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首選餐廳
疫情過後,似乎來阿姆斯特丹的頻率更高了。上一次的寫的一些餐廳,看一看居然已經過了快十年了。而近十年以來,又陸續吃了不少家,於是想到寫一些新的餐廳。
包含海鮮(Seafood Bar)、荷蘭菜(Moeders)、泰國菜(Silom Thai Brasserie)、西班牙 (Tapas Bar Català)、印尼菜(Mama Makan)。
A LITTLE BIT HISTORY, A LITTLE BIT STORY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首選餐廳
疫情過後,似乎來阿姆斯特丹的頻率更高了。上一次的寫的一些餐廳,看一看居然已經過了快十年了。而近十年以來,又陸續吃了不少家,於是想到寫一些新的餐廳。
包含海鮮(Seafood Bar)、荷蘭菜(Moeders)、泰國菜(Silom Thai Brasserie)、西班牙 (Tapas Bar Català)、印尼菜(Mama Makan)。
捷克在歐洲的歷史上,有著非常奇特地位。捷克人是一群有著自己語言的種族,但到了西元十世紀左右,才開始有一些人由騎士、領主逐步成為統治階級,但是這種族的人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聰明的統治者使用政教合一的做法,兼任了教會的主教。由於這些統治階級,沒有什麼強而有力的領導者出現,所以就用選舉的方式來產生國王。如果用當時羅馬教皇國選舉教皇的做法來對照,就知道捷克的政治組織是類似的架構。那時候他不叫捷克,而叫做波希米亞王國(Kingdom of Bohemia)。
到了十二世紀時,德國科隆大主教號召用選舉的方式在中歐地區搞出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架構。他找了三個主教(自己(科隆)、特瑞爾(Trier)、緬英茲(Mainz))、四位國王波希米亞王國(捷克與波蘭)、萊茵-普法爾茨伯爵(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薩克森-威登堡公爵(德國北部)與 布蘭登堡藩侯(德國中北部)。這七個人可以決定誰來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接下來幾百年,這個選王侯地位讓波希米亞王國得以吃香喝辣,同時得到許多特權,其中最重要的是不用對教廷繳稅。而首都布拉格(Prague)也建設成為一個歐洲的大都市與地區型的文化與宗教中心。
至於讓布拉格(Prague)成為一個台灣人訪問歐洲的重要旅遊景點,我認為要感謝蔡依林一首歌:布拉格廣場。歌曲是由當時還沒有大紅大紫的方文山作詞、周杰倫作曲。就這首把布拉格推到歐洲了頂級的旅遊都市。
但千里迢迢來了這兒之後,會發現這首歌與布拉格廣場根本也扯不上關係。老城的中心是泰恩大教堂(Chrám Matky Boží před Týnem),前面是有個廣場(Staroměstské náměstí),但沒有許願池,無人的走廊不知道是指什麼? 也沒有看到什麼白鴿,廣場的重點是布拉格天文鐘(Pražský Orloj)。方文山寫這首歌詞的時候還年輕,可能幻想了一下。
扯太多了,回到餐廳吧! 捷克人最主要的菜色還是肉類為主,例如豬肋排、烤豬腳(德國美食?)、炸豬排(匈牙利美食?)、牛排、燉牛肉(匈牙利美食?)之類的食物。簡單說好了,食物不是這裡的最重要的東西,美食兩個字,不要寄予太大的希望。不過這裡的甜點、蛋糕,花樣還不少。此外,捷克的白酒、啤酒都非常好。
捷克烤豬肋排、烤豬腳與牛肉漢堡我也也是吃過幾家,但發現都很好吃,也說不出好壞,硬要說”必吃”什麼的,也說不出口,就不介紹了。走遍歐洲,烤豬肋排與漢堡是最安全的食物,沒有遇到過難吃的。
Café Louvre (羅浮咖啡)
這名字是不馬上聯想到羅浮宮? 這裡歷史悠久,開業於1902年,但是在捷克共黨統治的時期,由於成為憤青的聚集點,所以被勒令停業,到了1992年再再度開業。這裡簡單說,就是歐洲大都市不能少的文青咖啡廳,他賣的是情懷,所以簡單的咖啡與蛋糕,加上文化與歷史的氛圍之後,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想想如果鄰座坐的是愛因斯坦,你應該如何自處? 是過去辯論相對論的悖論,還只是點頭致意?
咖啡廳位於二樓,由於地方比教偏遠一點點,建議把它放到要去布拉格城堡(Pražský hrad)的行程一起,因為如果住在車站附近,他可以搭乘TRAM 22線。咖啡廳正好會經過這裡。
VIETFOOD (小越南)
這家適合觀光客用來打發午餐,就是越南速食店。但是看到大家都點了40號牛肉河粉,就跟進了。結果不錯,牛肉嫩、湯頭好喝、河粉也道地!其實我還點了一堆其他的,都很不錯。比台灣的越南河粉店要好吃的多。
BASU Hot Pot (巴蜀火鍋)
這家店在一個庭園當中,裡面有許多餐廳。這是不小心迷路看到的餐廳。結果就試了一下,這一試就成了主顧。在歐洲能吃到正統火鍋還是不容易的。
帝國咖啡廳 (Café Imperial)
這家最為台灣人推薦的是早餐,其實因為這是帝國旅館附設的餐廳,所以如果選自助式早餐真的與一般飯店的早餐差不多,早上也都是與房客在一起吃。當然如果旅館選三星以下,那來這裡吃早餐就是不錯選擇。最貴的自助餐式早餐也是四百克朗不到,其他英式、法式與美式也就兩百多。
也有人說它是全球最美的十家咖啡廳之一,我覺得也是有些誇張了,應該是捷克最美十大咖啡廳之一。當然甜點、咖啡自然也有一定的水準。如果剛好走到附近,坐一下、打個卡,也是不錯選擇。不過咖啡廳不在主要的旅遊動線上,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安排,這個選項也不會發生。
肯亞生切牛排(Kantýna)
這家餐廳的位置是一個老房子,距離火車總站不遠,舊址原先是一個銀行。餐廳開設於2019,是一個餐飲集團所經營的,但一開幕就遇到疫情。這幾年很快就爬到布拉格第一名牛排餐廳的地位。
雖然餐廳大力介紹他的建築、裝潢與設計有多美,但估計沒有人管這件事。因為這家目前是布拉格排名第一的牛排店。餐廳的特色是把肉店與到牛排餐館連接起來,遊客可以先去切肉,然後肉就送到開放式廚房當中。還有他不接受訂位,所以要來吃要排隊。
![]() |
這是熟食區(攝於2023年九月) |
![]() |
生肉區,自己買肉(攝於2023年九月) |
由於沒有一桌一桌的概念,進去之後先找桌子,併桌是非常常見的。找到位置之後,去前面拿一張卡片,然後去選肉、點菜。這牛的部位可以隨意挑選。但我大致上就是看別人桌上吃的,然後照著點。
我點了一塊熟成牛排與一塊豬排,五分熟的牛排當然不錯,但他這豬排好吃的離譜,大推。全世界排第二。
PS: 全世界第一名的還是無法超越,他是西班牙亞維拉(AVILA)的炸豬肉 TORREZNOS。
1600年的九月,名聲大噪的卡拉瓦喬承接了人民聖母教堂的工程,梵蒂岡教廷財務樞機主教切拉西要為家族擁有的切拉西(Cerasi)禮拜堂進行裝潢。
切拉西(Cerasi)禮拜堂位於人民聖母教堂,這禮拜堂需要兩幅畫來呈現聖保羅的偉大。這兩幅畫目前依然掛在教堂裡面。這座教堂非常厲害,詳細的介紹可以參考下文:
現存愛爾蘭都柏林國家藝廊(Dublin 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
佛羅倫斯-聖瑪格麗特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gherita dei Cerchi)但丁教堂 (2023/3) |
這篇是”聖瑪格麗特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gherita dei Cerchi) 由美夢成真到但丁的神曲”的延伸閱讀。
在佛羅倫斯的主題旅遊當中,但丁這個主題應該是一個比較簡單的題目:
而聖瑪格麗特教堂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必訪景點。聖瑪格麗特教堂是天主教教堂,但與其說是教堂,但規模實在比不上歐洲一般的教堂,也許只是一個大型祈禱堂的規模。
教堂一天只開放兩小時,2023年三月拜訪的時候,開門時間是10:30~12:30,所以要去的話,一定要掌握時間。
不過教堂不在小,有故事則有名。雖然小,要知道但丁對於許多歐洲人來說地位非常重要,因此這兒成為但丁信徒們的熱門景點,因為這裡是偉大詩人但丁一生當中,兩個關鍵性事件的發生地。第一次就是在這座教堂裡,年僅九歲的但丁第一次見到碧翠絲,對她一見鍾情,但由於門第的差異,無法表達愛意。碧翠絲後來嫁給了另一個門當戶對的男人,年僅二十四歲便離開了人世。但丁痛徹心扉,終其一生都對這個女子無法忘懷,後來寫神曲的時候,第三部份的女主角,便由成仙的碧翠絲來擔任,碧翠絲在書中成為引導但丁拜訪天堂的導遊。
第二次,也就是在這座教堂裡,但丁迎娶了傑瑪(Gemma Donati)。可惜這是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這對夫婦也沒有生兒育女,但丁被放逐後,傑瑪便再也沒有出現過。
教堂在一條狹窄的小巷普雷斯托街當中,教堂的入口也很不好找,因為建築物本身就很小,沒有任何裝飾,而且被緊緊夾在另外兩座建築物之間。人們就算從它前面走過,也很容易錯過。我拜訪的時候,就看到老師帶著一票學生來此戶外教學,與我一起等開門。
一位先生準時前來開門,大家魚貫而入。
碧翠絲的墳墓在左邊,隨然這是人們參觀這座教堂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並不起眼,比較特別的是那個放在祭台上的竹籃。
這竹籃不知道已經存在多久了,裡面裝滿了疊好的紙片,全都是遊客手寫給碧翠絲的書信。碧翠絲在這裡成為失戀者、單相思的守護神。而且依照由來已久的傳統,人們將親筆書寫的願望放入籃子當中,碧翠絲便會幫助許願者一臂之力;碧翠絲管的事情可不少,諸如激發某位單相思對象覺醒、協助他們能尋找到真愛、也許可以忘懷某位已經不再相愛的戀人等等,都可以在此告白。
除了碧翠絲的墓之外,還有一個墓在對面,大家不要認錯了,有塑像躺在上面的是Monna
Tessa的墓,沒有塑像的才是碧翠絲的。。這是十四世紀一位小姐Monna Tessa的墓。當時在她的奔走之下,建立了佛羅倫斯的一家醫院,她也成為第一位女護士。而碧翠絲家族正是這件事的贊助者,所以這位小姐過世之後,也葬到了他們的家族墓園當中(當時有錢人墓園就是教堂)。
這是接續的行程,第一篇請參考聖羅倫佐修道院(Real Monasterio de 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 (一) 歷史、皇家圖書館、聖殿與主迴廊
這只有小小的一間,只有三幅畫裝飾了一個祭壇,但全是名家的作品。其中提香(Titian)的《聖勞倫斯的殉難(The Martyrdom of Saint Lawrence), 1567》放在主要的位置上。
![]() |
Titian Martyrdom of St Lawrence 的清晰版 |
聖勞倫斯是在烤架上被活活烤死的。當他被殺時,他對折磨他的人喊道:“幹的非常好!麻煩幫我翻過來再烤一下!” 。
因此聖勞倫斯竟成為了喜劇演員的守護神。這幅畫企圖呈現這個場景,聖勞倫斯躺在烤肉架上,下面有著熊熊烈火燒著。因此這幅畫成為藝術史上暴力美學的經典先驅作品,有崇高的地位。後來才知道,修道院建築物的設計原型,竟然也是用了烤肉架的梗,因為他是四方形、格式狀的設計,建築的原始骨架就是一個烤肉架。
提香的這幅畫的原版掛在威尼斯的耶穌會聖母升天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Assunta detta I Gesuiti)。菲利普二世到威尼斯旅行的時候,看到了這幅畫,非常喜歡,於是想購買一幅一樣的作品,掛在這裡。提香答應了這個請求,於是畫出了第二個版本。這幅畫原先是要掛在大祭壇的中央,但由於畫風比較暗,掛在大祭壇上實在不適合,最後還是掛回到老教堂來。
![]() |
威尼斯的耶穌會聖母升天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Assunta detta I Gesuiti) |
![]() |
原圖位於威尼斯的耶穌會聖母升天教堂 (Chiesa di Santa Maria Assunta detta I Gesuiti) |
但是由於牆壁上裝潢了許多的名畫,所以這裡其實可以算是聖洛倫索修道院的繪畫博物館。原先這裡的畫更多,但是一些畫作已經轉移到了普拉多博物館,以便得到更好的保存。大廳中有幾幅畫,引起我的注意。
第一幅是提香的《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 》,這幅畫有別於一般的相似主題,由耶穌與十二門徒主演。我這裡不說破,大家可以看一下畫中的秘密是什麼?
第二幅是迪亞哥·委拉斯開茲(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的《約瑟夫的長袍(Joseph's Tunic) 》,委拉斯開茲是皇室的宮廷畫師,她的最有名的畫作是《侍女》,也是普拉多美術館的鎮館之寶。
![]() |
《聖伊德芳索(San Ildefonso)》 |
聖彼得(San Pedro)大家都知道是誰,不用再說了。而聖伊德芳索(San Ildefonso, 607-667)是在第七世紀西哥德王國時期的托雷多大主教。665年12月18日,伊德芳索主教主持彌薩,就在吟唱聖母讚美詩的時候,突然光芒掩蓋了教堂,信徒們嚇壞紛紛逃離。但伊德芳索主教鎮定地繼續完成儀式,不為所動。當儀式完成,發現聖母瑪麗亞就坐在主教寶座上。她讚揚了伊德芳索的忠誠,贈送了一件長袍給主教,並指示在聖母節的時候,可以穿著這件長袍佈道。伊德芳索因此事而封聖。伊德芳索除了神蹟之外,也是西班牙著名的神學家,他的神學著作是西班牙神父前往全世界傳教時都要攜帶的書籍,也激勵了無數西班牙與葡萄牙傳教士們不畏艱苦,前往全世界沒有基督信仰的角落,將福音傳遞給原住民。
這兩幅畫原先是葛雷柯承包托雷多(Toledo)聖文森教堂(Iglesia de San Vicente)中的歐布來祈禱室(Oballe Chapel)中的祭壇畫。祭壇中間是一幅《聖母無原罪(Retablo de la Inmaculada Concepción), 1610》,而《聖彼得(San Pedro)》和《聖伊德芳索(San Ildefonso)》也掛在兩邊。後來兩幅人物像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移到這裡來了。而教堂在六零年代重新整理,祭壇上的《聖母無原罪》也移到托雷多(Toledo)聖克魯斯博物館(Museo de Santa Cruz)。
![]() |
《聖塞巴斯蒂安殉難(The Martyrdom of Saint Sebastian)》 |
此外還有一幅凡戴克(Van Dyck, 1599-1641)畫的《聖塞巴斯蒂安殉難(The Martyrdom of Saint Sebastian)》曾經在拿破崙入侵期間,被法國人A走,送到羅浮宮典藏。二戰結束後,西班牙政府向羅浮宮索取當年偷走的寶貝,西班牙政府終於要回了這幅畫,2009年2月重新展示在這裡。
![]() |
聖羅倫佐修道院(Real Monasterio de 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攝於2023/3 |
由亞維拉回到馬德里的路上,遵循Google的指引,上了AP51高速公路,公路的車子非常稀少,沒多久就到了一個非常大的閘口,原來這是要付費的高速公路,這個閘口只是取票,又開了約二三十公里,就到了收費站。把票插入了機器,居然要12.5歐元,但已經無法後悔。用信用卡付錢是方便,但是又不甘心,突然想起來,一個十年以來一直想去的一個地方就在附近,原是車頭一偏,就下了高速公路,直往聖洛倫索修道院開去。大約在三點多來到了修道院。
也許有人覺得奇怪,修道院有甚麼稀奇,值得想來想了十年? 但其實修道院只是他的名字,這裡包含宮殿、圖書館、皇家陵寢、教堂、畫廊等等,先看一下下面的照片就知道是不是值得來看一看。
![]() |
修道院目前的入口 |
![]() |
往入口走去 |
1558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Karl V,1500-1558)的去世,他的遺囑中,希望能建造一座修道院作為他與妻子伊莎貝拉(來自葡萄牙的伊莎貝拉)的陵寢。
這裡交代一下卡洛斯一世是誰? 其實他另外一個名字與身份是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Karl是德語名字,英語發音就是查理(Charlie),西班牙發音是卡洛斯(Carlos),但我不清楚為什麼不同世?(一世與五世)
![]() |
大美女喬安娜 |
伊莎貝兒女王的三女兒喬安娜(Joanna of Castile, 1479-1555),在伊莎貝兒女王之後,接任了女王的位置,她的先生是來自哈斯堡家族的王子:英俊的飛利浦(Philip the Handsome, 1478–1506),卡洛斯一世是他兩人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皇帝的孫子。
除了他一出生就繼承的低地國家(現今的荷、比、盧與法國北部)地區國王,他在1516年接下了西班牙國王的位置,然後1519年更接下了神聖羅馬皇帝的寶座,他童年時的教師哈德良六世後來成為當時的教宗。成為歐洲大陸上最有權勢的人。
那時候,由於來自殖民地的黃金與白銀,不斷湧入西班牙,西班牙成為歐洲最有錢的國家。西班牙也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
他的繼任者為菲利浦二世(Felipe II de España;1527-1598)。他父親卡洛斯一世將帝國切成兩部份,他自己的弟弟斐迪南繼承了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但是除了奧地利之外,帝國其他部份都留給了他。於是西班牙帝國的勢力正式達到的歷史的巔峰。
菲利浦二世在接任王位的次年(1557年)的聖羅倫節(8月10日)發生了聖康坦戰役(St. Quentin),聖康庭位於巴黎的北方,前面說過西班牙那時統治了比利時、荷蘭與法國北部。這場戰爭西班牙聯合英格蘭戰勝了法國。聖康坦距離巴黎僅一百五十公里,這場戰役的勝利,讓法國不再與西班牙爭奪義大利半島的控制權。
這是西班牙王國在歷史上的巔峰,也是國土面積最大的時期。
為了實踐父親的遺囑,於1563年開始在馬德里的近郊規劃興建一座宮殿,工程在 21年後的1584年完工。有錢就是任性,所以就給他開下去了,這就成就這座位於山中的豪華修道院。
聖洛倫佐是西班牙的烈士,理應得到的該有的崇敬;在如此多的理由下,菲利浦二世於是將這座宮殿命名為聖羅倫佐。同時國王在動工的四年之後,簽署文件將宮殿獻給上帝成為了修道院,以感謝祂對聖康坦戰役中對於西班牙的協助。但其實這不是供信徒使用的教堂,而是一個墓園。
1571年,在菲利浦二世策畫之下,組成了天主教神聖同盟(Holy League)。由他的異母弟弟(卡洛斯五世皇帝的私生子:唐胡安)領軍的西班牙聯合艦隊,在勒班圖海戰中與威尼斯王國的海軍聯手殲滅當時基督教歐洲的最大威脅奧圖曼帝國的海軍艦隊。這次勝利終結了土耳其人在地中海上的擴張而永垂史冊。我特別寫了一篇這場勒班圖海戰的故事,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修道院的四周都是停車場,找到位置似乎不難,但記得要買停車票,然後放在車窗下面。然後便可以張大眼睛,開始參觀。修道院門票不過十二元,這時候又想起搶錢的高速公路收費。
參觀路線已經完整的規劃的非常好,只要依照指標,便可以逐一完成參觀。其實開放參觀的部分大約只有十分之一不到吧!
共有十個大廳:
大廳門口也發了一張地圖,讓訪客有基本的了解,其他就要靠導覽系統的說明了。
由大庭院的一角,循著指標,爬上二樓。就來到第一個大廳:皇家圖書館。
這裡只有一句話形容"登場即巔峰",第一大廳就值回票價。這電影《美女與野獸真人版Beauty and the Beast 1991 》當中,野獸城堡的那座圖書館也不過如此,野獸就靠圖書館,就追到了貝兒。
PS: 其實電影中的場景位於葡萄牙恐怖啦大學(University of Coimbra)的喬安娜圖書館(Joanna library),建於十八世紀,我在多年前曾經到過這個城市,拜訪一個工廠。
![]() |
葡萄牙恐怖啦大學(University of Coimbra)的喬安娜圖書館 |
飛利浦二世覺得知識是最重要的,所以委託專人四處在西班牙和國外收集圖書,如果買不到,就派人去以抄寫的方式取得,並將抄本收入圖書館當中。圖書館位於一個長54米、寬9米、高10 米的大中殿內,舖有大理石地板,配有雕刻精美的架子,據說書架的設計也是當時的一個創舉。
1616年圖書館派人整理目錄,共有4萬餘冊價值非凡的作品。圖書館並得到許可,可以在西班牙出版的每部作品的副本。圖書館曾經失火,燒掉了一些珍貴的善本。
據說菲利浦二世當時屬意到義大利找米開朗基羅或是提香來西班牙裝潢這裡,但是都被兩位大師以年事已高為由拒絕了邀請。但是圖書館的天花板上的壁畫的確教廷西斯廷禮拜堂擁有類似的風格,畫中描述了代表當時知識的七大分類,包含:修辭學、辯證法、音樂學、文法學、算術學、幾何學和占星學。
書架之間掛著西班牙君主的肖像,其中最有名的一幅是西班牙大畫家委拉斯開茲(Diego Velazquez)繪製的《身著栗色和銀色的菲利普四世(Philip IV of Spain in Brown and Silver), 1631》,但是因為戰亂,流失到英國,現在收藏在倫敦國家藝廊中,西班牙花了許多功夫都無法要回來,目前掛了一幅仿製畫,聊勝於無。不過倫敦國家藝廊似乎也不敢展出這幅畫,Diego Velazquez的畫作有兩幅掛在哪裡,但這幅明顯的贓物,從來都沒有公開展示過。
圖書館中有一個地球儀特別吸睛,外國遊客多少都會找一下自己的家鄉,裡面當然也有台灣啦! 菲利浦二世的時代正好將菲律賓納入了殖民地,飛利浦與菲律賓顯然發音有些相似,到底有沒有關係,就沒有深入研究了。
![]() |
遠處便是聖殿的正面: 攝於20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