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 星期六

法國巴黎Jacquemart-Andre博物館-與卡拉瓦喬羅馬歲月的巧遇


十月底的那個周末,剛結束一個很長的行程,要回台北了,巴黎也終於冷了,巴黎人稱之為冬季來臨的第一天。不巧旅行社訂了個晚班才回台北的班機,我也沒有留意,於是就這樣莫名的看了一場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特展。
如果你對這位巴洛可大師不太了解,這篇網誌也許是一個起點: 羅馬: 聖王路易教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浪跡天涯的巴洛可大師: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故事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展覽位於一小小小的美術館叫做Jacquemart-Andre Museum。我要佩服這個小小的美術館的策展人,居然有辦法由世界各大美術館借到九幅大師的作品,集中在巴黎做一個完整的展出。

這展覽還有一個副題,叫做”畫家的摯友與敵人”。原來同時借到許多與卡拉瓦喬同時期,在羅馬發展的畫家作品,這讓展覽的內容更為豐富。

由於沒有事先買票,所以就要現場排隊了,別看只有幾十人排隊,因為展場實在不大,所以在寒冷的巴黎早晨,排了約一個小時才得以入場。

Jacquemart-Andre Museum 原先是一個巴黎銀行家富二代的豪宅,主人Edouard André與她的妻子Nélie Jacquemart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四處蒐集藝術品,並帶回巴黎,安置在他們美麗的家中。

Jacquemart在年輕的時候便是一位有名的女畫家,她在三十歲的時候,曾經幫André畫了一幅畫像,誰知道十年之後,兩人再次相遇,André決定與四十歲的Jacquemart廝守終身。但這個決定遭到André家族的極力反對,Jacquemart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貪圖財產,便簽署婚前協議書放棄財產的擁有權。她們的婚姻由1881年持續到1894年,André就過世了。但是他在遺囑中還是將遺產全部留給了Jacquemart,家族不服氣,告上法院,但法官將龐大的遺產判給了Jacquemart。Jacquemart持續著藝術品的收集工作。1912年她以70歲的年紀過世。過世之後將所有藝術品與這棟豪宅捐給了法蘭西藝術學院。這也是她先生André的最大心願。

當然這博物館也還是蠻漂亮的。不過還是來看畫吧!!!

我們順著展覽室欣賞這些畫。我先介紹卡拉瓦喬的畫,再談一下其他人的搭配畫作。

第一間展覽室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朱麗絲的復仇》
展覽以《朱麗絲的復仇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1602》開場,這幅畫講述一個聖經故事,寡婦朱迪絲色誘亞述將軍Holofernes,在酒醉之後,割下他的頭顱。這幅畫目前現藏於羅馬的國家美術館(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 at Palazzo Barberini)。卡拉瓦喬找了一位妓女Fillide Melandroni作為模特兒,這妓女的演技不錯啊!!!

朱麗絲、女僕與亞述大將的頭(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with the Head of Holofernes), 1611》

這幅畫是Orazio Gentileschi (1563–1639)的作品。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朱麗絲、女僕與亞述大將的頭》
Gentileschi 也是一位相當有名的畫家,一些作品畫風絕美,在1600年左右認識卡拉瓦喬後,開始混跡幫派的生涯,同時也不斷出入法庭。而畫風在此時受到卡拉瓦喬影響大幅轉變,開始用真人做模特兒,大部分也是妓女或嫖客。我覺得他的畫,在細膩與寫實度上甚至超越卡拉瓦喬。但是藝術就是這樣,你不是開疆闢土的第一人,就算不上大師。這幅畫與上一幅畫是相同的主題,大家可以做一個比較,這幅畫作現藏於梵諦岡Pinacoteca 美術館。

Giuseppe Cesari (1568-1640)的《大衛與巨人(David avec la lete de Goliath) 》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大衛與巨人
接下來這幅畫是Orazio Borgianni (1574-1616)的作品《大衛與巨人 (1606-1610)》,這位畫家雖然是義大利人,但是他在西班牙成名。成名的原因來自於他在西班牙成功的模仿了卡拉瓦喬的畫風。這幅畫是他在西班牙的作品,也是由西班牙的聖費爾南多藝術學院美術館借展(Madrid, Real Academia de Bellas Artes de San Fernando)。Orazio 回到羅馬後,卻發表一些攻擊卡拉瓦喬風格的文章。有一天他上街買顏料,正好遇到卡拉瓦喬與他的朋友們,卡拉瓦喬就在街頭對他大肆嘲諷,Orazio一氣之下,就把顏料倒在卡拉瓦喬的頭上,於是雙方打了起來,後來還鬧上了法院。

下一幅是Giuseppe Cesari (1568-1640)的《大衛與巨人(David avec la lete de Goliath) 》


《大衛與巨人(David avec la lete de Goliath)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年輕的卡拉瓦喬剛到羅馬的時候,第一件工作就是到這位畫家的工作室打工。這幅畫就是常見的聖經故事主題: 大衛與巨人。目前為私人收藏。Giuseppe可以說是義大利羅馬與那布勒斯的教堂中,最常出現的畫家,大約有超過二十個教堂中,都有他的壁畫或祭壇畫作品。所以教皇封他為騎士,以表彰他對於教堂藝術的貢獻。

接下來又是一幅《燭光中的朱麗絲與亞述大將何樂弗尼的頭(Judith with the Head of Holofernes), 1610-1618》

《燭光中的朱麗絲與亞述大將何樂弗尼的頭》: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這個畫家叫做Carlo Saracem (1585-1625),展場上說明是來自於佛羅倫斯的藝術基金會展示沙龍(Florence, Fondazione di Studi di Storia dell'Arte Roberto Longhi),但網路上卻說他現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這裡展出的依然是朱麗絲色誘亞述大將的故事,這裡面的燭光效果絕對來自卡拉瓦喬的風格。而俏寡婦朱麗絲以清純美少女的造型呈現也算是一絕了。但是看了幾遍之後,赫然由她眼神中看出了一些果決與凶狠。

Carlo 與卡拉瓦喬有甚麼關係麼? 原來當卡拉瓦喬在1606年承包了羅馬聖瑪麗亞德拉斯卡拉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cala)的工程,畫成了《聖母瑪利亞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 1606》這幅畫。

《聖母瑪利亞之死(Death of the Virgin), 1606》2018/3 攝於巴黎羅浮宮
但是卡拉瓦喬用一個剛淹死的妓女當作模特兒,露出了小腿,其他幾位男性模特兒臨演則是來自於隔壁妓院的嫖客。業主看到這副畫之後,當場氣炸拒絕驗收,但卡拉瓦喬那時候已經因為殺人罪跑路了。但是教堂的畫作還是要交貨,於是Carlo Saracem畫了一幅替代品代替卡拉瓦喬交貨,這幅作品目前依然保留在原地展出。Carlo在這幅畫之後,畫風成熟了,也開啟了大約十年的黃金時期,展出的畫也是這時期的作品。

第二間展覽室是以靜物的寫生作為主題,卡拉瓦喬的早期作品中常常出現水果、樂器之類的靜物。這應該是與他羅馬生涯的第一個工作有關,他在Giuseppe Cesari 工作室的工作,有許多都是描繪靜物,這造就他對於靜物獨特的觀察力。

第一幅當然是要看 Caravage 這幅《彈琵琶的女孩 (Suonatore di Liuto, 1595-96)》。

《彈琵琶的女孩 (Suonatore di Liuto, 1595-96)》: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這畫借展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Ermitage Museum, San Pietroburgo),能在巴黎看到這幅畫也算是極大的確幸。這幅畫還有兩個類似的版本,一幅在大都會博物館,另一幅在英國。不過東宮版的內容多了一個花瓶,也更為豐富一些,算是最完整的版本。

這些畫都是為了紅衣主教弗朗西斯科的特殊喜好而繪製的,也都賣給了他。而他的子孫一次一次的將畫賣了出來。這幅畫最先流落到巴黎,俄國沙皇在拍賣會中買下了這幅畫。

但是藝術史的討論集中在這幅畫的那不男不女的主角是誰? 目前的定論是他一定是男的。但是學者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那是他的男朋友Mario Minniti,Mario在那時候幾乎是卡拉瓦喬敝人的主角。

另一派認為他是一位叫做Pedro Montoya的教堂歌手,那時候為了為了保持童音,教堂歌手常常會去勢以免變聲,Pedro 就具備這樣的身份,而且他也是紅衣主教弗朗西斯科身邊常常出現的人物。

而冬宮博物館這幅畫中的每個物品,包含花瓶中的花朵、琵琶琴或是樂譜都極度寫實。這幅畫最厲害的部分是花瓶的瓶子,因為他把一個透明的玻璃瓶、水與倒影都畫出來,真的非常厲害。

接下兩幅畫都是Bartolomeo Cavarozzi (1587- 1625)所畫的,Bartolomeo與卡拉瓦喬在私生活上沒有接觸,而且主要都在西班牙發展,但是他們兩個人的畫風太像了,以至於一些畫的歸屬產生了許多的疑問。特別是在利用青少年模特兒與靜物上的作品,讓早期的藝術學者沒有辦法辨識。

這裡的第一幅畫是 La Douleur d’Aminte (1605-1610),現為Marco Voena的私人典藏,但是卻長期在羅浮宮展出。Marco Voena是誰我也不知道? 但牆上這麼寫,我就照抄。

《Aminte 的痛苦(La Douleur d’Aminte, 1605-1610)》: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這畫翻譯為《Aminte 的痛苦(La Douleur d’Aminte, 1605-1610)》,但看來只是憂鬱而以,但是水果與小提琴、樂譜,風格真的與前面那幅畫神似。

第二幅是《水果與靜物(Nature Morte a la corbeille de Fruits, 1614 ~ 1620)》,現藏於 Fondation Palatine, Vaduz (Liechtenstein Museum)

《水果與靜物(Nature Morte a la corbeille de Fruits, 1614 ~ 1620)》: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接下來是另外兩幅彈琵琶琴的作品,均來自於Antiveduto Gramatica (1593 -1654),第一幅是《聖塞西莉亞和兩個音樂天使(Sainte Cécile et deux anges musiciens, 1615) 》,借展於維也納的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Vienne) 。

《聖塞西莉亞和兩個音樂天使(Sainte Cécile et deux anges musiciens, 1615) 》: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這位畫家曾經嘗試代理卡拉瓦喬的作品,因為他也與紅衣主教法蘭絲柯很熟。不過卡拉瓦喬內時候已經有經紀人了。

另一幅畫是 《Sainte Cécile (1620) 》。

《Sainte Cécile (1620) 》: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現藏於羅馬史帕達畫廊(Galleria Spada, ROMA)。Sainte Cécile 是音樂家的主保守護聖人,所以她的形象必然是與樂器連結。這幅畫特別罩了壓克力保護,拍的不清楚。


來到第三間展覽室。這間是一些裸體的小孩子為主題的畫,我不是古板的人,但依然覺得很奇怪十七世紀的人們可以接受這樣的作品。

第一幅自然是卡拉瓦喬的 1602的作品法文叫做《施洗者聖約翰與公羊 Le Jeune Saint Jean-Baptiste au belier, 1602》, 或義大利文《施洗者聖約翰(San Giovanni Battista, 1602)》。

《施洗者聖約翰(San Giovanni Battista, 1602)》: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這幅畫有兩張幾乎完全相同的版本,這裡展出的是借自於羅馬山丘博物館( Capitoline Museum, Rome)。另外一幅畫藏於羅馬的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Galleria Doria Pamphilj de Roma),這個私人美術館有三幅卡拉瓦喬的畫。

畫的主角是聖約翰,由於聖約翰小時候曾經是沙漠中的牧羊人,又具備了先知身份,畫中親密的抱著一隻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不穿衣服呢?

因此這幅畫雖然是宗教主題,但繪製目的是純作為私人欣賞之用,我想也的確難登大雅之堂。歷經幾次轉手之後,最後收集到了羅馬山丘博物館中,但在1902年突然離奇失蹤,1950又突然在羅馬市長辦公室中被找到,於是歸還給山丘博物館。難道當時的羅馬市長又有特殊喜好,…,好吧!!! 就不八卦下去了。

Annibal Carrache - L’Adoration des Bergers

Annibal Carrache - L’Adoration des Bergers - 1597-1598: 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安尼巴萊·卡拉奇 (Annibale Carracci, 1560- 1609),一位崇尚古典主義的畫家,這種畫風不喜歡誇張式表現方式,而是用平實的唯美畫風取勝。簡單來說,就是反卡拉瓦喬的風格,不喜歡戲劇化。

不幸的是當法拉瓦喬成名之後,巴洛克風格主導了主流藝術的走向,這讓卡拉奇的晚期事業非常吃鱉,而在48歲即抑鬱而終。這裡展出的畫作來自於奧爾良美術博物館(Musée des beaux-arts d'Orléans)

Giovanni Baglione (1571 – 1644) 《耶穌的復活(La Résurrection du Christ, 1601 – 1603)》

這裡展出的畫作是Giovanni Baglione在1601年承包羅馬耶穌會總部Gesù教堂的祭壇畫。

《耶穌的復活(La Résurrection du Christ, 1601 – 1603)》2018/10攝於巴黎Jacquemart-Andre美術館
(借展於巴黎羅浮宮)
1601年卡拉瓦喬畫了一幅著名的《用愛征服一切(Amor Vincit Omnia, 1601) 》。一位羅馬主教看到這幅畫的時候,非常生氣,覺得很萎亵,於是便請Baglione畫了一幅《神聖的愛擊敗褻瀆的愛(Sacred Love and Profane Love, 1602) 》作為反擊。這裡看以輕易看出來天使在修理卡拉瓦喬的小天使。卡拉瓦喬與他的街頭朋友們知道了自然非常不爽,於是就編了一些諷刺Baglione的詩歌,流傳於街頭巷尾。Baglione一氣之下便畫了第二版的《神聖的愛擊敗褻瀆的愛(Sacred Love and Profane Love, 1602) 》,還把被旁邊的一個人物畫成了卡拉瓦喬的臉。於是卡拉瓦喬的朋友便指責說Baglione是個Copycat,就只會抄襲卡拉瓦喬的作品。

德國柏林的大畫廊(Gemäldegalerie, Berlin)展出的兩幅畫
這兩幅畫目前居然都落入德國柏林的大畫廊(Gemäldegalerie, Berlin)手中,畫廊把他放在同一個展覽室當中展出,非常有趣。

Baglione所承包的這幅教堂作品於1603年復活節完成,當拿到教堂準備交貨的時候,教堂委員會已經被抹黑的風評所影響,決定不予驗收,同時用另外一位作家作品取代了Baglione的作品。

Baglione氣炸了便告到法院,卡拉瓦喬公開宣稱,他雖然不認識Baglione,但是這作品畫的極為愚蠢,任何一位畫家一眼都可以看出來一毛不值。

從此Giovanni Baglione的畫遭到大師的公開認證之後,便真的一敗塗地,幾乎失去所有生意。Giovanni Baglione 畫畫的生意失敗之後,便開始寫書來混口飯吃。他學習前輩瓦薩里,寫了兩本藝術史的書,詳細的記錄了文藝復興晚期約兩百位畫家的生平事蹟。現代的藝術史學家,如果想研究後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必然要看他的書。他也是我教堂故事的前驅者,因為他的第一本著作便是《羅馬的九個教堂(Le nove chiese di Roma 1639》。

Giovanni Baglione 總共寫了寫了兩百多位畫家的傳記,包含卡拉瓦喬,想必不會有太好的評語。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英國倫敦(London)國家藝廊(London National Gallery)的鎮館之寶: 達文西的《岩間聖母》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London National Gallery)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美術館,眾多的大師級的藝術精品,在極為寬敞的空間中,做合理的安排展示。觀賞這些價值連城的作品,完全是免費的。我由十點開門就進去,一直看到九點關門(只有週五開到九點,其他日子只開到六點),也不過走馬看花看個大概。

攝於2018/10
由於藝廊實在太大了,觀賞的時候,務必要依照展覽室的編號逐一推進,不然一定會迷路,在裡面繞圈子。我並不準備完整的介紹這個藝廊,而是想要補足有關於在這裡展出的三幅達文西的作品。人的一生當中,能把達文西作品全部都親眼看上一遍的人,畢竟不多,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

國家藝廊對於鎮館之寶,必然要提供特殊待遇,第六十六展覽室便是以達文西為主題的專廳。



第一幅當然要由位於展廳正中間的《岩間聖母》開始。其實還沒有走進66號展室,遠遠的便可以看到這幅畫。

如果有拜訪過羅浮宮,必然覺得這幅畫似曾相識,沒有錯,這幅畫的確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幅就在巴黎的羅浮宮,那是1483年至1486年之間的作品,尺寸為199厘米×122厘米。第二幅就是倫敦國家藝廊的這幅,完成時間大約在1495年至1508年之間,尺寸為189.5厘米×120厘米。所以大致上兩張畫的尺寸是差不多的。

 
 攝於2016/09 巴黎羅浮宮

攝於2016/09 巴黎羅浮宮的達文西之牆
但這兩幅畫的被重視程度,羅浮宮那幅遠遠不如倫敦,羅浮宮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出盡鋒頭,所以《岩間聖母》就隨便掛在義大利區的牆上;倫敦的《岩間聖母》則有闢有專室作精美的展出,就是鎮館之寶這樣的規格。

那達文西為什麼畫了兩幅類似的畫作呢? 原來那時候,畫家都是以承包教堂工程為主要維持生計的手段。大師如達文西也不例外。

話說1475年米蘭地區的費拉拉公爵埃爾科萊·埃斯特(Ercole I d'Este, Duke of Ferrara,綽號為北風與鑽石,可見得有多麼威猛),生的一個女兒。為了慶祝公主出生,在當時米蘭的Chiesa di San Francesco Grande 大教堂之中,捐獻了一間稱之為聖母無原罪的祈禱堂(Chape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這位公主叫做Beatrice d'Este(1475¬- 1497年1月2日),她在十五歲的時候,嫁給了當時的米蘭公爵Galeazzoe一世,而祈禱堂成為她的最珍貴的陪嫁之一。

Portrait of a Lady by Giovanni Ambrogio de Predis

Beatrice d'Este 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大美女(有圖為證,上圖就是他的畫像),她與米蘭公爵Galeazzoe一世的世紀婚禮,便是由達文西擔任導演兼製作人。

根據當年遺留下來的文件,至少我們知道管理委員會到了1479年都還在整修這個祈禱堂。首先進行土木工程,整修了祈禱堂的拱頂。1480年與當時米蘭最著名的雕刻師傅Giacomo del Maino簽訂合約,建造一個巨大的木製畫框(這個畫框後來也隨著畫,來到了倫敦國家藝廊),根據紀錄這些工程在1482年8月7日便已經完工,等待作為主題的祭壇畫來到,邊可以開幕。

1483年4月25日,委員會將繪畫的工作決標給Leonardo da Vinci(達文西)、Prior Bartolomeo Scorlione、Confraternity、Ambrogio de Predis和Evangelistade Predis(他們是兄弟檔)所組成的團隊。達文西以大師的身份參與團隊,並對於團隊的得標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有沒有發現,當時幫公主畫像的Ambrogio de Predis也出現在團隊當中。如果換成現代用語,就是圍標啦!!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居然是災難的開始。

依據當年遺留下來的合約文件,這個案子有明確的SOW(Scope of Work),紀錄了繪畫的佈局、著色和燙金的製作細節。大致上祭壇將由三幅畫組成,中間的主角是聖母瑪利亞、耶穌基督、與大衛和以賽亞兩位先知擔任配角,並被天使包圍。主畫的兩邊各有四個天使畫像,分別在演奏樂器與唱著頌歌。其他還包含一些雕刻描繪了聖母瑪利亞的生活。預定工期是七個月,將在聖母無原罪節(1483年12月8日)開幕。合約總金額為800里拉(Lire)。那時代一個小康家庭的生活費一個月大約為二十里拉而已,這筆錢其實不算少。

1483年5月1日,委員會支付100里拉作為頭期款,宣布開工。但沒想到達文西的工作根本不靠譜。

因為到了1485年的時候,達文西在寄給為委員會的信中說到,光是畫的主體便已經花費了800里拉,如果要完成全部工程,預算必須增加到1200里拉。委員會的回信顯示對於工程延宕的不滿意,同時只願意多付100里拉。由於達文西和米蘭公爵Ludovico Sforza是好朋友,於是動用官方的勢力來仲裁。

1497年,祈禱堂的主人公爵夫人Beatrice d'Este在生第三胎的時候,以二十二歲的年紀,因為難產而驟然去世,但是原先可以做為墓園的祈禱堂都還沒有完工。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就在雙方繼續吵吵鬧鬧的時候,法皇路易十二在1499年入侵義大利,米蘭公爵便跑路了。於是這件商業糾紛就鬧到了法國皇帝那兒,但當法國皇帝一看到《岩間聖母》這幅畫的時候,喜歡的不得了,於是說這幅畫我要了。這畫就直接送回到法國去了。1625年的時候,有人曾經在楓丹白露看到這幅先完成《岩間聖母》。而在1806年,轉移到了羅浮宮。

這時候時間已將來到1506年,教堂那邊還不知道畫已經被皇帝給A走了,還在繼續吵鬧違約、交貨這些事。於是法皇不得不又出面仲裁,便要用教堂委員會多支付400元,而承包團隊需要重新畫一幅畫來交貨。

其實達文西那時候也已經離開米蘭,應該在威尼斯研究城堡的建築。承包團隊又找到達文西要他重新畫。1508年8月18日,這幅畫終於完工被送到教堂當中安置。而根據來往的信件,達文西確認有收到這四百元的工錢。而原先計畫中的聖母像兩邊排排站的八位天使,最後草草了事。

達文西先畫了一個綠色的天使,不過沒有畫完,於是一位叫做Francesco Napoletano的小畫家協助完成。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而包商之一Ambrogio de Predis先生(就是幫公主畫像的那位畫家),也只好配合畫了一幅紅色的天使匆匆交貨。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可笑的是這祭壇花了大約二十年的時間,才終於把畫掛到祭壇上,但也不過掛了七十年不到,祭壇的管理委員會已經沒有錢,所以教堂就決定要回收這個禮拜堂。1576年,祭壇上的三幅畫被拆了下了。

1785年一位藝術品仲介商由貧困的管理委員會手中買下當年由祈禱堂中拆下的《岩間聖母》。商人的兒子又將畫賣給了英國當時外交大臣的Lansdowne勳爵(Lansdowne Lord)。1880年勳爵的繼承人又因為缺錢,以9,000畿尼(Guinea)的代價將畫賣給了倫敦國家藝廊。你知道當時的9000 Guinea金幣如果以當時的物價來看,約等於現今的七千兩百萬美金的價值。

後來倫敦國家藝廊在1898年又收購了當年祭壇畫中的兩側的天使圖(雖然畫的不太好),讓他們歷經了數百年的滄桑之後,得以在倫敦重逢,並日夜相伴。

那間原先懸掛過《岩間聖母》的米蘭第二大的教堂呢? 我仔細找了半天,才發現那教堂也已經沒了;在1806年,因為義大利政府要蓋兵營便把這教堂給拆了。

看完主角,還有一張重要的配角,那就是位於六十六展覽室的右側的《聖母子、聖安妮與施洗者聖約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 1500》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在沒有親眼看到這幅畫之前,並不知道這是一幅炭筆畫。達文西用了八張紙貼起來,然後完成這幅畫。基本上,我覺得這幅畫應該是草稿。畫中描繪了聖母瑪利亞坐在她母親聖安妮的腿上,同時抱著耶穌。而站在穌旁邊的小朋友是耶穌的表哥: 施洗者聖約翰。

畫的製作日期在藝術史上是一個懸案,藝術史的作者瓦薩里,在書中提到這幅畫在達文西在1500年,為了一家為位於佛羅倫薩的修道院的客人而創作的。瓦薩里的書中說,當公開展示的時候,人群蜂擁而至,好像慶祝節日般的熱鬧。

後來有人在義大利發現了一封信,內容提到達文西應法國路易十二的要求畫了這幅畫。由於達文西認識路易十二的時間大約是在1508-10之間,所以畫應該是那時候畫的。但是這幅畫似乎只畫了一個草稿,並沒有完成,所以自然並沒有交到法王手中。

我覺得第二個版本比較真實,第一個版本大約是瓦薩里看走眼了,或是還有另外一幅畫。

到了1721年這幅畫出現了第一次的成交紀錄,一位米蘭的收藏家收藏把畫賣給了威尼斯的Sagredo家族。後來英國駐威尼斯大使的兄弟羅伯特·烏德尼(Robert Udny)在1763年來到威尼斯旅遊時,到這家族家中作客,看到了這幅畫,覺得很喜歡,便買下了它,同時帶到了英國。

到1791年倫敦皇家學院(Royal Academy, London)得到了這幅畫,之後畫便在這裡待了兩百年的歲月,後來有人把這幅畫稱之為”伯靈頓之家的素描(The Burlington House Cartoon)",得名於展示這幅畫的皇家學院的建築物。

攝於2018/10 倫敦國家藝廊
1962年倫敦皇家學院開價80萬英鎊想要出售這幅畫,為了促銷畫作,在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做四個月的公開展出,大約有25萬人前來觀賞這幅畫。由於傳說有外國買主看上這幅畫,許多英國人開始捐款以便能把畫留在英國,最終的結果當然是圓滿的,除了老百姓捐款之外,英國的國家藝術收藏基金會(the National Art Collections Fund)補足了不足的金額。於是畫作便一直在英國國家藝廊做公開展出。

1987年,一位叫做羅伯特·劍橋(Robert Cambridge)的英國人,藏了一把鋸掉槍管的霰彈槍,進入國家藝廊,在大約只有7英尺的距離,開槍射擊的這幅畫。該名槍手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者,但對於畫作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將這幅畫帶到英國的叫做Robert,而破壞者居然同名,這也是奇異的巧合。當然,後來畫廊對畫作進行了修復,並於隔年恢復展出。

其他參考: 法國盧瓦河畔的聖胡貝特教堂(Saint Hubert Chapel): 李奧納多達文西(da Vinci)的精彩人生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莫內(Claude Monet)畫筆下的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2016年九月攝於盧昂大教堂

莫內畫的盧昂大教堂系列共有三十幅傳世,這兩天整理照片的時候,發現我已經看了幾幅,決定乾脆寫一篇整理性質的文章,看看到底還有多少幅沒有看過?

這篇的前傳在此: 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 莫內(Monet)的畫布


這些畫作目前分佈於全球的各美術館,我大致整理一下已知所終的畫作,當作未來努力的目標:

  • 一幅是在本地的魯昂美術館(Rouen fine art museum)。
  • 五幅是在法國巴黎的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 兩幅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術畫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 一幅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蓋蒂中心(Getty Center)。
  • 一幅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威廉斯敦(Williamstown)的克拉克藝術學院(Clark Art Institute)。
  • 兩幅是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的精緻藝術美術館(Boston Fine Art Museum)。
  • 一幅是在德國Essen 的 Museum Folkwang (科隆附近)。
  • 兩幅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
  • 一幅是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Belgrade)的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Serbia)。
  • 一幅在瑞士巴塞爾(Basel)附近的貝耶勒基金會。
  • 其他都是私人收藏了。
其實這些畫乍看起來似乎都差不多,都是極度的”印象派”,就是模模糊糊的。而且也不知道為什麼莫內在 1892 到 1894年之間要畫這些畫,反正就是畫了。但是沒想到這些畫現今已經成為莫內兩千多幅中價格最高的一個系列。

由於畫的上面有簽上日期,我們知道莫內是在1892年二月來到盧昂,開始了畫畫的工作。一開始他似乎沒有畫教堂的正面,而是跑到位於教堂西北區的阿爾巴諾庭院(La Cour d'Albane)中去寫生。在這裡畫了一開始的兩幅畫:

1.《阿爾巴尼庭院(La Cour d'Albane),1892/2》,現藏 Smith College Museum of Art,位於美國麻州的Northampton。

2.《阿爾巴尼庭院的灰色時光 (La Cour d'Albane, temps gris) 1892/2》,這幅畫為私人收藏,沒有公開展出。

但這一畫似乎就上癮了,可以想像二月的法國可夠冷的,寫生的滋味也許不好受,於是莫內先生索性就就租了一個面對教堂的房子,住在裡面畫吧!!

這房子是一位Jean Louvet先生所擁有的,一樓開了一家叫做”Grand Fabrique”上的商店。莫內在這間房間畫了兩幅畫:

3.《從正面看大門,棕色和諧(Le Portail vu de face, harmonie brune ); 1892/2》,現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

2018/3攝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照片的比對如下: 

2018/3攝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2016年九月設於盧昂大教堂
























4.《對於教堂前門的研究( Étude pour le portail vu de face) , 1892/2》,據說這第二幅畫可能莫內不太滿意,因為,莫內雖然有簽名,但是沒有依照慣例簽下日期。不過這幅畫目前為私人收藏,所以大家也看不到,反正莫內先生就算不滿意這幅畫,但也無損他的價值。

這畫完成後,莫內便回到吉維尼的花園豪宅去處理一些事情,但很快地於1892年2月25日重返盧昂。並租下了房東Louvet先生位於大教堂另外一側的一間公寓樓上。開始了另一系列不同顏色的作品。莫內畫下了不同光影照射教堂所產生的不同顏色。

5.《太陽下的大門(Le Portail, Soleil)》:1892年 現為私人收藏。

6.《盧昂大教堂;灰色和玫瑰紅的交響曲(La Cathédrale de Rouen. Symphonie en gris et rose, 1892 -1994)》:現藏英國威爾斯的卡迪夫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Museum Cardiff)。

7.《盧昂大教堂;在陽光下西立面(Cathédrale de Rouen, façade ouest, au soleil, 1892)》: 現藏美國華盛頓的國家藝廊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8.《盧昂大教堂在陽光下的大門(Le Portail de la cathédrale de Rouen au soleil, 1892 -1893)》: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19/11:攝於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9.《中午的盧昂大教堂(Cathédrale de Rouen, à midi, 1892》:現藏俄羅斯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Pushkin State Museum of Fine Arts)。

10.《夕陽下的盧昂大教堂正面(La Cathédrale de Rouen, façade, soleil couchant, 1892)》:現藏法國巴黎的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armottan Monet Museum)。

2018/3攝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11.《盧昂大教堂的正面(La Cathédrale de Rouen. Façade, 1892-1893)》:現藏日本箱根的波拉藝術博物館(Pola Museum of Art (Hakone, Japan),  (ポーラ美術館, Pōra Bijutsukan)。

12.《盧昂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Rouen, 1892) 》:現藏Serbia貝爾格萊德國家博物館。

畫完這九幅畫之後,莫內先生再度搬家,搬到Fernand Lévy先生擁有的“內衣和特兒商店”的樓上,他在那裡完成了十一幅的作品。

13.《盧昂大教堂的西面(Cathédrale de Rouen, façade oust, 1894) 》:現藏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

14.《盧昂大教堂晨霧中的大門(Le Portail, brouillard matinal, 1893) 》:現藏德國埃森(Eeesn)的弗柯望博物館(Musée Folkwang)。

15.《晨光中的教堂大門(Le Portail, effet de matin, 1893)》:為私人收藏。

16.《晨光中的教堂大門(Le Portail, effet du matin, 1893)》:美國洛杉磯蓋蒂藝術中心
(Getty Center)

2017/1 攝於美國洛杉磯蓋蒂藝術中心

17.《盧昂大教堂的大門,藍色和諧的早晨陽光( La Cathédrale de Rouen. Le portail, soleil matinal ; harmonie bleue, 1892- 1993)》:現藏法國巴黎的奧賽美術館。

2018/3攝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18.《盧昂大教堂的陽光效果(La Cathédrale de Rouen, effet de soleil, 1893)》:現藏美國的波士頓美術館。

19.《教堂的大門 (Le Portail, 1893)》:現藏德國魏瑪(Weimar)的城堡美術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這個美術館由2018年開始三年的閉館整修,要到2021年才會開放。

20.《盧昂大教堂在陽光下的外觀 (La Façade de la cathédrale de Rouen au soleil ,1894年) 》:現藏美國馬薩諸塞州威廉斯敦 (Williamstown, Massachusetts)的克拉克藝術學院(Clark Art Institute)。

21.《盧昂大教堂的大門 (Le Portail, 1893) 》:這幅畫為私人收藏。

22.盧昂大教堂的大門與聖羅曼塔,陽光照射下,藍色和金色的和諧( La Cathédrale de Rouen. Le portail et la tour Saint-Romain, plein soleil ; harmonie bleue et or , 1892) 》:畫的名字好長,現藏法國巴黎的奧賽博物館。

2018/3攝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23.《盧昂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Rouen, 1893) 》:目前為私人收藏。

莫內1893年2月再次回到盧昂,他向Édouard Mauquit 先生租下他位於49, rue Grand-Pont, Rouen的公寓,他用兩個月的時間(2月15日到4月14日),完成了最後的六幅畫。

24.《盧昂大教堂的大門與Albane塔-灰濛濛的天氣(Cathédrale de Rouen. Le Portail et la tour d’Albane. Temps gris, 1894)》:現藏盧昂美術館 (Musée des beaux-arts de Rouen)。

25.《盧昂大教堂的大門與阿巴尼塔- 早晨陽光所產生的和諧效果(La Cathédrale de Rouen. Le portail et la tour d'Albane, soleil du matin ; harmonie blanche , 1893)》:現藏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Musée d'Orsay, Paris)。

由這幅畫中,可以看見早晨的陽光由阿巴尼塔的背面照射著塔,於是產生了光暈的效果。如過再對比其他的畫,便可以對比出這些作品的藝術精隨。 但有也唯有到奧賽美術館,因為有五幅作品的比對,才可以看出這些畫的作品的差異性。

2018/3攝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26.《盧昂大教堂的大門-晨光的效果 (La Cathédrale de Rouen. Le Portail, effet du matin , 1894)》:現藏瑞士巴塞爾(Basel)附近的貝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 Switzerland, Riehen))。

27.《盧昂大教堂的大門與Albane塔-晨光的效果(Cathédrale de Rouen, façade et tour d'Albane, effet de matin, 1894) 》:現藏美國的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28.《霧中的盧昂大教堂(La Cathédrale de Rouen dans le brouillard , 1893)》:目前為私人收藏。

29.《在日落時分的盧昂大教堂(Cathédrale de Rouen, au soleil couchant , 1894)》:現藏於俄羅斯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

經過兩年的努力,莫內回到畫室中,其實還花了許多時間潤飾這些作品,所以有些畫一直延許到1894才得以完成。1895年5月莫內在這些作品當中,選了二十幅在交給藝術品中介杜蘭德 - 魯爾(Durand-Ruel),向大眾出售這些畫作,原先定價為15000法郎,後來以每幅12000法郎(當時幣值大約是五萬六千美元)成交。到了1996年時,盧昂大教堂最後一次出現的成交紀錄來看,金額已經高達1200萬美元。這也是莫內所有作品中(共有約兩千多幅作品),最值錢的作品。

有人問了我,看了這麼多,到底看到了什麼?

講實話,的確有點難以回答。但是也許想想莫內在畫的過程中,他看到了什麼?也許他在畫出教堂中一天中,也畫出了他的一生。而看畫的人,是不是也看到了自已的一生呢?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佛羅倫斯(Florence)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三): 波堤伽利(Sandro Botticelli)的鎮館之寶



這篇主要介紹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的第九到第十四展覽室,這是以波堤伽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 -1510)為主題的展覽室。

波堤伽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眾多大師級畫家中,非常與眾不同的一位。他的地位似乎不如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菲爾)般的受人矚目,但是當我仔細的品味他的作品時,卻常常會發現更多的樂趣。

由於生於斯、長於斯,波堤伽利一輩子都待在佛羅倫茲發展事業,只有短暫的時間到比薩與羅馬去做工程。所以烏菲茲美術館擁有二十二幅大師的作品,這也是全世界波堤伽利藏品(總計七十一幅作品)中,最為豐富的美術館。

烏菲茲美術館的鎮館三寶是達文西的《聖母領報 (Annunciation, 1475) 》、波堤伽利的《春之頌(Primavera, 1478)》與《維納斯的誕生(Nascita di Venere, 1484)》。要知道這兩幅畫作塑造了幾位古希臘神話當中,女神的具體形象。換言之,所以西方人如果談到維納斯,腦海之中浮現出的影子,便是這畫中的人物。之後所有的藝術家,如果畫或雕塑維納斯,也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來到烏菲茲美術館,這三幅畫一定要看仔細了。

烏菲茲美術館的布置大致以繪畫的時間為主軸來安排展示,第九號展廳一直到第十四號展廳,都是波堤伽利為主題的展示間,現在我們就一一來看看這些美麗的作品。

我說美麗是有意義的,波堤伽利的作品大致是神話背景或宗教畫,但是其中的人物,必然盡可能的美麗,所以每幅作品的人物都非常賞心悅目,如果你比較美術館的其他作品,便知道我說的不假。

唯一我覺得有些刺眼的是他繪畫主題人物的比例與姿勢未必合理,但也許就是他的風格吧 !!! 我們看畢卡索的畫也不會要求人物的比例要合理吧!

《剛毅的聖女(Fortitude, 1470)》



其實在第九展覽室,便有一幅波堤伽利的作品,這幅畫一般人並不會特別注意。那是在1470年,由於佛羅倫斯商會新建辦公大樓完工,需要一幅氣派的作品,裝飾他們的樓梯間。計畫是需要一幅佔據整面牆的組合畫,稱之為《七種美德》。企劃案將用七位美女,表現出分別代表剛毅、節制、信仰、慈善、希望、正義與審慎等《七種基本美德(Theological and cardinal virtues)》。

那時也流行公開招標,一位老畫家波拉伊奧洛(Antonio del Pollaiuolo, 1429-1498)的畫室前往投標,標案的規則居然也與現今類似,就是投標者要先畫出一個提案來比稿,如果評審滿意便可以得標,承攬全案完成其他的六個美德。

波拉伊奧洛當時以《慈善》為主題,畫了一幅素描當作提案,贏得了這個標案。不過實際交貨的時候,便遇到了困難,因為合約規定,每三個月要完成兩幅作品,但是波拉伊奧洛的畫室顯然遇到了瓶頸,無法如期完成。

這時波堤伽利的一位經紀人朋友知道了消息,讓波堤伽利用十元金幣的代價,承包了《剛毅》這個主題的聖女。當時波拉伊奧洛(當時67歲)與波堤伽利(25歲)有著巨大的年齡差距,這個承包案讓波堤伽利在佛羅倫斯一舉成名,而且與老畫師建立了非常親近的關係,得以承包更多的案子。



《剛毅的聖女》與例如波拉伊奧洛畫的其他六幅畫在第九展覽館相互爭輝,最大樂趣便是站在畫前,欣賞彼此風格的不同。《剛毅》中華麗的金屬甲胄和緊握手中的棒鎚,透露出堅毅的戰士感覺。波堤伽利在聖女的紅裙,也有極為特別的色澤。甚至後來影響了米開蘭基羅的畫作風格。而大師在聖女身上的寶石裝飾,也讓觀賞者有著極為深刻的映象。

在同一個畫室中,還有波拉伊奧洛的另外兩幅著名的作品:《海克力士擊殺巨人(Hercules slaying Antaeus, 1460)》《海克力士與九頭蛇(Hercules and the Hydra, 1460)》。



這幅畫作是應佛羅倫斯的第一位統治者科西默-美第奇的要求畫的,原作是一系列作品,共有三幅先安置於皇宮之中。但二戰時期,畫作佚失,所幸在1963年陸續找了回來,但其中一幅目前為私人收藏,所以只有兩幅於畫室當中展出。這三幅畫均為海克力士擊殺怪物為主題,象徵科西默-美第奇打擊不公不義的惡人,乃為馬屁型作品,其實畫的不太好。畫室中還有幾幅這位畫家的作品,其中《女子的肖像(1475)》也算是有名的作品。當講實話,風格並不是我喜歡的那種。我覺得《七種基本美德》與其他畫作的差異極大,但我覺得還是比較好一點,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波堤伽利的影響呢?

接著,就來到第十展覽室,第十到第十四都已經重新規劃,用兩幅鎮館之寶當主題,搭配其他波堤伽利的作品。

《聖布羅喬祭壇畫-聖母子與六位聖人(Sant' Ambrogio Altarpiece – Madonna and Child with Six Saints, 1470)》



第一個在歷史上,談到這幅畫的人便是瓦薩里,他《藝術史》當中,記錄說他在聖布羅喬教堂看到這幅祭壇畫,教堂隸屬於本篤會的修道院,他辨識出畫中的一位人物是聖方濟各。據他分析,所以這個作品的設計明顯的受了老里皮(Filippo Lippi)藝術風格的影響。此外從畫中服裝顏料參有大量金屬,可以看出他受到的另外一位畫家維洛吉奧的影響。波堤伽利曾經在老里皮的工作室中當學徒,而維洛吉奧後來成為波堤伽利的老師。由這些原因分析,瓦薩里斷定這幅作品是波提切利所作。

這幅畫後來在1808年轉藏到烏菲茲美術館。但是之前為什麼放在聖布羅喬教堂? 後代的學者很認真的想要透過這幅畫中人物的辨識,想要尋找這幅畫的來源。

一開始,學者認為這幅畫作的主體是兩位修道院中的修女,於是這幅畫被稱之為《祈福的修女》。但是有學者比對紀錄中,這教堂神職人員的畫像,似乎都對不上,這於當時的習慣不合,所以推論這幅畫一開始應該不是掛在這教堂當之中。

這幅畫作中,因為放在教堂太久,沒有得到好好的照顧,因此有很多的斑點,後來在精美的修複工程中除去後,使它原本的輪廓清晰起來。學者辨識出畫像中兩位跪在地上的主角是科斯瑪(Cosmas)和達米亞諾(Damiano)兩位聖人。如果是這樣,那這幅畫像便可能還是來自美第奇家族,因為由傳統的角度來講畫中的一位聖徒轉身露臉,這必然和王室有關聯,所以這兩個穿紅衣服的主角應該都是皇室的人物,跪在聖母腳下。聖母旁邊的四位聖徒包括抹大拉(St. Mary Magdalen),施洗者約翰,亞西西的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接下來會看到:

卡司卡洛的天使報喜圖(Castello Annunciation, 1490)



《聖馬蒂諾德史卡拉醫院的聖母報領壁畫(Annunciation of San Martino alla Scala, 1481)》




這幅是醫院大門口的壁畫。

接下來,就到了這畫室的兩大主題之一,鎮館之寶《春天(Primavera, 1482)》

根據瓦薩里的藝術史紀錄,他曾經在1550年的時候,在佛羅倫薩郊外的Villa Di Castello別墅看到它與維納斯的誕生兩幅名畫。這裡當年是老科西莫的郊外別墅。這兩幅畫都是羅倫佐美第奇委託製作的,主要是準備掛在他表親的洞房之中。據說羅倫佐告訴畫家,麻煩畫點”春意盎然”的作品。於是這兩幅曠世巨作,就此誕生。



由於這兩幅畫開啟了文藝復興時期,所以享有極高的評價,也因此,畫作被藝術史專家們不斷的放大檢視。這是一幅非常大的畫,畫中共有八個人物,在春天的樹林之中,婆娑起舞。

畫中的花園的場景其實就在別墅當中。



最左側的年輕人是墨邱利(Mercury,希臘神話叫做Hermes (信使神)),身上有佩劍,並帶有飛翼,而且腳穿飛行鞋,手中的拿著魔杖,想要把烏雲趕走。

在畫作上方遮住眼睛的小天使是愛神丘比特。而墨邱利正是邱比特與蜜雅(Maia, 就是May五月之神)的兒子。而丘比特的箭正對準了新婚的主角墨邱利呢!



三位美女正翩翩舞著,她們是美惠三女神(Charites),傳說中,是宙斯和歐律諾墨的3個女兒;阿格萊亞( Aglaea、代表光芒四射的女神)、歐佛洛緒涅(Euphrosyne, 代表興高采烈的女神)與塔利亞( Thalia, 鮮花盛開的女神)。美惠三女神(Charites)常常陪伴維納斯出現,而且通常都是不穿衣服的形象,以給予世人最大的福利,但波堤伽利在這裡幫她們穿上了紗。

墨邱利旁邊有三位僅披著薄紗的美女,但墨邱利故作鎮定不去看她們,頗有柳下惠的風格。原來墨邱利是以Giuliano de'Medici為範本來畫的,當時就是他要結婚,所以畫家安排他不看美女,哈哈!!!

中間那位美女自然就是維納斯,她正是這個花園的主人。

再過來的這位穿著漂亮洋裝的美女是Flora,她是拉丁神話中的春之神。



在過來回頭的女神是克羅莉絲Chloris,而吹著氣的人男士是西風之神賽佛羅斯(Zephyr)。


在神話故事中,西風之神和克羅莉絲有染,後來把她變成了春之女神。這故事有些複雜,反正大家就看到了波堤伽利想要表現的故事情節,Zephyr把Chloris變成了Flora。

畫中的花花草草也很有趣。



我在Youtube看到BBC有一部紀錄片,專門分析這幅畫中的花花草草,最後居然辨識出一百九十種不同的植物,而花朵已有一百三十種。而且這些花的品種與開花時間,居然也符合佛羅倫斯的當地的天氣與植物開花的狀態,這就不得不佩服畫家的觀察力。這些花朵包含: 玫瑰、鳶尾花、風信子、勿忘我、風鈴草、康乃馨、雛菊、蒲公英、草莓、毛莨等等。

接下來看的就春意更濃的一幅大畫。

《維納斯的誕生(Nascita di Venere, 1480)》


這畫明顯是《春天(Primavera, 1482)》的前傳,畫中描述了維納斯的誕生,畫中的維納斯乘坐貝殼由海中冉冉升起,然後在風神的協助下,搭乘貝殼飄向岸邊。

維納斯畫的真美,對不對? 唯一一個不完美,就是脖子似乎有點長,不過也許注意的人不會太多。任誰看這幅畫,焦點也不會是在脖子。



左上角的西風之神賽佛羅斯(Zephyr)與他的相好克羅莉絲(Chloris),在這裡又出現了,西風之神吹著氣,來護送維納斯往岸邊漂去。



右邊穿著花洋裝的美女,便是克羅莉絲(Chloris)的分身花神Flora。Flora站在岸邊歡迎維納斯的來到,同時準備好一件漂亮的衣裳,想要披在裸體的維納斯身上。



《朱蒂絲的歸來(The return of Judith to Bethulia, 1473)》與《荷羅芬尼斯之死(The Discovery of the Body of Holofernes, 1473)》



這幅畫以聖經舊約中朱蒂絲之書(Book of Judith)的人物朱蒂絲(Judith)為依據而繪製。這個題目其實也有非常多的名畫家畫過,以後如果有機會可以寫一個專題。

這故事是這樣的;朱蒂絲是修利亞城(Bethulia)一位美貌的寡婦。西元3世紀時,亞述王國的大將荷羅芬尼斯(Holopherne)圍攻修利亞城。城市岌岌可危,而城中的希伯來人同胞已經喪失對上帝的信心,他們不相信上帝能將他們從強大的波斯征服者那裡拯救出來。

朱蒂絲堅持她對上帝的信仰,潛入敵營,以美貌接近荷羅芬尼斯。趁著大將醉酒的機會,割下了他的頭顱,並帶會修利亞城。亞述大軍發現大將首級不見了後,一哄而散,修利亞城得以解圍,朱蒂絲也救了大家。

朱蒂絲因此成為女性聖人與女英雄的典範。看完聖經後,覺得故事似乎與上帝信仰沒有甚麼關係,這完全是朱蒂絲個人的犧牲與勇氣,救了大家,而且她反而是用個人的力量,維護了上帝的信仰。

在文藝復興時期,朱蒂絲被認為是女性力量的泉源,畫中的朱蒂絲在回程的時候,與她的女僕艾布拉,大步的向前邁進。阿布拉還頂著敵人大將荷羅芬尼斯(Holofernes)的人頭,而朱蒂斯雖然殺了人,一手提刀,另一隻手卻拿著一根象徵和平的橄欖枝,也許代表了她將和平帶給了希伯來人同胞。另一幅畫變是亞述大軍發現大將頭不見了的場景。

這兩幅畫的尺寸不大,原先是一對雙折畫,並且配有鑲金的精美外框,但目前已經佚失。所以美術館只是把畫崁在小畫框當中。

《東方三聖的禮拜(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1475)》



這幅畫的內容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是極為普通的題材,細數波堤伽利的作品,居然有九幅均以此為主題。畫中有嬰兒期的耶穌、聖母,與受到伯利恆之星的指引前來朝見的東方三博士。但這幅畫卻成為僅次於前面兩幅鎮館之寶以外,最常受到討論的作品。

原來這幅畫當中,出現了那個時代的許多名人。因此辨識畫中的人物,成為學者喜歡做的事情。第一個人物是右下角穿著土橘色的年輕是竟是畫家自己的自畫像。



跪在耶穌前面的黑袍老人(東方三聖之一)是老柯西莫(Cosimo di Giovanni de'Medici, 美第奇家族王朝的創始人)。


中間穿紅色斗篷的人物是皮埃羅(Piero di Cosimo de'Medici, 老柯西莫的兒子,王朝的第二任執政官)。旁邊的那位是穿著白袍的喬瓦尼(Giovanni di Cosimo de'Medici, 柯西莫的二子,也是皮埃羅的弟弟)。所以三位美第奇家族的已去世人物組成了畫中東方三博士。

接下來,是美第奇家族的第三代,就是目前執政團隊成員。

洛倫佐·美第奇(王位的第三代繼承者)位於老柯西莫的後面,他穿著長長的白色長袍、光者腳,戴著有紅邊的帽子。在另一側的相對位置,穿著黑色和紅袖帶短款連衣裙,他是洛倫佐的弟弟朱利亞諾·美第奇。

這幅畫由Gaspare di Zanobi del Lamas支付帳單,他是佛羅倫薩銀行家和Medici家族的朝臣。他也出現在中的最左側,穿白跑的老者。


上面的人物位於畫的左邊,幾位都是當時的名流與文藝界人士。

《拿者獎牌的年輕人(Ritratto d'uomo con medaglia di Cosimo il Vecchio), 1475)》

這幅畫我實在是不喜歡。 畫廊中介紹這幅畫的小牌子上說,這是羅倫佐-美第奇最喜歡的一幅畫。不知好在哪裡?

新增說明文字
《聖巴納巴祭壇畫(Pala di San Barnaba), 1487)》


這幅畫比較冷門,除了大畫之外,下面還有四幅小畫,參觀的時候,不識貨,沒有好好看。不過在聖母瑪利亞寶座的下面有一排字,居然是摘錄於但丁神曲中的天堂中第XXXIII篇章: "Vergine madre e figlia del tuo figlio",意思是”聖母與聖子”。


不仔細看,不會注意到這排字。但如果知道畫家曾經幫神曲畫過插圖,便知道畫家對於神曲的內容,必然知之甚詳。

《波堤納瑞的祭壇畫(Portinari Altarpiece, (Hugo van der Goes), 1475) 》



這幅畫是另外一個很帥的荷蘭畫家雨果(Hugo van der Goes)畫的,這畫的買家是波堤納瑞,這是當時一位醫院的經營者,畫的右邊是他的夫人與兩個女兒。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個女兒之間,畫家居然畫了一個怪物,隱藏其中。不知道是甚麼意思? 如果要看點詭異的東西,這幅畫千萬不要錯過。

有點累了,還有三幅畫,以後有機會再補說明。

《基督的葬禮(Entombment of Christ), Rogier van der Weyden, 1460》

雖然在同一個畫室,但不是波堤伽利畫的。



《Benedetto Portinari的肖像(Portrait of-Benedetto Portinari)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 1487 》

這也不是波堤伽利畫的。但算是有名的肖像畫。


《石榴聖母(Madonna della Melagrana), 1487》

這幅聖母與聖子像在類似作品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畫作以聖子手拿石榴而聞名於世。聖母在這幅畫當中,美的程度幾乎超過維納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