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四川成都諸葛武侯祠: 兼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十個決策疑問?


四川成都的景點不多,不外乎諸葛武侯祠、杜甫草堂、寬窄巷子三處。原先還想找一找張獻忠的七殺碑在哪裡? 卻不可考。

對我這個三國迷來說,諸葛武侯祠似乎是不能不去的景點。印象中,三國演義小說裡諸葛亮的遺言是要葬在漢中的定軍山(如今的陜西勉縣定軍山),而且不設墓碑,後來後主尊其遺囑安排了身後事。

小說中紀錄: 『後主自送靈柩至定軍山安葬。後主降詔致祭,諡號忠武侯;令建廟於沔陽,四時享祭。』

這裡的沔陽其實是陜西勉縣,也就是定軍山所在位置。這裡小說的一句話,其實與正史《三國志 諸葛亮傳》裡的實際事實,間隔了約三十年。

諸葛亮死於蜀漢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八月,時年五十四。而劉禪下詔給諸葛亮在陜西勉縣立廟,已經是在景耀六年(西元263年),已經過了二十九年。原先在諸葛亮剛逝世的時候,朝臣便呈奏了民間要求建廟的呼聲,但是劉禪堅決不同意,主要原因是要遵從諸葛亮的遺囑。

到了蜀漢景耀六年熬不過民意的要求終於建了廟,但是當後主阿斗一旦違背了諸葛亮的遺囑,蜀漢在第二年就亡國了,這也增加了一些傳奇色彩。

不過,這廟當時絕對沒有建在成都是必然的。

原來這裡在公元223年時,後主便建成了紀念劉備的廟,稱之為漢昭烈廟,旁邊就是劉備的墓(稱之為惠陵)。漢昭烈廟之中,除了劉備之外,也祭祀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

到了隋朝中葉(約西元600年),由於祭祀諸葛亮的風氣日益興盛,在劉備廟的後面,新建了諸葛亮的獨立祠堂,稱之為諸葛武侯祠。

後來唐朝的時候,杜甫(712-770年)避難成都,還寫了一首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當時所居住的杏花溪畔,現在叫做杜甫草堂,其實就在附近。由詩中,錦官城外柏森森的句子,可以看出杜甫當時來觀光的時候,便已經有武侯祠。而且”柏森森”的景觀看來,也有一定的歷史了。

如今的武侯祠其實是已經規畫成了非常大的一個園區,包含了漢昭烈廟、武侯祠、惠陵三個部分,此外園區的後面有一個非常熱鬧的區域叫做錦里,都是以三國為主題的店面,有吃有喝,還有許多紀念品。

我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買了一本原文版的三國演義,之後大約看了五十多遍,所以可以算是三國演義的粉絲了。


來到這個園區時,突然心中想起了一些三國演義中,未盡完美的場景,越往前走,心中感觸越深,於是就在劉備惠陵的前面的板凳上,隨手紀錄一下這些的不完美,沒想到竟有十點,當時隨手塞在某處,就繼續遊覽去了。

前幾天清垃圾的時候,看到這張紙條,於是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十個決策疑問? 》為題,寫下我的三國演義讀書心得。

一、赤壁之戰,為何派關雲長守華容道,造成縱放曹操的後果?

赤壁之戰的時候,那時候雙方投入的兵力如下:

曹操: 北方軍力約十萬人,荊州投降的部隊約十萬人。但偽稱八十萬大軍。
孫權: 約五萬人。
劉備: 一萬人,此外還有劉埼(劉表的長子)在夏口的一萬人馬。

其實真正的開戰的時候,劉備的部隊根本沒有參戰,而是由周瑜的水軍來負責攻堅,諸葛亮安排諸將在曹軍撤退的路上展開攔截。

在派遣諸將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指派關雲長的任務。關雲長自然大為不服氣,於是出列請戰。

諸葛亮直接說道:『 你關公當年受了不少曹操的恩惠,到時候,必然無法對曹操下重手。所以不便派你出馬。』

關公受了諸葛亮一激,馬上中計,說到: 『某願領軍令狀,願軍師指派任務。』

諸葛亮於是派了關公守了華榮道,其實,曹操的退路很多,但是諸葛亮故意在主要道路都安置疑兵,其實就是要逼曹操走華榮道,製造與關公相遇的場景。結果,關公果然一時心軟,放了曹操。

其實關公不必殺他,只要逮捕曹操,則北方政權立刻瓦解。劉備馬上北上勤王,這時候復興漢室的目標立即完成。從此天下太平。也沒有後來三分天下的故事了。

所以這裡合理懷疑,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之後不滅曹操,也許只不過為了成就自己在”隆中對”之中,對於三分天下的預言?

二、劉備入川,諸葛亮自己不陪,而是由龐統出馬作為軍師?

劉備入四川,主要是龐統的力勸。主要策略是謀取四川作為未來的主要基地。這是何等重大的戰略行動? 但是你看看劉備帶了那些人入川?

三國演義中是如此寫的: 『於是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五萬,起程西行。』

當然看起來,這是劉備的命令。龐統是軍師,但唯一像樣的將領是黃忠,當年已經六十多歲了。另外就是魏延,但是孔明一見到魏延的時候,就說這人是個反骨,將來必然會背叛,這樣的人,你還要他當主將陪劉備去西川涉險。

此外,以諸葛亮上觀天文、下知地理,豈會不知道龐統此行凶多吉少? 我如果說諸葛亮心中暗有嫉妒龐統之心,故意陷龐統與死地。就結果來說,也未必不是一個合理的解釋。

龐統在落鳳坡莫名其妙中計被射死之後,劉備自己已經搞不定,諸葛亮才帶著張飛、趙子龍一路殺入四川,順利拿下了四川,而且從此就待在四川。

但這時候注意到了沒有? 所有大將又都被帶到四川去了,難道關羽一個人帶著關平、廖化等幾位年輕的副將守荊州就沒有問題了。

三、劉備取得四川之後,派張飛守漢中,但馬超原先為西北軍統帥,不是比較適合以漢中為基地,經略西北四郡?

劉備取得四川之後,諸葛亮的人事布局也非常不合理。張飛是識水性的,把他派到漢中(如今山西南部)駐守,完全沒有事情做的張飛派到漢中之後,鬱悶的整天喝酒。

馬超出身為西北軍的統帥,對於西北最為了解,如果由馬超鎮守漢中,對於曹操的長安便產生夾擊之勢,這會產生有多大的威脅與牽制力量,可想而知。

我們試著幫劉備作一個更合理的人事安排,趙雲留守四川。張飛率領水軍,駐守荊州南部,延長江據東吳的勢力。關羽在荊州全力應付北方曹魏的挑戰。馬超經略漢中與西北,隨時可以攻打長安,甚至出潼關。以關羽與馬超、馬岱兄弟之勇,這豈是曹魏可以應付的局面。

而之後的結局也必然不同。

四、關羽北伐的初期,非常順利,曹營無人能敵,這時候諸葛亮為何不採取對應的軍事行動,配合北伐?

劉備入川後,關羽留下來駐守荊州,展開北伐的行動不可能是私自的行為,必然呈報劉備與諸葛亮同意;因此無論如何,蜀漢陣營都應該有搭配的軍事行動。當時蜀漢的名將如雲,五虎上將都還健在。

可以派馬超、馬岱馬上經略西北四郡,同時號召身在曹營的另一員猛將龐德的回歸。而駐守漢中的張飛,可以出兵攻長安,會師之後,如此拿下潼關便可以與關羽夾擊曹營。

而諸葛亮自己可以帶著趙雲前進荊州,作為關羽的後盾,同時防止東吳的蠢動。而成都除了劉備外,還有猛將黃忠與魏延留守,應該可以高枕無憂。並運籌糧草作為各路軍馬的後盾。

一個簡單而合理的戰術規劃,是任何一個普通軍師都可以想得出來的。

結果奇怪的是,關羽北伐開始時,所有蜀漢大將們都躺在家中,看著關羽率領著荊州軍表演。最後更離譜的是劉備的乾兒子劉封居然背叛關羽,見死不救。結果局勢逆轉,不但失了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後,與關平、周倉一起被斬。至此,蜀漢的氣勢逆轉,諸名將逐一凋零,到諸葛亮二次北伐的時候,五虎上將已經全部到天堂與劉備相伴,只好派廖化作先鋒。

後世還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來形容組織沒有人才。

讀三國演義至此,對於諸葛亮當時的不作為,真是令人扼腕。

五、當關羽、張飛被殺,劉備興兵東吳報仇,諸葛亮又不見蹤影?

當關羽、張飛莫名其妙的冤枉喪命之後,劉備當然氣炸要去打東吳報仇。諸葛亮說主公不能去,如果一定要去,不要算上我。結果又來了一個奇怪的安排,派誰當大將呢? 又是派黃忠,那時候黃忠已經七十多歲,搭配了其他兩位小將關興(關羽的兒子)與張苞(張飛的兒子)。結果呢? 黃忠戰死。劉備兵敗之後,在白帝城病死。

劉備其實對於諸葛亮不願意幫忙,心理不爽,也對孔明的忠誠度有所懷疑。在臨終之前,把諸葛亮請到病榻之前,說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翻成白話,就是說: 『你如果不爽,我死了,你就自己當皇帝吧!!』

劉備這招可以說是梭哈(SHOW HAND),全梭了下去,與諸葛亮徹底攤牌。

孔明聽了之後,全身汗流浹背,手足失措,馬上哭著跪下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說完之後,叩頭到流血。

於是劉備這才安心的過世。但其實諸葛亮不參與伐吳,便是害死劉備、黃忠的主因。此時這些話對於蜀漢的未來,可說是大勢已定,只不過是一些場面話而已了。

六、七擒孟穫雖是佳話,但浪費四年的時間?

劉備過世之後,諸葛亮又幹了一件奇怪的事,因為南蠻王孟穫到邊境強劫,他便要親自去討南蠻。這時他的參謀說,隨便派一個大將便可以滅了南蠻(雲南),不勞丞相親自出馬。但他就是聽不下去,應要親征,於是帶了帶了趙雲、與他最討厭的魏延、王平、張翼與川兵五十萬,用關公第三子關索為先鋒往雲南殺去。

劉備伐吳帶了四十萬人,蠻族約十萬人,諸葛亮帶就帶五十萬人,又聽過這種事?

行軍中途馬謖代表後主來勞軍,他建議諸葛亮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諸葛亮誰的話都不聽,就喜歡聽馬謖的意見。於是花了四年的時間在雲南,七擒七縱孟穫,費了許多手腳收服了南蠻王孟穫。

如果比較看之前討伐東吳你不去,討伐蠻王就親力為之,我只能說這是神邏輯了。

七、第一次北伐,魏延提議由子午谷直襲長安,偏偏不聽,要繞遠路,先攻打西北四郡?

諸葛亮在五虎上將去其四,只剩下趙子龍(已經六十多歲了)的情形下,決定北伐,討伐魏國。這時連個先鋒的人選都派不出來,只有讓趙子龍出馬當先鋒。

大軍到了漢中,魏延上帳獻策說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邸閣橫門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諸葛亮哪裡肯聽,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於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

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言,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

諸葛亮曰:「吾從隴右居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魏延怏怏不悅(非常不爽)。諸葛亮差人令趙雲進兵。

你看一下地圖就知道諸葛亮的計畫有多笨。他準備先打下甘肅,然後沿著關中平原由東邊開始往西打,你看打到長安有多遠? 而且魏軍有整個關中平原當補給,蜀軍只有一個小小的漢中盆地當補給中心。事實上,蜀軍的六次北伐,連關中盆地的大門都沒有打進去。

孔明這人一生,大多用奇兵,出奇不易、攻其不備,這時候因為他最討厭的魏延作建議,他就突然決定要依法進兵慢慢打,等待魏軍的援軍來到關中,再決一死戰? 如魏延所說,這要打到甚麼時候;而且蜀軍攜帶的糧草有限,如果不速戰速決,而要慢慢打? 這不是求敗,是甚麼?

事實上第一次北伐的結果,如魏延所見,因為慢慢打,魏軍的援軍由司馬懿率領,終於堵住了蜀軍的去路。而街亭之戰的失手,造成第一次北伐的徹底失敗。

最後,還是靠趙子龍斷後,才得以全身而退,但是蜀國北伐最有機會成功的一次機會,便就此斷送。

八、明知馬謖根本沒有打過仗,竟派他守街亭?

前面講的街亭之戰失利,其實是諸葛亮直接統兵的戰役之中,唯一失敗的一次,但是敗的非常慘。而敗原因,就是諸葛亮莫名其妙的重用自己人。當時孔明知道街亭的戰略重要性,於是要派一名大將去守街亭。這時馬謖自請出守,而且說大話道:「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馬謖何許人也? 基本上,馬謖的確熟讀兵法,因此諸葛亮最喜歡和他聊天,北伐的路上,就一直聊天,諸葛亮把他當成兒子一般的疼愛。可是這人基本上,只會打嘴砲,根本沒有打過過仗,是個典型的理論派。如果派去當實習軍師,就還算勉強,如果帶兵打仗,就是一個奇怪的安排。但是,諸葛亮叫他立下軍令狀,便讓他去了。

這軍令狀是如果失敗,要株連九族,不可說不嚴厲。但是還不放心,便讓比較資深的將領王平去輔佐他,另外安排魏延當去後備隊。這時,趙子龍、關興、張苞這些名將,都安排作一些打雜的工作。

諸葛亮知道對手是司馬懿,而且先鋒是魏國當時的第一名將張郃,對方擺明要到街亭對決,自己不去,至少也要派趙子龍。怎麼會派一個腐儒與一位副將去作這麼重要的工作。

諸葛亮當時要馬謖和王平帶了兩萬五千人馬到街亭建一個堅固的寨子,把山口堵住,根本不用出戰,只要守住就行了。誰知道後馬謖一看地形,決定要到山上去防守,我估計他有一點畏戰了。王平的人馬只有五千,只好在山下建了一個小寨子,說是互為犄角,也就是可以互相支援的意思。

司馬懿來到街亭,聽說守將是馬謖時,就哈哈大笑說:「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也就是說,敵將都知道這人不行,唯有孔明不知,你說孔明真有視人之能? 我認為不見的。

司馬懿有十萬大軍,先派張郃把王平的小寨子圍起來,其他部隊把馬謖的主力所在的小山圍起來。只花了三天,馬謖的部隊就自己崩潰了,因為山上沒有水源。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兩萬多人對決十萬大軍,又沒有大將,街亭輕易的就失守了,街亭失守後,蜀漢的北伐軍團就與漢中的後援基地被切斷了。也就是補充兵員、糧草接濟全部中斷,而且面臨了兩面作戰、俯背受敵的窘境。

諸葛亮為了弭補自己的失敗,隻身掩護大軍的撤退,還演了一齣空城計的大秀。

造成第一次北伐的慘敗,馬謖不但沒有戰死,還溜回後方,最後諸葛亮又加演『揮淚斬馬謖』的劇碼。這時候,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而且,也沒有依照軍令狀滿門處斬,只是砍了馬謖的頭就算了。

我想,當時的將領之中,最不爽的就是魏延。諸葛亮硬要說魏延有反骨,我倒認為是諸葛亮容不下意見不同的人。

諸葛亮在斬了馬謖之後,還想起劉備在白帝城過世之前,因為看到諸葛亮與馬謖非常親密,特別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因此淚流如雨,悔不當初。你說這是不是演太大了。

九、明知行大軍,糧草是一個大問題,為何不準備好再行動?

三國演義在街亭失敗,第一次北伐結束之後,三個國家都已經沒有能力,擊敗對方,只是拖在這裡等待後來的晉朝,逐一滅掉三國後統一中國。

不過諸葛亮依然又策動了三次的北伐,再以相同的理由結束北伐,糧草不足。難道不能把糧草都帶足了再出發嗎? 最後,落到個『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十、諸葛亮的個性問題

最後以諸葛亮的個性問題,做一個總結。

劉備得到徐庶、諸葛亮、龐統三位三國時期最厲害的蒙是謀士相助,可以發現諸葛亮確實有些心眼太小的問題。

徐庶劉備的第一任軍師,他遇到劉備的時候,正是劉備投奔劉表後,窩在新野鬱鬱不得志的時期。他投入工作後,馬上就發揮作用,在隨後的戰役中,擊殺曹將呂曠、呂翔,最後又破了名將曹仁所擺下的『八門金鎖陣』,取得了戰略要地樊城,你知道樊城其實是距離曹操的根據地許都最接近的城池,這幾乎就要決戰了。後來曹操使出賤招,抓了徐庶的母親威脅徐庶,徐庶被迫到許昌之前,向劉備推薦可以找諸葛亮來協助。

其實徐庶與諸葛亮與後來加入劉備陣營的龐統,都彼此熟識。徐庶對於諸葛亮的個性其實非常了解,所以一直到最後才推薦劉備找諸葛亮。而且後來徐庶母親自殺之後,徐庶也沒有再回到劉備身邊,而是待在曹操身邊,默默不落痕跡的幫助劉備。這段過程,其實很多人不解,徐庶為何不願意再回到劉備身邊? 我會認為徐庶實在聰明,知道諸葛亮容不下不同意見,也不願意與他共事。

而事實上,你看前面講的一些問題,例如劉備如果意見與他不同,他就不管劉備死活。而如果是部下有不同意見,諸葛亮很少會有從善如流的。後來,大家也不願意提出反對意見了。

我覺得小說寫的好就在這裡,就算諸葛亮也不是完人,不然為什麼沒有能助劉備統一中國。

綜觀三國演義,其中充滿了遺憾,處處令人扼腕,壯志為籌身先死。就算是神人等級的諸葛亮也是失誤連連,但也許這些故事中的不完美,反而成就了這本名著的不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