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亞教堂(Badia Fiorentina):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一)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二) – 羅馬門(Porta Romana)與美術學院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三) - 波波麗花園(Giardino di Boboli)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四) - 碧提宮(Palazzo Pitti)
是不是腳已經很酸了? 也許喝杯咖啡,曬曬太陽,再繼續前進。
流貫巿區的亞諾河,將翡冷翠分隔為二,景點多集中在百花堂這岸,
離開了碧提宮之後,就準備離開阿諾河的南岸,過了舊橋便可以前往河的北岸。
舊橋的正式名稱叫做維奇奧橋(Ponte Vecchio),這座中世紀便築成的石橋是通往佛羅倫斯老城的人行步行。
維奇奧橋的右側是兩層樓的建築,一樓有許多的商家,其中有些商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五世紀初期,但目前產權屬於政府,商家承租下來經營。
二樓便是瓦薩里長廊 |
右邊的二樓便是瓦薩里長廊 |
樓上便是瓦薩里長廊,順著河岸延伸到烏菲茲美術館 |
由於整條瓦薩里長廊都被高架,從城市的上空穿過;遊客只要順著這條走廊的下方,便可以抵達城市中的幾個重要景點。
橋上的遊客人潮洶湧,如今橋上的商鋪大多是做黃金和珠寶生意的,但據說當年並非如此,這裡原先是佛羅倫斯的菜市場,就是由河南岸運來的食品與肉類,就在橋上與住在老城的市民交易。但許多的剩菜被隨便的丟到河裡,阿諾河越來越臭,臭味甚至於飄到了上方的瓦薩里長廊裡,於是在一五九三年,大公下令將橋上所有的菜市場統統遷走。取而代之的是乾淨許多的金鋪與珠寶店,直到今日。
當走到橋的中央時,有一段橋面沒有商店,可以看到兩側的阿諾河河景。
阿諾河河景 |
橋的中間,矗立著本韋努托·切利尼(Benvenuto Cellini,1500-1571)的雕像,他文藝復興時期最為著名的金匠。當然雕像矗立在這裡的原因,自然是因為橋上眾多的金飾店。
韋努托·切利尼的雕像 |
但丁和這橋有甚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神曲》之中,有幾段內容和這個橋有關,而這些敘述也是但丁的艱苦人生際遇中的切身之痛。
話說13世紀的佛羅倫斯正處於經濟發擴張時期,以毛紡工業和銀行業雄霸歐洲,是當時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但在一二一六年,還在但丁出生之前,這橋上曾經發生過一件謀殺案。
當時的佛羅倫斯,掌權的貴族分為兩派,即貴爾弗黨(Guelfi,依照後來的政治立場,我們姑且稱之為教廷黨)和吉伯林黨(Ghibellini,我們姑且稱之為保皇黨)。1215年,一位叫做的龐戴爾蒙特(Buondelmonte)的年輕人,由家族作主,與屬於保皇黨家族的一個少女訂了婚。但是龐戴爾蒙特後來又愛上另外一位美女,於是抗拒了家族安排的婚事,決定與這位美麗的小姐結婚,而這位小姐的家族卻屬於教廷黨。這件悔婚的事件激怒了保皇黨的貴族們,於是私下決定對龐戴爾蒙特進行懲戒,在1216年他結婚的那天,就在維奇奧橋上,保皇黨人把新郎給刺死了。
教廷黨新娘由結婚變成送葬,當場成為寡婦,而又由於保皇黨包庇兇手,教廷黨大為火光,於是引發了械鬥,後來規模越來越大,成為軍事衝突。而雙方各自找外援當靠山。
教廷黨首先與羅馬羅馬教庭及中北部義大利城市結盟,保皇黨則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聯盟,造成數次的更大規模戰爭。由於互有勝敗,佛羅倫斯在這兩百年之間政權曾更替數次。
但丁出身於政治世家,家族屬於教廷黨,1294年羅馬教廷想要控制佛羅倫斯,原先保皇黨自然不願意受制於教皇。兩派重新爭鬥,但丁原先是教廷黨,但因為但丁主張佛羅倫斯要獨立自主,爭取自由,因此反而成為保皇黨的中堅,並被選為最高權力機構的六位委員之一。
1301年羅馬教庭徵召法國的部隊來到佛羅倫斯,於是教廷黨取得政權,保皇黨下台,首領但丁遭到放逐,明令如果他敢回來,任何一位佛羅倫斯人都可以執行處決燒死他。
但丁開始了流亡生涯,1308年盧森堡的亨利七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預備攻打佛羅倫斯,但丁聽到消息,立刻寫信給他,告訴他城市的防禦弱點。結果亨利七世還沒有出兵便死了,但是但丁出賣佛羅倫斯的事情,已是眾人皆知,就連保皇黨都聲明與但丁勢不兩立。
後來,但丁客死異鄉,始終沒有辦法回到他所熱愛的故鄉。
後來單丁在《神曲》天堂篇的十六篇[Divina Commedia/Paradiso/Canto XVI, 139, 140, 141行]中,談到這件龐戴爾蒙特逃婚的往事,他寫到:
era onorata, essa e suoi consorti: [139]翻譯如下:
o Buondelmonte, quanto mal fuggisti [140]
le nozze süe per li altrui conforti! [141]
哦,龐戴爾蒙特(Buondelmonte)啊,你由於聽從他人的挑唆,竟逃避所訂的婚約,這是多麼的不智啊!
這事件就是害得但丁遠走異鄉的始作俑者,也可以由文中看出但丁對於這件事的怨恨。
咦 ? 這段故事怎麼與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有幾分的神似? 的確,這可能就是靈感的來源。
走到維奇奧橋的中段,可以看到牆上有一塊銘牌,這裡就是發生命案的地點,銘牌引述《神曲》地獄篇的第十三章[146行] (Divina Commedia/Inferno/Canto XIII 146)
sempre con l’arte sua la farà trista; [145]
e se non fosse che ’n sul passo d’Arno [146]
rimane ancor di lui alcuna vista, [147]
如果只看這一段[145, 146, 147行],沒頭沒尾的很難解釋他的意思,必須要再加上是上、下文的三句詩文,可以翻譯如下:
我是這城市 (指佛羅倫斯) 的居民,
我們城市的守護神MARS,已為”施洗者約翰”所取代,
因此MARS便要永遠的用戰爭來讓這個城市悲痛;
要不是在阿諾河的旁邊,還保留著他的殘餘的神像,
我們也不可能在遭阿提拉(Attila)所毀滅的廢墟上,重新建立這個城市。
而市民的勞苦也會變成白費,只是把自己的蓋的房子,變成自己的絞刑台。
地獄篇的第十三章,描述但丁來到地獄中第七層的第二輪,這裡稱之為自殺者的森林。自殺的人成為了一顆一顆的樹,在這裡後悔,並接受折磨。
在更古老的時候,戰神MARS是佛羅倫斯的守護神,當佛羅倫斯人改信基督教之後,他們在將MARS神廟改建為教堂,來敬獻給城市的主保聖人”施洗者約翰”, 這教堂便是百花大教堂旁邊的聖若翰洗者洗禮堂(義大利文: Battistero di San Giovanni,英文為Baptistery of Saint John)。 據說MARS的神像被收藏的維奇奧橋的塔樓中。
在450年,匈奴人席捲歐洲,匈奴王阿提拉(Attila)的大軍滅了西羅馬帝國,也毀滅了佛羅倫斯,同時把MARS神像扔到阿諾河裡。阿提拉退軍之後,市民把神像撈了起來,立在橋上。市民認為如果不是MARS保佑(雖然只有殘缺的神像了),便無法把這座城市由毀滅中重新建立起來。
到了1333年,阿諾河發生了大洪水,又把MARS神像沖倒到河水之中,之後神像就不見了。喬瓦尼·維拉尼(Giovanni Villani, 1280-1348)的作品(Nuova Cronica)中,曾經提到他在舊橋上,還曾經看到過這座特殊的雕像。所以但丁提到的MARS神像,應該不假。
上面的詩句,是但丁抵達地獄中的自殺者的森林,與第二顆樹的對話,這棵樹是自殺者的靈魂,他在世的時候是佛羅倫斯的市民。我想但丁這裡想要說的是,佛羅倫斯這些與教廷黨人合作的人,等於是在自殺,所以死後,才會下地獄,在自殺者的森林之中受苦。
當繼續走到橋的舊城端,可以看到另外一塊銘牌立於橋頭的牆上。這是來自於《神曲》天堂篇的第十六章,還是與這件事有關係:
《神曲》天堂篇的第十六章第147行的原文如下:
Ma conveniesi, a quella pietra scema [145]翻譯如下:
che guarda ’l ponte, che Fiorenza fesse [146]
vittima ne la sua pace postrema. [147]
佛羅倫斯的市民啊,在和平將要受到破壞的時刻,向那座守衛橋樑,殘缺不全的MARS神像,奉獻上一個犧牲品,也沒有甚麼不對啊!
還是沒頭沒尾,對吧!!! 但加上全文中前面的兩個小節的詩句後,翻譯如下:
哦,龐戴爾蒙特(Buondelmonte)啊,你由於聽從他人的挑唆,竟逃避所訂的婚約,這是多麼的不智啊!看懂了這詩的意義了嗎? 我覺得大師還是很酸啊!
如果上帝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把你投入阿諾河中,也不會造成這麼多人的悲慟了。
佛羅倫斯的市民啊,在和平將要受到破壞的時刻,向守衛著橋樑,那座殘缺不全的MARS神像,奉獻上一個犧牲品,也沒有甚麼不對啊!
過了橋,接下來便順著瓦薩里長廊,走向舊宮(Palazzo Vecchio)。
回頭望一下舊橋的全貌 |
沿河修建的長廊 |
橫貫市區的長廊 |
接下來的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六) - 領主廣場與維奇奧宮(Palazzo Vecchio)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七) – 舊宮五百人大廳(Salone dei Cinquecento)與博物館
其他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教堂故事:
由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到達文西留給佛羅倫斯三幅畫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聖瑪格麗特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gherita dei Cerchi): 由美夢成真(What Dreams Come Ture)到但丁的神曲
在佛羅倫斯(Florence)逛完教堂之後,必吃的五家平價美食餐廳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一): 第二、三展覽室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二): 第四展覽室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三): 波堤伽利(Sandro Botticelli)的鎮館之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