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特里爾(Trier)聖彼得大教堂(Saint Peters Cathedral): 2017/6/3攝於德國特里爾 |
之前一直在蒐集資料,所以拖了五年才完成這篇,但特里爾(Trier)相關的BLOG只怕要寫很多篇了,前傳如下:
德國特里爾(Trier)君士坦丁聖殿(Konstantin Basilica): 君士坦丁大帝的旅程
那篇是以兒子君士坦丁大帝為主角來寫故事,這篇就改用母親海倫娜為主角來寫相同的一段經歷。
特里爾最著名的景點中,以羅馬遺跡為主題包含君士坦丁聖殿(Konstantinbasilika或Aula Palatina)、黑門(Porta Nigra)與三個羅馬遺留下來大浴場。
第二個主題是馬克思(Karl-Marx-Haus)的故居。馬克思是共產主義的創造者,應該沒有人想到他是德國人吧! 他的故居目前是一個展覽館。
第三個主題必然是特里爾主座大教堂(Cathedral of St Peter and Church of Our Lady in Trier),如同特里爾的悠久歷史,這教堂也是阿爾貝斯山以北的第一座主座教堂。在居士坦丁大帝統治特里爾的時期,這裡原先是大帝母親海倫娜的住宅,隨著她對基督信仰的親近,最終建成了一座教堂。一開始的規模自然沒有這麼大,但隨著時間過去,在這裡有聖物的加持之下,到了公元340年,現今看到的建築,已經大致成形。
聖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2017/6/3攝於德國特里爾 |
主座教堂的旁邊,還有一棟比教小的聖母教堂(Church of Our Lady),原先是主座教堂的南教堂,在戰亂之中被摧毀多次,在13世紀時重新整修後,成為獨立的教堂。所以這裡很特別的是在一個大的建築體之中,擁有兩間教堂。這教堂可寫的故事很多,我在另外一篇中,單獨的寫教堂的導覽。
由於這座教堂與海倫娜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了,如果對於海倫娜的故事一無所知,教堂看起來就必定索然無味。所以還是先交代一下海倫娜的故事。
海倫娜(Flavia Iulia Helena Augusta, 246~330)於西元246年,出生在Drepana,這地方位於現今土耳其半島上面。由於紀念母親,所以君士坦丁大帝,特別將Drepana改名為Helenopolis。但是目前無論用Drepana還是Helenopolis,都找不到這個地方,因為目前的名稱叫做Hersek,這是一個超小小村莊,位於土耳其的亞洛瓦省的阿爾特諾瓦。五號高速公路切過這個小村子,附近有許多的造船廠。
由於位於馬摩拉海的一角,地勢重要,如果歐洲要前往敘利亞或是以色列,這裡是必經的要衝之一。因此如果要控制東亞諸國,這裡算是很好的基地。但那時候,只能算是一個濱海的小鎮,也許有些漁業而已。
海倫娜很年輕的時候,就離開家了,她一路朝向西方,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後來抵達現今塞爾維亞境內的納蘇斯(Naissus)的時候,停了下來。在第二世紀的時候,無論是土耳其還是塞爾維亞,都是羅馬帝國的領地。相對海倫娜出生地點,尼斯已經是很大的都市,也熱鬧的多。
海倫娜來到納蘇斯的時候,也沒有甚麼特別的工作技能,只能朝向服務業發展,一開始是在旅館裡當服務人員。後來經過十年的努力,在三十歲的時候,她已經成了老闆娘,自己擁有一家不錯的旅館。
這裡要先交代一下歷史上宗教的發展,當然這觀點是由近代的觀點,來快速回顧這些宗教或是信仰的由來,是如何互相影響的。
也許三萬年前的人就有宗教的概念,雖然一些壁畫畫了些東西,但是沒有文字紀錄,所以也就沒有辦法知道具體的信仰是什麼?
還好埃及的人建了金字塔,壁畫會的比較仔細,也保存的很好,雖然已經七、八千年了,依然可以看出了許多資訊,讓我們可以知道一些當時信仰的狀況。最早的一些壁畫顯示在西元前六千年,埃及就有神的概念存在,那神是土地公性質,每個區域有自己的守護神。這信仰是多神崇拜,也沒有唯一的真神這種概念。
西元三千年前,天空之神荷魯斯(Horus)在埃及出現了,他變成天界中最大的神祇。
荷魯斯之眼的圖騰 |
我這裡如果說荷魯斯的代表性圖騰,”荷魯斯之眼”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圖騰,必然沒有人相信。這時候就該拿出美金一元的鈔票了,這紙鈔已經印了超過120億張,每張上面都有荷魯斯之眼的圖騰。
美金一元鈔票,請注意右邊金字塔的上方 |
放大後的一元美金 |
當然,美國人承認說這是荷魯斯之眼,他們稱之為上帝之眼。荷魯斯有兩個眼睛。仔細看上面這個符號,他是屬於右眼。對的! 荷魯斯的右眼是代表太陽,左眼是代表月亮,左眼其實也有名字與符號,叫做The Eye of Ra,但是祭拜月亮的並不多。
這眼睛的符號就是一個傳承,由埃及、波斯、再到了以色列。當然,由於摩西的故事,已經說明以色列人來自於埃及,所以猶太教、基督教有這個眼睛的圖騰,也不會太意外。
但沒有想到我在特里爾主座教堂中看到一樣的圖案。
2017/6/3攝於德國特里爾主座教堂 |
2017/6/3攝於德國特里爾主座教堂, 注意荷魯斯之眼,出現在在太陽的光芒之中。 |
除了埃及人之外,在西元前四千年,另外一個古民族雅利安人在兩河流域(現今伊拉克)出現。雅利安人顯然是有文化優勢的,大約在三千年之間,雅利安人帶著他的語言與文化來到奧地利、義大利、希臘、德國、一直前進到北歐。往東邊則由阿富汗、巴基斯坦,最後進入了印度的北部。
原先這些地方都有是有原住民的,雅利安人的文字、語言、信仰與這些原住民進行了融合。
以凱爾特人(Celt)為例好了,他原先在現在奧地利的萊茵河邊生活著,雅利安人來了之後,部分人與之融合,部份人就在雅利安人的軍事壓力之下,沿著來萊茵河前進,最終渡海來到英國南部英格蘭;英格蘭地區的原住民受到壓力,就往北跑,就到了蘇格蘭的地盤去。所以英國南部就成凱爾特人的地盤。
後來,原來住在德國北部的撒克遜人(Saxon),與住住在今日丹麥北部的盎格魯人(Anglo),最早是生活在北歐的斯坎的半島,後來因為更北邊的維京人殺下來了,所以跑到德北與丹麥。
德北與丹麥原住民就往南跑,成為法蘭克人。
部份的撒克遜人與盎格魯人渡海來英格蘭;這又將盤據在南部的凱爾特人往北趕到蘇格蘭去。所以英國人說他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算起來其實北歐人。所以基本上是一個民族壓一個民族,北方民族非常高大、武力強,但南方的文化底蘊深,最終靠文化還是可以征服北方的民族。
而文化便以宗教的形式來傳播,這也是最便捷的方法。
伴隨著雅利安人的宗教就是拜火教,這是3500年前,由祭司所羅亞斯德(Zoroaster),所創建的宗教,他一開始其實不拜火,而是拜光明,最亮的光不就是太陽嗎? 所以太陽就成為一個比較具體的崇敬對象。
拜火教傳到中國之後,稱之為祆教,”祆”這個字一般人不常使用,注音是ㄒㄧㄢ,就是仙的同音。比較正式的名稱是”所羅亞斯德教”,但知道的人少。所以我後面就用祆教統一這個教的名稱。
西元三千年前,天空之神荷魯斯(Horus)成為埃及的神;500年之後,祆教在兩河流域出現,之後隨著雅利安人的四處擴展,也將其教義傳播到各地方。包含印度與巴勒斯坦的地區。
如果研究宗教哲學的話,便會知道柏拉圖提出的”二元論”是大部份目前流行宗教的核心。而最早使用”二元論”,建立核心基礎理論的就是祆教。
祆教認為人有兩個世界,一個是靈魂所處的理性世界,另一個是身體所處的現實世界。仔細地想,便可以了解這便是這些信仰基礎的核心。也可以衍生為人世間的現實世界與天堂/地獄這類的靈性世界。這與柏拉圖的理論是相同的。
”二元論”也可以推廣成為數學中的二進位、儒家的善與惡、宗教中的人性與神性,易經中的八卦、道教中的陰與陽。這不就可以無所不包嗎?
原始的佛教,其實也是”二元論”,後來佛教演進到藏傳佛教之後,由於特殊的辯經文化,鼓勵透過辯論,找到哲學的真義,開始想要否定這個”二元論”的基礎。我舉一個例子:
佛教禪宗之中,曾有一個故事,五祖弘忍想要傳衣缽,就教弟子說明自己對於佛法的見解:
當時一位弟子神秀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弘忍一看,心想神秀談到的有與無之間,這是二元論,不是佛法要的。
另一位徒弟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一看,這就對了。慧能這是中道,既非有、亦非無,就不是二元論了,此乃佛法要追求的最高境界。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五祖弘忍選中了慧能為六祖。
但我要說五祖弘忍完全錯怪神秀了。神秀這首詩的意思是明志,告訴五組說:『您老不要選我,我心中沒有做為六祖的意願,作為一個弟子,也不應該要這個妄念。』
而慧能所做的這首詩,才是典型二元論理論中的”心物二元論”,就是笛卡爾(1596~1650)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的真議。不過我說的這些也沒有意義,因為哲學中,這類的辯論是沒有終點的。
還是回來談祆教。
由於祆教隨著的雅利安人四處傳播,到了波斯帝國將之列為國教,到公元前500年的時候,這是全世界第一大的宗教。而且他的二元論教義,顯然依次進入到各個重要的宗教當中。
猶大教是西元前五百年開始成為猶太民族中宗教信仰,猶大教基本上承繼了祆教的二元論宗教邏輯,把拜火教的唯一真神阿胡拉·馬自達(Ahura Mazda),變成耶和華(Jehovah),耶和華這個字原本的意思是要極端的尊敬,不能讀,也不能寫。
佛教大約成型於公元前450年,佛祖釋迦牟尼由於具有王子的貴族身份,顯然是雅利安人後裔,也必然熟知祆教的教義,但是如果要創立一個能夠讓印度百姓都能接受的宗教,也要融入當地印度教的教義才行。
佛祖釋迦牟尼當時看到印度人民的困苦之後,他想改善,但經過自己的親身實驗後,發現一件事實,任何作法都無法快速改變印度人民今生的苦難,只有放棄慾望,才能得到滿足。
佛祖釋迦牟尼也反對印度種性制度,但也無力改變,只有往山區前進,後來佛教起始的五百年之中,大致上主要流行的地點是印度北部、阿富汗、尼泊爾與西藏地區,這些地方在原先的社會結構當中,就沒有實施種性制度。
由於古時候佛祖釋迦牟尼的印度,使用巴利語,這語言具有便利書寫的特性,因此佛教在一開始發展時,便有機會建立大量的書面資料,也就是佛經。由佛祖釋迦牟尼升天之後的四百年之間,沿著希瑪拉雅山、建立了許多的佛寺,也做了非常多的理論基礎撰述。就宗教的發展而言,佛教必然是留下最多、最完整的書面資料的一個宗教。相對於大部分一本經書貫穿全教,佛教的經書也是最多的。
PS: 雅利安人的語言後來成為許多語言的源頭,稱之為印歐語系,包含全歐洲與北半個印度。巴利語便是印歐語系的印度方言。
後來耶穌基督建立了基督教的信仰,這便是許多人都已經熟知的故事了。
交代完宗教的發展歷史,就要將故事拉回到旅店老闆娘身上。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海倫娜早期也是祆教信徒。羅馬基本上是多神崇拜,什麼神都可以拜,唯獨耶穌基督不准拜,但是越禁越流行,公元兩百多年的時候,基督教在羅馬境內,私下的信徒已經非常多,特別是高級知識份子。海倫娜來到塞爾維亞之後,便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但還談不上是信徒。
君士坦丁大帝的父親叫做君士坦督 (Constantius Chlorus, 250 – 306)。他出生於Dacia Ripensis,大約是在現今保加利亞靠近塞爾維亞與羅馬尼亞邊界的地方。其實距離納蘇斯(Naissus)並不算太遠。君士坦督眾所周知,他也是太陽神的信徒。
西元270年的時候,納蘇斯發生叛亂事件,君士坦督那時是一個年輕的羅馬軍人,只有二十歲,隨著部隊來到這個城市駐守,以平定亂事。
君士坦督有一天來到一個客棧投宿,突然發現旅館的老闆娘海倫娜手腕上居然帶著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太陽神手環,她倆人都認為是神的旨意,要讓兩人相遇,於是便發生了有史以來第一次麻雀變鳳凰的故事。
顯然君士坦督之後,便經常出現在海倫娜的旅店,因為君士坦督弄大了她的肚子,公元272年君士坦丁出生了。海倫娜比君士坦督還大了四歲,他一直都沒有跟海倫娜正式結婚。
那時地中海已經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由於統治的範圍太大了,於是皇帝有兩位,一位管理東邊的帝國叫做戴克里先(Diocletian),他長期待在克羅埃西亞(Croatia),管理西邊的皇帝叫做馬克米安(Maximian),待在羅馬。
公元289年,君士坦督已經是一個軍官了,有一天回到羅馬出差,當時的晉見西皇帝馬克米安時,他覺得這小子不錯,於是就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君士坦督。
君士坦督平步青雲的成為駙馬爺一段時間之後,才把海倫娜與君士坦丁接回到羅馬。但是君士坦丁其實就是一個私生子;可想而知,這母子的日子在羅馬的日子並不會太好過。
由於這駙馬爺的身份,君士坦督在在293年被外放到羅馬的高盧行省擔任行政長官。高盧行省掌管了整個羅馬帝國的西部。換言之,如今法國、西班牙、比利時,德國南部都歸他管。君士坦督並持續的進行帝國的擴張,度過海峽在英國用兵。
君士坦督與正宮娘娘生了六個小孩,加上君士坦丁,都被皇帝馬克米安留在羅馬當作人質。但是,海倫娜因為沒有名份,反而一直陪著君士坦督的身邊。
管理東半羅馬的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其實權力還是大了一些,在西元303年的時候,下令羅馬全境中,基督信仰是違法的,而且大規模的搗毀教堂,也殺了不少基督徒。但君士坦督在海倫娜的勸阻之下,只是象徵性的關了幾座教堂,在表面上敷衍了一下,於是許多基督徒便聞風移民到高盧境內尋求庇護。
305年5月1日戴克里先宣布辭去聯合皇帝的職務,他沒有兒子,就直接退休了。但比較奇怪的是他拉著馬克米安一起,於是馬克米安就不甘不願的也辭職下台了。戴克里先是歷史上第一位裸退的皇帝,他五十五歲就離開政壇,在位於克羅埃西亞斯普利特(Split)城市的郊區,找了一塊地搞開心農場,專心的種起了包心菜。包心菜?對,就是我們常吃的包心菜,也叫做高麗菜。
羅馬統治者換人後,君士坦丁的處境就有危險了。海倫娜決心要救兒子出來,她用君士坦督的名義寫信給新任羅馬皇帝,以英格蘭的軍事任務不順利為理由,希望皇帝能派君士坦丁到英國來支援。
海倫娜除了寫信以外,還敬獻四位法國美女與許多美酒;在一夜的暢飲之後,新任羅馬皇帝醉醺醺的同意了這個要求。君士坦丁拿到命令之後便立刻馬不停蹄的逃往英國。據說沿路驛站每一匹被他騎過的馬,都拉傷了腿。當皇帝酒醒的時候,他已經進入到高盧境內,皇帝雖然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海倫娜在法國北部面對英吉利海峽的港口Boulogne等待兒子的前來,兩人一會合便立刻渡海,前往英國。君士坦丁在英國與他父親一起併肩作戰了一年。
公元306年七月,君士坦督突然染疫過世,臨終前宣佈由君士坦丁繼任自己的職位,這個決定得到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區域將領的響應。由於黃袍(實際上羅馬人是穿紫袍)已經加身,身在羅馬的皇帝雖然不高興,但是也不得不同意。
君士坦丁成為行政長官之後,迅速結束了在英國的軍事行動,回到歐陸,定都在特里爾(Trier)。他在母親海倫娜的輔佐之下,開始大力建設了這個城市。
海倫娜在年輕的時候,對於拜火教的教義,已經有所了解。她也發現基督教的教義與拜火教在某些程度上,是有些相似的。而君士坦丁則由父親那裏,承繼了太陽神的崇拜。
戴克里先在退休之前,其實已經發展出了一些君權與神權合而為一的制度。由於基督教倡導耶穌基督才是人君的概念與他的想法衝突,才造成基督教被查禁的命運。
海倫娜希望能承繼戴克里先的君權,但在神權上找到一個倚靠的對象。
那時候,祆教已經是波斯帝國的國教,波斯是羅馬帝國的對頭,如果自己說是信奉祆教,在政治上等於是結束他們母子的生命。而且也不是高盧行省中的一個普遍的信仰,而由於戴克里先對基督徒的禁止,大批的基督徒,特別是一些知識分子逃入高盧,於是海倫娜就希望包裝基督教,然後融入一些她的信仰,這才是最聰明的作法。
傳統上羅馬是多神論,而拜火教與基督教都是一神論,所以兩者在教義的整合上是容易的。基督教的唯一真神叫做上帝,祂沒有名字,而拜火教的真神叫做阿胡拉·馬自達(Ahura Mazda),他有像老鷹一樣的翅膀,代表光明的形象,所以太陽是他的右眼,月亮是祂的左眼。
這兩者之間也沒有衝突。耶穌是上帝的小孩,傳達神的旨意,教導大家向善。只有一個問題,就是耶穌猶太人的身份,他還是猶太人的王,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猜海倫娜在特里爾就已經規劃好未來的所有工作。在解決耶穌是猶太人的這個矛盾上,採用了以下的歸納:
“耶穌其實是被猶太人給害死的,所以基督教與猶太人是無關的,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他們在羅馬帝國領域之內,可以自由傳教。”
海倫娜在特里爾完全沒有隱藏她的意圖,她開始修建如今看到的特里爾主座教堂。
當然,今日看到的大教堂不是第三世紀修建的,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建成的。但特里爾在之後兩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一直是天主教的信仰中心之一。特里爾主座教堂和海倫娜之間,都一直維持著緊密的關係,一直到她過世後,她的頭骨都放在這裏保存者。
----------------------------------------------------------------------------------
當君士坦丁在特里爾與高盧省鞏固自己地位的同時,羅馬正鬧得不可開交,幾位攝政王、副皇帝等,沒完沒了的打來打去。最後爭鬥逐漸開始影響君士坦丁大帝在高盧省的統治地位。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帶領四萬人部隊,殺入義大利半島,希望能結束羅馬帝國混亂的政治局面。到了十月,終於打到了帝國首都羅馬附近。
羅馬那時候是有城牆保護的,而且高達十公尺,被認為是不可能被攻破的。城牆唯一的弱點,在台伯河的沿岸,有一段只用河流作為屏障,沒有建城牆。於是君士坦丁就希望利用這個弱點來進攻羅馬。
皇帝當時在羅馬的兵力是君士坦丁大帝的一倍,而且是最精銳的羅馬禁衛軍團。當君士坦丁大帝的部隊到來時,羅馬皇帝將台伯河上的橋樑,全部都燒掉後,採取閉門不出的策略。
那天雖然大敵當前,皇帝卻在競技場舉行戰車比賽來慶祝他即位六週年。沒想到當皇帝出現在赛場時,迎接他的不是歡呼,而是參觀的民眾訕笑,大家言嘲笑著皇帝在大敵當前的時候,像縮頭烏龜般的不敢出戰,還弄戰車比賽自爽。
遭到羞辱的皇帝非常生氣,便詢問女巫,如果出戰的話是輸? 是贏? 女巫占卜後,告訴他如果出戰,必然大勝。
於是皇帝馬上搭了一座橋,率領部隊渡過台伯河,迎擊君士坦丁的大軍。
海倫娜知道這一戰的重要性,而且對於對手的實力非常擔心。在決戰的前晚,召來拉克坦提(拉丁文:Lactantius,240~320),拉克坦提是當代最有名的學者之一,曾撰寫了大量聖經的釋經文,影響了基督教兩千年的發展。後來聖傑羅姆(St. Jeremy, 342-420)在編寫了拉丁文版的聖經時,也一直感謝拉克坦提的見解。
海倫娜帶著憂傷表情,開始了晚上的對話:『老師! 您覺得明天的戰役,機會如何?』
『講實話,如果以兵力與實力,我方的勝算的確不大啊!』 拉克坦提嘆了口氣,其實由海倫娜說話的表情,拉克坦提也知道太后心理的看法和自己是一致的。
『我想了幾天,但明天就是決戰,我們要做什麼都已經太遲了,不是嗎!』海倫娜悠悠的說著。
『的確是的。』
『其實,我們由高盧進軍,打到這裡,其實一直是以寡敵眾,你覺得主要原因是什麼? 』海倫娜問到。
『信心啊! 我們的戰士有一半都有基督的信仰,我們也是為了自己的信仰與生存而戰。』
拉克坦提不經回想起自己的家鄉,遠在地中海對岸的迦太基(現今的突尼西亞)。在基督信仰被羅馬執政官扼殺的時候,自己與一些信徒,渡海逃到法國,接受海倫娜與君士坦丁的庇佑。
『所以明天的戰役,一定要強化我方戰士的信心,打垮敵人,君士坦丁一定是天選之人。』海倫娜黯淡的眼神,在一瞬間放出了光芒。拉克坦都覺得自己平靜的心海,頓時的激盪了起來。
『太后有什麼想法嗎? 』
海倫娜自匣子之中,拿出一塊布。上面有一個奇怪的符號☧。
『這是? 』拉克坦提露出疑惑的表情。
『你知道柏拉圖的《蒂邁歐篇》這本書嗎?』《蒂邁歐篇(Timaeus)》是大哲人柏拉圖(Plato)在公元前360年寫的一本著作,身為一位學者,拉克坦提對這本書的內容,早已經滾瓜爛熟。
『自然知道。』拉克坦提點點頭。
『這是巨匠造物主的符號,君士坦丁就是巨匠造物主在世。』
海倫娜抬起了頭,宣示了這件事。在柏拉圖的著作當中,提出巨匠造物主(Demiurge)的概念,巨匠造物主可以算是天主派來人間工作的半神,他協助天主創造了萬物。這在邏輯上解釋了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之後,世間萬物如何產生的一段空白。
『天啊! ☧ 這個符號不就是耶穌基督希臘名字ΧΡΙΣΤΟΣ前兩個字母嗎?』拉克坦提心裡突然知道了這符號的意義,但是沒有說出來。
『我們就把這個旗幟稱之為”拉布蘭旗”好了。』拉克坦提覺得明目張膽使用基督的聖名為旗幟,不是件太好的事,而”拉布蘭旗(Labarum)”這個字歷史久遠,源自於拉丁語的桂冠(Laureum),已經有王者的意思。
『很好! 我已經派人趕製這面軍旗,請你明早告訴君士坦丁,要全軍使用這面軍旗。』
『此外! 還要麻煩秘密製做一個巨型的風箏,明天早晨對戰時,迎著太陽升起這面風箏。』海倫娜拿出另外一塊布,上面畫著兩個長長如老鷹般翅膀。原來這正是祆教唯一真神太陽神馬自達(Ahura Mazda)的圖騰。
『我兒君士坦丁必然記得這面風箏,一切拜託了。』海倫娜帶著溫柔的眼神,握緊了拉克坦提的雙手,學者出身的他,頓時覺得自己的肩膀有如千斤重擔般的壓著。
對於出生於迦太基(現今的突尼西亞)的拉克坦提而言,風箏是小時候的重要玩具。迦太基人以海為生,陸地上玩風箏,海中玩風帆是迦太基人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遊戲。
拉克坦提一整夜都沒有睡,製作了一個極大的風箏;然後一大早便守候在君士坦丁的帳前。等君士坦丁一起床,便急著報告”拉布蘭軍旗”的事情。
君士坦丁聽完只是微微一笑,點點頭說聲『我知道了。』便翻身上馬,來到軍前。這時候,大軍的軍旗已經更換為新的”拉布蘭旗”。
君士坦丁隨即發表慷慨激昂的陣前演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一位天使出現,要求我將☧這個符號,畫在軍旗,便會保佑我們的勝利。現在我希望所有戰士在盾牌上,也畫上這個符號,上帝將會保佑大家在戰場上的安全。』
在教廷博物館中的【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的四個房間中,第一間就是康斯坦丁大廳(Sala di Costantino),裡面有一幅壁畫畫出這個場景,畫叫做在十字架的導引之下(The Vision of Cross)。
上面有一句拉丁文"In hoc signo vinces", 翻成英文是"In this sign you shall conquer",中文是"在這個信號之下,你將完成征服"。
遠處還畫出了羅馬的聖天使堡與一座金字塔。沒錯,在拉菲爾的時代,聖天使堡旁邊,的確有一座金字塔,後來被拆掉了。
The Vision of Cross: 2017/9攝於教廷博物館 |
當戰士在盾牌畫上☧這個符號,拉克坦提的大型風箏也已經在東方升起。君士坦丁一看便知道他年輕時信仰的太陽神出現了,立刻驅動大軍向羅馬禁衛軍衝去。
拉斐爾不能畫太陽神,於是改成了十字架。
根據隨軍的書記官在戰後的紀錄:『在接近決戰的時刻,天空中由太陽那飛出了一位神明,拍動著長長的翅膀,並發出耀眼的光芒,大軍隨即在君士坦丁大帝的指揮之下發動衝鋒。』
皇帝的大軍當時剛度過台伯河,背水一戰,他們也同時看到了東方風箏的升起,正在疑惑當中,便在高盧軍團的衝擊下潰敗,大量的部隊掉到河中,由於鎧甲的重量迅速的沉入河中,連皇帝也在逃命時,掉入河中淹死。
【拉斐爾畫室(Stanze di Raffaello)】的下一幅壁畫,就是畫這場戰役,畫叫做米爾維安橋之戰(The_Battle_of_the_Milvian_Bridge)。基本上,文中所說的,畫裡面也都畫出來了。
米爾維安橋之戰: 2017/9攝於教廷博物館 |
就這樣君士坦丁拿下了羅馬,成為羅馬皇帝,而海倫娜也成為了皇太后。而”拉布蘭旗(Labarum)”自此也成為君士坦丁帝國部隊的軍旗。
如同他在特里爾的工作,君士坦丁大帝立即赦免了當時羅馬帝國其他區域中還是禁止的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並非獨尊基督教,而是一直秉持宗教自由的觀念,允許人民有信仰的自由。
君士坦丁大帝佔下了羅馬之後,等與擁有的正統的帝國皇帝的地位。但羅馬帝國還有東部的國土,當時是由另外一位執政官李錫尼統治著。
信仰的自由是君士坦丁大帝的立國之本,於是當務之急便找李錫尼和談,解決基督教的問題。西元313年,兩人在米蘭見面,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徒在羅馬全境自由傳教的權利。一夕之間,基督徒大量的湧現,同時視君士坦丁大帝為救世主。
到了西元320年,李錫尼已經發現情形不太對勁,於是重新開始鎮壓基督徒,君士坦丁大帝隨即展開對抗李錫尼的軍事行動。
雙方混戰了四年,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324年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統一了羅馬帝國。他希望在帝國的中心點,建立一個新的城市,作為帝國的行政中心,來管理這廣大的國土;他將新都市命名為新羅馬,工程在公元330年完成後,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在軍事與建設開始的同時,基督教開始快速的發展。海倫娜與君士坦丁大帝討論,由於之前『君士坦丁就是巨匠造物主在世。』的想法,海倫娜決定扶持基督教成為國教,同時將教會與君權在某種程度上聯結起來,做為家族長期執政的基礎。
西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授與海倫娜攝政皇太后(Augustae)的職務,讓她在帝國之中擁有僅次於皇帝的權力。
海倫娜是一位極為聰明的女性,決不會被權力沖昏了頭。在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前,海倫娜必須弄清出在這個信仰之中,所有傳說中的事蹟,與其背後的真相。於是海倫娜在公元326年出發前往巴勒斯坦,展開她一生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工作:追尋耶穌基督的真相。海倫娜可以算是歷史上考古研究的先驅者,而且她拒絕相信傳說,一切都要有證據。
海倫娜的工作是由尋找十字架開始的,她想到十字架必然埋藏在耶穌死去的地方。要找到耶穌釘十字架的地點一點也不難,因為著名的反基督最用力的羅馬皇帝哈德良於西元129年訪問耶路撒冷的時候,為了消除信徒對耶穌基督的回憶,便在耶穌被釘死、後來又復活的地點,建造了一座維納斯的神廟。
海倫娜找到維納斯神廟,立即拆除了神廟,同時往下挖掘,最後找到了三個埋藏的十字架。這裡做為刑場,有許多十字架自然不足為奇,但哪一個是真的呢?
海倫娜命人到城裡找到一位快要病死的女人,請她觸摸十字架,前兩個都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但觸摸第三個十字架的時候,病突然之間痊癒了。於是海倫娜經由實驗,確認她找到了真正的十字架。
由於這件事,海倫娜成為神蹟的見證者,許多年之後,被教廷封為聖人。
聖墓大教堂:2019/2攝於以色列耶路撒冷 |
接下來,她也將神廟遺址改建為聖墓大教堂。現在的聖墓大教堂當中,當時停放耶穌遺體石頭,還在那裏,接受大家的祭拜。
除了十字架之外,海倫娜也找到釘過耶穌的兩支釘子,這兩隻釘子,後來都贈送給君士坦丁隨身攜帶,以保護他的安全。
接下來,海倫娜又找到了一件耶穌基督所穿過的長袍,她後來把這件長袍送給了特里爾主座教堂,當成鎮館之寶。目前,都還在教堂裡。
海倫娜結束耶路撒冷的工作之後,來到了伯力恆。反基督皇帝哈德良於西元129年訪問以色列的時候,也來過這裡,並在耶穌出生的地方,建了另外一座的希臘阿多尼斯(Adonis)神殿;海倫娜立刻拆除神殿,在原址重建立了聖誕教堂。
聖誕大教堂:2019/2攝於巴勒斯坦伯利恆 |
年輕時候擁有異教信仰的海倫娜,覺得祆教的東方三博士前來拜見耶穌的故事,實在是非比尋常,因此想要弄清楚這件事;但她的年紀已經不小了,無法親自去跑去東方調查,所以她派了一個考察團秘密前往波斯境內,調查東方三博士事件的來龍去脈。
考察團在現今伊朗Ind這個地方,居然找到了三聖的聖髑,並帶回到耶路薩冷,海倫娜把聖髑放入一個精緻的匣子中,送回到居士坦丁保聖蘇菲亞大教堂保存。東方三聖的聖髑後來輾轉來到德國的柯隆大教堂保藏,成為這裡的鎮殿之寶。
使者在報告尋訪東方三博士的過程時,一件事引起了海倫娜的注意。使者回報當地人說曾經在東方三聖過世約十年之後,有一位非常年輕的聖者曾來到這裡探訪東方三聖;並且在待了一陣子之後,朝向東方而去。
海倫娜由於對於耶穌生平當中,十二歲到三十歲之間的歲月,有極大的興趣,聽到這件事,便派人再度出發,希望沿著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朝向印度,沿路尋訪有關於這位年輕聖者的一切資訊。海倫娜沒有機會等待派出的使者回報,她已經太老了,必須要回國了。
海倫娜在公元327年離開耶路撒冷返回羅馬,這時候她已經快要八十歲了,她在巴勒斯坦留下的一個工作小組,繼續找尋所有有關於耶穌的事務後,便搭船回羅馬。
當她經過塞浦路斯島的時候,因為船出了問題,所以在這裡停留了一段時間,又得到了耶穌的衣服、綁過耶穌的繩子等等聖物。在等修船的一個晚上,海倫娜突然發現十字架不見了,之後很快的便有人報告發現十字架出現一座山的山頂上,並且發出強烈的光芒。海倫娜在多次嘗試將十字架取下來都失敗後,海倫娜決定在那裡留下十字架的底部,並建造了一個修道院斯(塔夫羅武尼修道院(Stavrovouni Monastery))來保護聖物。如今,這個修道院中,還可以看到這個十字架的一部分,被裝在一個鑲金的箱子當中。
海倫娜帶著她的大部分十字架和其他基督遺物,在328年回到羅馬。這些遺物隨後被存放在她宮殿的私人小教堂中。目前她的宮殿已經變成耶路撒冷的聖十字聖殿(Basilica of the Holy Cross in Jerusalem)。但當年帶回來十字架已經移到教廷所在的聖彼德大教堂保管。
海倫娜在公元330年去世,她被安葬在羅馬郊外Via Casilina的海倫娜陵墓(Mausoleum of Helena)中,這陵墓目前已經頹圮。
已經頹圮海倫娜陵墓:2017/9 攝於羅馬義大利 |
但是我在梵蒂岡博物館中,曾經看到她的石棺,這大約在十一世紀的時候移過去的。
海倫娜的石棺: 2017年九月攝於Vatican博物館 |
這石棺上的雕刻其實不太像太后的風格,沒錯,原來這是為君士坦丁所準備的,後來先給太后用掉了。
不過,我們知道太后的遺體其實沒有在石棺裡才對,特瑞爾主座教堂宣稱擁有海倫娜的頭骨。而威尼斯的聖伊蓮娜教堂(Sant'Elena in Venice) 宣稱擁有海倫娜身體的部分。
特瑞爾主座教堂應該沒有問題,因為我在特瑞爾主座教堂的地下室,看到下面的雕像,雕像下面的箱子中,就藏有海倫娜的頭骨。
聖海倫娜的雕像: 2017/6攝於特里爾大教堂的東地下室 |
聖海倫娜的雕像下面的箱子中,有她的頭骨 |
威尼斯的聖伊蓮娜教堂(Sant'Elena in Venice) 的說法目前存疑,因為這是一個小教堂,總是要有一點原因,才有機會取得聖海倫娜的聖體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