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於2018/10 |
攝於2018/10 |
國家藝廊對於鎮館之寶,必然要提供特殊待遇,第六十六展覽室便是以達文西為主題的專廳。
第一幅當然要由位於展廳正中間的《岩間聖母》開始。其實還沒有走進66號展室,遠遠的便可以看到這幅畫。
如果有拜訪過羅浮宮,必然覺得這幅畫似曾相識,沒有錯,這幅畫的確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幅就在巴黎的羅浮宮,那是1483年至1486年之間的作品,尺寸為199厘米×122厘米。第二幅就是倫敦國家藝廊的這幅,完成時間大約在1495年至1508年之間,尺寸為189.5厘米×120厘米。所以大致上兩張畫的尺寸是差不多的。
攝於2016/09 巴黎羅浮宮
攝於2016/09 巴黎羅浮宮的達文西之牆 |
那達文西為什麼畫了兩幅類似的畫作呢? 原來那時候,畫家都是以承包教堂工程為主要維持生計的手段。大師如達文西也不例外。
話說1475年米蘭地區的費拉拉公爵埃爾科萊·埃斯特(Ercole I d'Este, Duke of Ferrara,綽號為北風與鑽石,可見得有多麼威猛),生的一個女兒。為了慶祝公主出生,在當時米蘭的Chiesa di San Francesco Grande 大教堂之中,捐獻了一間稱之為聖母無原罪的祈禱堂(Chape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這位公主叫做Beatrice d'Este(1475¬- 1497年1月2日),她在十五歲的時候,嫁給了當時的米蘭公爵Galeazzoe一世,而祈禱堂成為她的最珍貴的陪嫁之一。
Portrait of a Lady by Giovanni Ambrogio de Predis |
Beatrice d'Este 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大美女(有圖為證,上圖就是他的畫像),她與米蘭公爵Galeazzoe一世的世紀婚禮,便是由達文西擔任導演兼製作人。
根據當年遺留下來的文件,至少我們知道管理委員會到了1479年都還在整修這個祈禱堂。首先進行土木工程,整修了祈禱堂的拱頂。1480年與當時米蘭最著名的雕刻師傅Giacomo del Maino簽訂合約,建造一個巨大的木製畫框(這個畫框後來也隨著畫,來到了倫敦國家藝廊),根據紀錄這些工程在1482年8月7日便已經完工,等待作為主題的祭壇畫來到,邊可以開幕。
1483年4月25日,委員會將繪畫的工作決標給Leonardo da Vinci(達文西)、Prior Bartolomeo Scorlione、Confraternity、Ambrogio de Predis和Evangelistade Predis(他們是兄弟檔)所組成的團隊。達文西以大師的身份參與團隊,並對於團隊的得標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有沒有發現,當時幫公主畫像的Ambrogio de Predis也出現在團隊當中。如果換成現代用語,就是圍標啦!!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居然是災難的開始。
依據當年遺留下來的合約文件,這個案子有明確的SOW(Scope of Work),紀錄了繪畫的佈局、著色和燙金的製作細節。大致上祭壇將由三幅畫組成,中間的主角是聖母瑪利亞、耶穌基督、與大衛和以賽亞兩位先知擔任配角,並被天使包圍。主畫的兩邊各有四個天使畫像,分別在演奏樂器與唱著頌歌。其他還包含一些雕刻描繪了聖母瑪利亞的生活。預定工期是七個月,將在聖母無原罪節(1483年12月8日)開幕。合約總金額為800里拉(Lire)。那時代一個小康家庭的生活費一個月大約為二十里拉而已,這筆錢其實不算少。
1483年5月1日,委員會支付100里拉作為頭期款,宣布開工。但沒想到達文西的工作根本不靠譜。
因為到了1485年的時候,達文西在寄給為委員會的信中說到,光是畫的主體便已經花費了800里拉,如果要完成全部工程,預算必須增加到1200里拉。委員會的回信顯示對於工程延宕的不滿意,同時只願意多付100里拉。由於達文西和米蘭公爵Ludovico Sforza是好朋友,於是動用官方的勢力來仲裁。
1497年,祈禱堂的主人公爵夫人Beatrice d'Este在生第三胎的時候,以二十二歲的年紀,因為難產而驟然去世,但是原先可以做為墓園的祈禱堂都還沒有完工。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
這時候時間已將來到1506年,教堂那邊還不知道畫已經被皇帝給A走了,還在繼續吵鬧違約、交貨這些事。於是法皇不得不又出面仲裁,便要用教堂委員會多支付400元,而承包團隊需要重新畫一幅畫來交貨。
其實達文西那時候也已經離開米蘭,應該在威尼斯研究城堡的建築。承包團隊又找到達文西要他重新畫。1508年8月18日,這幅畫終於完工被送到教堂當中安置。而根據來往的信件,達文西確認有收到這四百元的工錢。而原先計畫中的聖母像兩邊排排站的八位天使,最後草草了事。
達文西先畫了一個綠色的天使,不過沒有畫完,於是一位叫做Francesco Napoletano的小畫家協助完成。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
1785年一位藝術品仲介商由貧困的管理委員會手中買下當年由祈禱堂中拆下的《岩間聖母》。商人的兒子又將畫賣給了英國當時外交大臣的Lansdowne勳爵(Lansdowne Lord)。1880年勳爵的繼承人又因為缺錢,以9,000畿尼(Guinea)的代價將畫賣給了倫敦國家藝廊。你知道當時的9000 Guinea金幣如果以當時的物價來看,約等於現今的七千兩百萬美金的價值。
後來倫敦國家藝廊在1898年又收購了當年祭壇畫中的兩側的天使圖(雖然畫的不太好),讓他們歷經了數百年的滄桑之後,得以在倫敦重逢,並日夜相伴。
那間原先懸掛過《岩間聖母》的米蘭第二大的教堂呢? 我仔細找了半天,才發現那教堂也已經沒了;在1806年,因為義大利政府要蓋兵營便把這教堂給拆了。
看完主角,還有一張重要的配角,那就是位於六十六展覽室的右側的《聖母子、聖安妮與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 1500》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
畫的製作日期在藝術史上是一個懸案,藝術史的作者瓦薩里,在書中提到這幅畫在達文西在1500年,為了一家為位於佛羅倫薩的修道院的客人而創作的。瓦薩里的書中說,當公開展示的時候,人群蜂擁而至,好像慶祝節日般的熱鬧。
後來有人在義大利發現了一封信,內容提到達文西應法國路易十二的要求畫了這幅畫。由於達文西認識路易十二的時間大約是在1508-10之間,所以畫應該是那時候畫的。但是這幅畫似乎只畫了一個草稿,並沒有完成,所以自然並沒有交到法王手中。
我覺得第二個版本比較真實,第一個版本大約是瓦薩里看走眼了,或是還有另外一幅畫。
到了1721年這幅畫出現了第一次的成交紀錄,一位米蘭的收藏家收藏把畫賣給了威尼斯的Sagredo家族。後來英國駐威尼斯大使的兄弟羅伯特·烏德尼(Robert Udny)在1763年來到威尼斯旅遊時,到這家族家中作客,看到了這幅畫,覺得很喜歡,便買下了它,同時帶到了英國。
到1791年倫敦皇家學院(Royal Academy, London)得到了這幅畫,之後畫便在這裡待了兩百年的歲月,後來有人把這幅畫稱之為”伯靈頓之家的素描(The Burlington House Cartoon)",得名於展示這幅畫的皇家學院的建築物。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
1987年,一位叫做羅伯特·劍橋(Robert Cambridge)的英國人,藏了一把鋸掉槍管的霰彈槍,進入國家藝廊,在大約只有7英尺的距離,開槍射擊的這幅畫。該名槍手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者,但對於畫作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將這幅畫帶到英國的叫做Robert,而破壞者居然同名,這也是奇異的巧合。當然,後來畫廊對畫作進行了修復,並於隔年恢復展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