貢獻不少的好東西。由於法律禁止教廷出售這些東西,於是在五百年的收集之後,這裡的東西真是太多了,而且也不是很寬敞。所以這個博物館是我去過的大型博物館當中,動線最為混亂的。要能夠一睹這裡的珍品,必須要做些功課,否則必然入寶山空手而回。

一般的大型博物館都有中文旅遊書搭配,但梵諦岡博物館卻找不到中文書。於是我也製作了一張導覽地圖來搭配本文的說明。

製作於2017/12

所以這篇的內容故事不多,導覽為主,如果沒計畫去拜訪這座博物館,那這篇文章就沒有什麼閱讀價值的,那就看看照片吧! 此外由於太長,所以梵諦岡博物館的全覽分為三篇。

這篇是博物館的前段,以雕塑為主。第二篇參觀拉斐爾與米開蘭基羅的壁畫。第三篇主要是介紹博物館中的繪畫作品。

1. 入口

來參觀之前,無論如何一定要上網預訂門票(17EURO, 2017/9),千萬不要想省預約費(4 EURO, 2017/9),否則必然會浪費寶貴的旅遊時間在排隊上,而且當你排了三小時隊,進場之後,又要走四、五個小時,想想就知道有多苦。我常常看有些人東省西省,最後帶著遺憾回家,不知道所為何來,機票旅館不是白花了嗎? 訂票的URL如下:

https://biglietteriamusei.vatican.va/musei/tickets/

入場的時候,通常現場排隊買票的大排長龍,但是你已經預約了,這就繞過人龍,直接到入口處準備進入城牆之內的博物館。

入口

當你趾高氣揚、大搖大擺的走過排隊的長龍時,數千人投以羨慕的目光,光是那份虛榮感也不只四歐元吧!

入口的教廷全景: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在長龍的尾端,會有一些假的教廷員工(有證件、穿制服),想要騙你去做一些事。這時候要堅定的往前走,直達入口,不要理印度人、中東人、非洲人…,直到看到城牆內員工,那才是教廷人員。那教廷怎麼不管管這些騙子呢? 原來城牆之外屬於義大利管轄,如果義大利不管,教廷也管不了。

義大利為什麼不管? 應該說義大利為什麼要管? 又不是騙義大利人? 所以就是三不管了。哪三不管? 義大利不想管、梵諦岡不能管、這些騙子的國家也管不到,所以"三不管"的俗語就是這樣來的。但是你已經花了四歐元,就不容易受騙,騙子說英文的時候,你要用北京話回答。如果騙子會講北京話,你就說河洛語或客家話。這樣騙子就不煩你了。當然裝啞巴也是一記絕招。

如果抵達的時間與預約時間相差不多,那大致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依然可以入場。網路訂票的時候,會有電子票寄到信箱,入場時只要用手機亮出票上的二維條碼,便可以進入博物館,或是取票。

雖然沒有中文旅遊書可以買,但是租用的電子導覽器(Audio Guide)倒是有中文版,導覽器有多一個耳機孔,如果有帶耳機,也許可以使用自己的耳機,一機兩人使用。

PS: 我只有看到有多餘的一個耳機孔,這賤招我沒種施展,所以如果沒用不要怪我文章寫得不好。在多租一個導覽器就是了。

一進博物館之後馬上就面臨第一個考驗? 往哪裡走? 這時候,就依照我地圖上的1, 2, 3, 4, … 搭配博物館中的導引牌前進吧!!!

入口的樓梯: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進入入口之後,會看到一個橢圓形的樓梯,這是上樓用的樓梯,往前走到底之後,麻煩向右轉,會來到【四方門(Atrio dei Quattro Cancelli)】,再往前走,便離開大樓,來到一個開放的庭園【2. 松果廣場(Cortile della Pigna) 】。

一直走就是博物館入口: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2. 松果廣場(Cortile della Pigna)

松果廣場 :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離開展覽廳內洶湧的人潮,一走入這個長方形的庭院,必然會大吸一口新鮮空氣,這庭園早在文藝復興時期便對外開放。原先是個廣場,後來的歷代教宗逐步添加了不同用途的長廊與房間。而隨著博物館面積的擴大,最終庭園為博物館所環繞。

這就大松果 :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園中包含兩個大型的裝置藝術,第一個是來自於公元前1世紀,高達13英尺高的青銅松果雕塑,於中世紀時在羅馬阿格里帕浴場(Baths of Agrippa) 古遺跡中被發現,被教宗移到廣場來展示。

另外一個位於廣場正中的青銅地球雕塑,建於1990年,雖然沒有甚麼歷史,但安放的位置好,於是便謀殺了許多的手機中的記憶體空間。

當你在網路上訂票的時候,可能會發現有一個特別的梵蒂岡之旅,可以在早上6:35就進來參觀與吃早餐,這美式的自助早餐便是在松果廣場(Cortile della Pigna)享用。沒有預算限制的遊客不妨一試。

穿過松果廣場,進入對面的門,往右轉便來到【3.藝術長廊(Galleria Chiaramonti) 】,它以十九世紀初建立的教皇庇護七世基亞拉蒙蒂(Chiaramonti)來命名。這個博物館分為三個部份。

3-1.藝術長廊(Galleria Chiaramonti)

裡面就是藝術長廊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3.藝術長廊(Galleria Chiaramonti)】,展出品主要是神話和歷史人像的雕塑,也有祭壇和建築裝飾、甕和石棺等,包含數千種古代的雕塑。



近年來最有名的一次免費宣傳來自於電影《天使與惡魔》的第16分鐘時,男主角湯姆漢克飾演的蘭登教授來到這個走廊時,跟女主角說道:

蘭登: 「你看看教宗庇護四世的去勢德政」。
女主: 「你說什麼?」。
蘭登: 「1857年,教宗庇護四世覺得這個走廊上暴露的男性器官會激起淫慾,所以他拿著鎯頭和鑿子,把走廊中幾百尊雕像都去勢了。」
蘭登: 「無花果葉子是事後加的。」
女主: 「蘭登教授,你反天主教嗎?」。
蘭登: 「不,我是反對破壞公物」。
女主: 「我勸你在這裡的言詞要謹慎點」。

所以仔細看雕像便知道蘭登教授所言不假,這裡的雕像的重要部位的確很多都貼了葉子。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藝術長廊走到底之後,是博物館的第三部份,稱之為【3-3 Galeria Lapidaria】。

只能透過鐵門往裡面看一看: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其中的牆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板和銘文的收藏,總數超過3000塊。這區域不對遊客開放,必須要因為學術目的提出申請。所以這條路是死路,到底之後,就要往回走。

往回走一些,左手邊有一個門,便是通往【3.1 新翼長廊(Braccio Nuovo)】

3-1新翼長廊(Braccio Nuovo)

新翼長廊(Braccio Nuovo): 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3.1 新翼長廊(Braccio Nuovo)】展出的比較著名的大型雕塑。

《來自主大門的奧古斯都像(Augustus of Prima Porta)》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最有名的雕像便是《來自主大門的奧古斯都像(Augustus of Prima Porta)》。這幅雕像是於1863年在羅馬的主大門(Prima Porta)附近發現的。主角便是羅馬的第一任開國皇帝奧古斯都(我比較習慣稱他為屋大為)。這幅白色大理石雕像的製作時間大約是西元元年。

此外《尼羅河之神(Nile)》這個巨大的雕像擺在展覽室中的顯著位置。

《尼羅河之神(Nile)》: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這座雕像於1513年在羅馬戰神廣場(Campo Marzio)被發現。他可能伊塞奧神廟(Iseo Campense)的一個裝飾品,這是一個雙神廟,祭祀埃及神牴: 伊西斯(Isis)和塞拉皮斯(Serapis)。尼羅河之神的左手邊拖著水果,右手拿著麥穗,十六個小孩子暗示了尼羅河每年會升起十六吋的洪水。 雕像的底部飾有河馬和鱷魚等尼羅河中的動物。雕塑使用黑色玄武岩雕刻而成,這是希臘亞歷山大式雕塑的傑作。

循原路退回之後,便可以來到另外一個的展覽館【4. 庇護-格來孟展覽館(Museo Pio Clementino)】。

這個展覽館包含有許多的小廳。所以我也找到一張圖,加上廳的名字,以方便導覽。

庇護-格來孟展覽館(Museo Pio Clementino): 製作於2017/12

首先要來到的是最大的一個區域稱之為八角型中庭(Octagonal Court),基本上是迴繞在一個八角形的庭院設置的。

八角中庭:攝於2017/9: Musei Vaticani

主要的展覽品是《麗城的阿波羅Belvedere Apollo》

《麗城的阿波羅Belvedere Apollo》

這個雕塑是羅馬時期的作品,當教皇朱利葉斯二世(1503-1513出任教皇)還是樞機主教的時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收藏了這座雕像,後來隨著教皇的當選,雕像隨著主教一起搬到教廷,之後便一直站在這裡,具藝術家推測,這是阿波羅剛放完箭的模樣。他的左手應該還拿著一幅弓,右手雖然已經放下,但眼神似乎還注視著飛行中的箭。

另一幅雕像是《Laocoon and His Sons》,我認為這是梵蒂岡博物館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Laocoon and His Sons》

先談一下雕像的主題。故事的背景是在著名的特洛伊戰爭期間末期,特洛伊城一位先知Laocoön警告特洛伊人,希臘人留在城門外的沒有被帶走木馬是一個詭計,於是他準備用長茅刺穿木馬的肚子。這時候,三位希臘神話中,最有力量的神祇雅典娜、波塞冬(海神)與太陽神阿波羅,聯手想阻止Laocoön來破壞諸神的陰謀。於是派出了兩條大蛇纏繞Laocoön和他的兩個兒子,並殺死了他們。

但這事情與羅馬人有何關係? 原來特洛伊聯盟中有一位大將叫做埃涅阿斯(Aineías),他與希臘的這些神有一些特殊關係,所以他得到了一些警告叫他離開特洛伊,因為諸神注定要毀滅特洛伊的。

當希臘留下木馬退兵之後,埃涅阿斯看到Laocoon所發生的不幸,他便相信希臘諸神的警告是真的,於是在特洛伊大肆慶祝虛假勝利的同時,唯有他率領著部屬出海離開。

埃涅阿斯的海上歷險成為西方文化中,一些英雄史詩的最佳題材。而埃涅阿斯旅程的終點便是義大利半島,而這位英雄最終建立了羅馬帝國。

這座雕像群於1506年在羅馬的埃斯奎蘭山(Esquiline Hill)被發現,經過鑑定為羅得島雕塑家的在公元前40 - 30年左右傑作。當時熱愛古典藝術的教皇儒略二世在第一時間便前往工地現場欣賞這件雕塑的傑作。馬上變搬回到梵蒂岡的麗宮(Belvedere)花園,教皇覺得只有自己欣賞太可惜,於是開放花園,讓所有民眾都可以進來觀賞,而這件事最後也成為梵蒂岡博物館的濫觴。

這故事還沒有完;由於雕像發現時便不完整,Laocoon的右手臂、一個兒子的手、另一個兒子的右臂均已經佚失,教皇整天看著雕像,就覺得不完美,於是有一天決定召集當時的藝術大師們,希望能加以修復。

大部份的藝術家認為右臂應該向上伸展,指向天空,以顯示Laocoon的與蛇搏鬥的英雄氣概。但是米開朗基羅依據雕像的臉部表情與頭部的位置,認為Laocoon的右手臂必然是應該是往回收,來與毒蛇搏鬥。雙方吵的不可開交,教皇也沒轍,於是找拉斐爾來聽取雙方的意見,並作為判決。拉裴選擇了向上指的方案,來整修這座雕像。

後來,教皇利奧十世找來佛羅倫斯的一位雕塑家Baccio Bandinelli,把雕像翻製,這座複製品目前在烏菲茲美術館。我去的時候,剛好有拍到這雕塑,提供大家比較。

Laocoon的複製品,2017/3攝於佛羅倫斯烏菲茲(Uffiz) 美術館

但後來又翻出幾個複製品,其中一座輾轉來到了法國的楓丹白鷺宮,目前藏於羅浮宮。聽說羅德島的醫療騎士團教堂也有一座複製品。

誰知道雕像指天指了幾百年之後,到了1957年的某一天,一個工人在工地裡挖出了一個斷掉的石頭手臂,羅馬的規矩是只要挖出個甚麼,都要交由藝術家鑑定;結果這一看就不得暸了,這一節手臂正是《Laocoon and His Sons》這幅雕像所佚失的那隻父親的手臂,而且真的與米開蘭基羅估算的相同,是向內彎曲。

這下子尷尬了。博物館左思右想,決定把原先直立的手臂拆下來,再把正宮的手臂接回去。後來一不做二不休,把當年教宗多事所安裝的小朋友的手,也全部拆掉了。

後世的藝術學者認為這尊雕像對於米開蘭基羅的雕塑風格有極大的影響,大家到羅浮宮看到奴隸這尊雕像的時候,可以再比較一下。

此外還有《Perseus的凱旋(Perseus Triumphant)》,Perseus再度提著美杜莎的頭,得意的站這在那裡。

我最討厭這幅雕像,看的我非常不爽,這提醒了我要記得,一定寫一篇文章幫這位可憐的美女美杜樂莎來平反。後來我仔細看了一下,又有些安慰,因為教宗也跟我一樣覺得不爽,所以把Perseus的XX給切掉了。教宗幹的好!!!

《Perseus的凱旋(Perseus Triumphant)》

離開八角亭園之後,會來到動物大廳(Hall of Animials),想也知道有一堆動物的雕像。

動物大廳(Hall of Animials)

動物大廳其實只能由中間走道穿過去的時候,在門口看一下,無法進去參觀,穿過動物大廳,就來到繆斯館(Sala delle Muse)。

這個館自然是以繆思女神們作為主題的展館。繆思是掌管藝術的女神組,由於有幾位是阿波羅的女兒,所以阿波羅也常常和她們一起出現。展廳有極為漂亮的屋頂壁畫。

繆斯館(Sala delle Muse)
而中間擺著著名的古希臘雕塑《麗城的殘軀(Torso del Belvedere)》。

《麗城的殘軀(Torso del Belvedere)》
接著下一個是圓形大廳(Sala Rotonda),廳中間擺了一個超大的紅色大理石圓盤。

圓形大廳(Sala Rotonda)
再往下走是希臘十字穿堂(Sala a Croce Greca): 這間裡放著兩個巨型的紅色的斑岩石棺,那是君士坦丁大帝母親《聖海倫娜的石棺(Sarcophagus St Helena)》與女兒《康斯坦提亞的石棺(Sarcophagus of Costantia)》。石棺怎麼會搬過來的? 暫時還弄不清楚。

《康斯坦提亞的石棺(Sarcophagus of Costantia)》

《聖海倫娜的石棺(Sarcophagus St Helena)》

過了希臘十字穿堂,往樓梯口走去,左邊是

【5:古埃及博物館 Museo Gregoriano Egizio】



這就是埃及搬回來的古物,沒甚麼好看的。

之後是大廳(Sala Della Biga),其實也不算大,無法進去,也只能在門口瞄一下。

大廳(Sala Della Biga)
這是【4. 庇護-格來孟展覽館(Museo Pio Clementino)】最後一個展覽室。

上樓之後,沿著長廊往前走。長廊之中有三個展覽館。

第一個是【6.燭台畫廊(Galleria dei Candelabri)】, 這個畫廊的名字來自大塊的大理石燭台,它與彩色大理石柱一起將展區分為六個部分。這裡就是沿著路前往博物館之中,最精彩的兩個區域,拉斐爾套房與西斯汀禮拜堂前進的必經之路。

如果一定要看點甚麼? 也許《波斯戰士(The Persian Warrior)》可以吸引你駐足欣賞,這是來自希臘衛城的銅雕,大約是西元一百年的時候鑄造的,用來紀念希臘對抗波斯戰役的勝利。

《波斯戰士(The Persian Warrior)》

一直走就是【7.1掛毯室 (Galleria degli Arazzi)】,快步通過吧!

掛毯室 (Galleria degli Arazzi)

掛毯室 (Galleria degli Arazzi)

然就是【7.2古地圖展覽館(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看名字就知道展甚麼了,不做介紹。建議直接走過即可。

古地圖展覽館(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

再過來是【8聖庇護五式的公寓(Appartamento di San Pio V)】壁畫是瓦薩里畫的,大約展示一些文藝復興時期的陶瓷。

過了公寓之後,就會來到一個十字路口,這時要看路標,往左邊的”Complete Itinerary”走,千萬不要直走,直走是走到西斯庭禮拜堂的捷徑。因為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你就會錯過著名《雅典學院》壁畫了。

所以一定要往左轉,首先會來到兩個充滿大型壁畫的穿堂。

第一個是【8.1莎賓斯基客房(Sala Sobieski)】,裡面是波蘭畫家的壁畫,主題是波蘭國王約翰三世Sobieski於1683年率領騎兵,在維也納圍成戰之中,擊敗了土耳其的奧圖曼帝國。

如對這個故事有興趣可以看我的另外一篇:奧地利維也納: 卡普齊納教堂(Kapuzinerkirche)巡禮

莎賓斯基客房(Sala Sobieski)
第二房間是【8.2聖母大殿(Sala dell'Immacolata) 】1856年由一位美國籍的藝術家承包完成的,主要是為了紀念一件重要的事情,SORRY我還弄不清楚是麼是事?

聖母大殿(Sala dell'Immacolata)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段行程【9: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

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梵諦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全覽(Part II): 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