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一): 第二、三展覽室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這篇無法用某一個教堂來當做主題,因為大部分的美術館中的作品,其實原先都屬於某一個教堂。美術館的歷史我就不提了,網路上已經寫爛了,我就針對一些不錯的藝術品寫寫。

排隊等進場的人龍 : 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一大清早來到美術館,遊客順著走廊排成了長龍,有點嚇人。原來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天免費入館。

首先會來到第一長廊。

第一長廊: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左邊就是一間間的展廳,就順著展廳的編號往下走,就不會錯了。

ROOM2

第二展覽室主要是展出十三世紀的一些畫作,這是烏菲茲美術館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主要的來源是佛羅倫斯地區的一些古教堂。所以會讓人們想起中古世紀教堂的內部的裝飾。展覽室中最主要的展品是三件充滿懷舊氣息的聖母像。

契馬布埃 (Giovanni Cimabue, 1240-1302)的《三位一體聖像》(Santa Trinita Maestà)

《三位一體聖像》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作品創作日期於1280至1290年之間。
形式: 木板蛋彩畫
尺寸: 425x243
展品的編號: 8343

這件大型的祭壇畫,創作於木板之上,原始的畫框己經遺失。它曾經被擺放在聖三位一體教堂(the church of Santa Trinita, Florence),高達4.65公尺高的聖壇之上,讓所有來到教堂禱告的信徒,都能清楚的看到聖母,這副畫在1417年被另外一幅畫所取代,不過還好沒有佚失。1919年藏入烏菲茲美術館,於1993年完成修復工作。

契馬布埃是佛羅倫斯最早期的藝術家,他是文藝復興時代開創者喬托(Giotto di Bondone, 1267-1337)大師的老師。據說契馬布埃有一次經過喬托的家的附近,看到只有十歲的喬托在石頭上畫著羊群,一時驚為天人,於是立即收他為徒,發掘了他的天份。畫中有八個天使排列在聖母瑪利亞的兩側,聖母抱著聖子。下方的拱門之間,中間的兩位則是亞伯拉罕與大衛(Abraham and David),正在確認基督將在他們的子孫中復活的事蹟;聖人耶利米和以賽亞(Jeremiah and Isaiah)位於兩邊向上注視著注視著聖子;卷軸上經文中講述了耶穌的誕生的寓言故事。

杜喬·迪·波尼賽尼亞(Duccio di Buoninsegna, 1255-1319)《有六位天使環繞的寶座上聖母與聖嬰》(Ruccilai Madonna)

《有六位天使環繞的寶座上聖母與聖嬰》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作品創作於1285年左右
形式: 木板蛋彩畫
尺寸: 450x293
展品的編號: 暫無編號


杜喬被尊稱為錫耶納(Siena)畫派之父。這幅畫是錫耶納畫家之中,至今所發現最古老也是最大幅的作品,所以非常珍貴。

這幅畫作是他為了佛洛倫薩新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就是火車站對面的那所教堂)之中,勞戴西兄弟會小禮拜堂所製作的,一直到1948年才轉藏入烏菲茲美術館。於1999年完成修復工作。畫中有六個跪著的天使,環繞在聖母瑪利亞的四周,另外精美製作的畫框上面,還有繪有30個小型的圓形聖人圖像。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 1267- 1337)的《萬聖的聖母》(Madonna in Maestà)

《萬聖的聖母》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木板蛋彩畫
325x204
展品編號:8344

喬托是被後代的藝術史學者認定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開創者,並被譽爲「歐洲繪畫之父」。

這作品是喬托為佛羅倫斯諸聖教堂(Chiesa di Ognissanti, a Franciscan church, 方濟各會教堂)中的一個聖壇而繪製的。1919年藏入烏菲茲美術館,1991年完成修復。

喬托雖然以連環圖畫般的教堂壁畫揚名立萬,但這幅畫的風格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性地位。畫中聖母瑪利亞抱著還是嬰兒的耶穌,看著教堂的右側,展現出聖母的莊嚴的母性。聖母左邊的一個天使正獻給她一尊高貴的皇冠,而右邊的天使準備了一個聖餐盒要奉獻給耶穌。在聖母的前面,有兩個有翅膀的天使,為她獻上了兩個裝冇玫瑰花和百合花的花瓶,這兩種花都是聖母的代表花朵。

第二展廳中,還有一些喬托的連環教堂壁畫的作品,但因為遊客太多了,沒有拍好。特別是一幅由巴迪亞教堂祭壇上,搜刮來的作品。
  
ROOM 3

第三展覽室主要展出錫耶納的一些畫家的作品。錫耶納(Siena)是佛羅倫斯北方最近的城市,也是文藝復興主要作品的出產地之一。

西蒙尼·馬蒂尼和利波-綿密的《天使報喜與兩位聖人(The Annunciation with St. Margaret and St. Ansanus)》

《天使報喜與兩位聖人》: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畫作標明實際時間1333年,木板蛋彩畫,尺寸為: 184 CM x 210 CM
展品號碼:451-453,1799年收藏入烏菲茲美術館,2001年修復展出。

西蒙尼·馬蒂尼(Simone Martini;1280-1344) 出生於義大利錫耶納,Lippo Memmi是他的妹婿,兩個人都是文藝復興時期錫耶納的知名畫家。西蒙尼比較有名,是因為他有一位有名的好老師: 喬托。

這幅畫的畫框下寫有: Symon Martini et Lippus Mernmi de Senis me pinxerunt anno domini MCCCXXXIII的字樣,明白的說明這是兩個人合作的作品。

原來這幅畫原先掛在錫耶納聖母升天主教座堂(Duomo di Siena)的聖安薩諾斯(St. Ansanus)祭壇上,後來被斐迪南三世·美第奇親王(1663-1713, 他是柯西莫三世的長子,但終其一生沒有繼承王位,因為比父親早死。)看上了給圬走,斐迪南三世死後於1799年,美第奇家族將畫安置到了烏菲茲美術館。

首先由屏風上端的五個圓形畫開始,左右四位是舊約聖經之中的四大先知書的作者: 依撒意亞(Isaiah)、耶肋米亞(Jeremia)、厄則克耳(Ezekiel)和丹尼爾(Daniel)。但是中間的圓形畫,已經不見了。

下面畫中的兩邊站著的人物,左邊的是聖安薩諾斯(St. Ansanus),他是西元第三世紀的義大利聖徒,他曾經被羅馬皇帝凌虐,丟到沸油之中油炸,卻因為神蹟而沒有死,後來被尊為錫耶納的主保聖人,而這幅畫原先便安放在聖安薩諾斯(St. Ansanus)祭壇上,所以其實他是這幅畫的主角。

最右邊站在聖母後面的是聖瑪格麗特(St. Margaret),她是第三世紀時的一位女性聖徒,也是比較有國際知名度的聖人,她的聖蹟是曾經被一條龍吞到肚子裡,然後用十字架剖開肚子而脫困。

主角是前來報喜的天使與受到驚嚇的聖母,天使報喜圖最有趣的部份,便是不同版本的聖母聽到自己已經懷孕時候,會有不同的表情。這幅畫之中,天使的口中送出了一串文字(用畫出來文字,也是一絕),說明天使向聖母的致敬和問候。

近拍《天使報喜與兩位聖人》:攝於2017/三月烏菲茲美術館
而聖母顯然是被天使給嚇到了,扭過身體,生氣的對天使說,你不要胡說,哪有這樣的事情? 天使與聖母的表情都極具戲劇張力。當然,插有百合花的花瓶,這也是聖母的象徵符號之一。注意一下兩個人的臉部表情,是不是非常生動。

下篇: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二): 第四展覽室

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

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的聖瑪格麗特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gherita dei Cerchi): 由美夢成真(What Dreams Come Ture)到但丁的神曲

Dante and his Poem》 Domenico di Michelino, 2017/3攝於百花大教堂博物館
羅賓威廉斯是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他的喜劇不是那種金凱利的誇張式搞笑,而是溫馨的讓人會心微笑,或是讓人無奈地笑著。我看他的電影時,有時候有看卓別林影片的那種感覺,酸酸的帶著些哀傷。

《美夢成真》電影海報

1998年,羅賓威廉斯拍了一部大製作的電影: 《What dreams come true》,中文片名使用直譯,翻為《美夢成真》。那時還是DVD搭配CRT電視機的時代,年輕的我在看這部片子時,驚艷於這部電影的絢麗色彩與精細的特效,但由於劇情描述一個悲慘的人生過程,不是我喜愛的電影類型。這電影看過就忘了,並沒有在腦海之中留下深刻的印像。

時光飛逝,自從爺爺、奶奶先後過世之後,我便常常做一個我去探望他們的夢,場景必然是我搭著船,跨過一片水域,也不知道是湖還是海,去拜訪他們在碼頭旁邊的家。爺爺奶奶一如當年的周六下午,我由住宿學校返家的時候,高興、溫暖的接待著我。有時候在夢中,我那更早過世的父親,也會出現在房中的一角。似乎就像他們根本沒有過世一樣。

但我在夢中卻又清楚地知道,那並不是以往我成長、熟悉,位於建國南路的日本式的老房子,而是爺爺奶奶目前的家。很多年之後,因為台北的老房子要整修,我想要找一個位於海邊的房子,暫時住一段時間。在找房子的過程中,一天來到一個小漁港旁的房子,當我走到小漁港的碼頭盡頭回頭望去時,赫然發現這場景與我夢中常去拜訪爺爺奶奶的碼頭有些類似,似乎是我夢中下船的地方。我心頭一震,於是便在小漁港長住了下來。小漁港的家,其實距離爺爺奶奶長眠的所在不遠。

2017年,終於來到久違的佛羅倫斯,這個被徐志摩翻譯稱之為”翡冷翠”的地方,有著無數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故事。我來這裡是為了達文西,達文西在這裡拜師學藝,最終成為一個在西方文化中無所不在的人物。

牆上的圖示,說明但丁相關的位置圖: 攝於佛羅倫斯(2017/3)

但是卻驚訝的發現這城市的還有另外一位主角,便是但丁。而且但丁在佛羅倫斯的影響力似乎遠超過達文西,幾乎走到這城市的每一處景點,甚至巷弄之間,都能與這位大師不期而遇。

隨處可見的神曲: 攝於佛羅倫斯(2017/3)

但丁故居: 攝於佛羅倫斯(2017/3)

但丁的出生地點,就在老城中,位於舊宮與百花教堂的中間。目前稱之為但丁故居(Casa di Dante),地址是Via Santa Margherita, 1, 50122 Firenze, Italy,是棟中世紀的房屋,要不是牆壁上有明確的標示,其實並不起眼,這裡早在1911年便闢為博物館。

但丁博物館: 攝於佛羅倫斯(2017/3)

但丁曾經寫道,我出生在佛羅倫斯的聖瑪爾定堂(Oratorio dei Buonomini di San Martino)教區,在巴迪亞教堂(Badia Fiorentina)的頌歌聲中成長。

麻煩參考…巴迪亞教堂(Badia Fiorentina):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一)

雖然在佛羅倫斯的小巷弄中穿梭很容易迷路,但丁故居是很容易找到的,因為建築物的正面石牆上有個大招牌,懸掛在小巷半空中:但丁故居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中,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與但丁相關的藝術傑作的複製品。多數人認為這些都是複製品而不肖一顧。但我覺得人是很奇怪的動物,看真跡與複製品有甚麼不同? 尤其是現在的微噴列印的技術,連油畫中的油彩的畫筆痕跡都能完美複製下來,我們要看的不就是影像的呈現嗎?

有人會反駁我的看法,那照你這麼說,現在這個時代,上網看看照片即可,為甚麼要飛那麼遠,去那麼多的地方去看真跡? 我的感覺是這樣,如果沒有到羅浮宮親眼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你不知道那麼小的一幅畫,會有這麼偉大。如果沒有到芝加哥美術館親眼看過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的《塞納河畔的星期天的下午》(Un dimanche après-midi à l'Île de la Grande Jatte),你便不會知道這幅畫其實有一面牆那麼大,站在畫的前面,真的是被這幅畫所震撼啊! 這便是聽唱片好,還是看演唱會好的爭議。除此之外,朝聖者的心情也很重要的吧!

所以如果想要一次能看完所有的但丁有關的藝術品,就算是複製品,也還是很有意思的事。所以後面我想寫一片延伸閱讀,帶大家看一下藝術家眼中,對於但丁神曲的演繹。

聖瑪格麗特教堂: 攝於佛羅倫斯(2017/3)

除了博物館之外,附近巷弄中,另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景點,便是聖瑪格麗特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gherita dei Cerchi),這個小小的禮拜堂與佛羅倫斯幾十個富麗堂皇的大教堂相比,簡直令人不肖一顧。但他有個響亮的綽號,叫做但丁教堂。

聖瑪格麗特教堂: 攝於佛羅倫斯(2017/3)

教堂位於一條更為狹窄的小巷: 普雷斯托街。教堂與一般的房子沒甚麼不同,所以入口很不起眼,沒有甚麼刻意的裝飾,只有門口的一塊小指示牌,說明這裡的確是但丁和碧翠絲的教堂。

九歲那年的初遇

但丁九歲那年(1274年),就在夏日來臨的第一天(May Day),在這座教堂的彌撒中,遇見到了一位叫做碧翠絲的八歲的鄰家女孩(碧翠絲·波提納裡(Beatrice di Folco Portinari, 1266-1290))。
碧翠絲是一位著名銀行家的女兒,家裡非常富裕,但丁家則是沒落的貴族,雙方的家庭背景有些差異,沒有辦法來往。

十八歲那年在三一橋頭的相遇 Dante meets beatrice at ponte santa trinita (Henry Holiday)

但丁至此便已經一見鍾情,既然是鄰家女孩,之後自然也常常相遇,無論是巴迪亞教堂的晚禱、聖瑪格麗特教堂的彌撒,或是在三一橋上的巧遇,兩個人逐漸長大,但丁按捺著滿腔的激動,始終只是靜靜的偷看著心目中的女神碧翠絲,至始至終沒有表白。

但丁無法表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他在1277年01月09日,只有十二歲的時候,便因為媒說之言與Gemma Donati小姐訂婚,20歲(1285)那年依照婚約結婚,而結婚典禮便在聖瑪格麗特教堂中舉行。Gemma Donati來自於當時的Donati世家,這是一個政治婚姻,可是無法悔婚的。

數年之後,碧翠絲在二十一歲那年,也嫁給了一位本地的銀行家,但不幸地是她紅顏薄命,年僅二十四歲時,便一病不起,離開了人世。碧翠絲過世之後,由於夫家也是有錢人,於是就安葬在聖瑪格麗特教堂內。

碧翠絲的墓(攝於2023/3)

這些的愛情的橋段,後來也出現在許多的藝術作品之中,描述但丁的愛戀之情。但丁自始至終,心都是屬於碧翠絲的,他婚姻僅止於法律上的傳宗接代,甚至在但丁被流放之後,夫妻便再也沒有見過面。但丁的畢生都無法停止對碧翠絲的思念,於是所有的作品之中,碧翠絲都是女主角,在《神曲》之中,碧翠絲成為引領但丁穿過天堂的女神。由於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聖瑪格麗特教堂便成為那些單相思的傷心戀人們尋求救贖的聖地。教堂內部的裝飾很樸素,這裡除了奈裡··比奇設計的聖母祭壇外,沒有甚麼有名的作品,大多數畫作都在描述但丁初見碧翠絲時的場景。
教堂的主祭壇(攝於2023/3)

碧翠絲的墳墓位於教堂的左手邊,旁邊有一個柳條編成籃子,裡面裝滿了疊好的紙片,是遊客手寫給碧翠絲的信。碧翠絲在這個教堂中,已經化身成為愛情的守護神,人們將自己的在愛情上的心願或祈禱寫在紙片上,放進籃子中,便會得到碧翠絲的協助。

Love Notes (2017/3)


Love Notes (2023/3)

這裡有一篇教堂介紹的延伸閱讀。

但丁的生平與被流放的經過,在下面這篇之中有詳細的紀錄。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五) -由Ponte Vecchio到Palazzo Vecchio

《神曲》(La Divina Commedia) 是但丁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他三十五歲那年,遊歷地獄(Inferno)、煉獄 (Purgatorio)及天堂(Paradiso)的經過,前面兩段是由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擔任導遊;當來到天堂的時候,便由他的心上人碧翠絲來擔任嚮導。

神曲手抄本: 2017/3攝於佛羅倫斯舊宮

原著是用義大利托斯卡那方言寫成的詩篇,共14233行,若直接翻譯,沒有加上注疏是難以看懂的,因為典故實在太多了。世間最受推崇的英文版本的翻譯有兩種,最有名的首推艾倫·曼德爾鮑姆(Allen Mandelbaum,1926-2011)的版本,這是意譯版,由於《神曲》的翻譯,艾倫教授為義大利政府頒贈團結之星總統大十字騎士勳章。另外一個版本來自於朗費羅(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這個版本終忠於原著,文字維持了詩歌的體裁。中文也有幾個譯本,聽說香港黃國彬教授有意大利文原文、英譯、中文的對照的譯本傳世,尚無緣拜讀。

當但丁在被逐出佛羅倫斯之後,便在幾個義大利北部的城市中流亡,人在絕境之中,才會被逼出最好的創作。他將一生中所遇見的仇人都寫入《地域篇》與《煉獄篇》中,代表這些人都下地獄了。而恩人則寫入到《天堂篇》。但丁於1321年在威尼斯染病,最後於拉韋納去世,他也葬在那裏,過世的時候,只有53歲。至終都沒有回到他所摯愛的佛羅倫斯。

但丁的死亡面具: 2017/3攝於佛羅倫斯舊宮

而我由佛羅倫斯回來之後,也不知道哪來的動機,突然想到《What dreams come true》這部老片子,於是找出來重新看了一遍。在電影中,Chris Nielsen (Robin Williams飾演) 與Annie Collins (Annabella Sciorra飾演)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在瑞士相知相遇,後來結婚。Chris是醫生,而Annie是一位藝術家,婚後有兩個乖巧的小孩。一天,Annie有事無法送小孩上學,請褓姆開車代勞,誰知道竟發生車禍,造成小孩雙亡。Annie甚為自責,但在Chris的鼓勵照顧下逐漸恢復,終於又能重新面對人生。就在一切好轉的時候,有一次Annie請Chris幫忙去拿東西,Chris又發生車禍而過世。於是Annie再也無法原諒自己,而情緒崩潰。Chris死後,靈魂被接引,來到了天堂,住在他太太Annie所繪畫的油畫世界之中。經過一番曲折的考驗過程,Chris又與他的小孩與寵物相聚,過著快樂的日子。Annie在人世間單獨的生活著,終於因為承受不住精神的壓力而自殺。根據《神曲》中的紀錄,自殺的人要打入地獄中的第七層的第二圈之中受苦。於是Chris決心前往地獄,想要救出他心愛的Annie。

是這嗎?

突然間我驚訝的發現,我夢中多次拜訪過爺爺奶奶水邊的小屋,依稀便是片中羅賓威廉斯所在的天堂世界的那間小屋。我沒有想到這電影在我的潛意識之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映象。而另外一個令人震驚的事情,便是這電影後半段,居然演繹了但丁的《神曲》中,有關於地獄的場景。當年還算年輕,自然還不知道甚麼是《神曲》,但飽經風霜之後,世故如我,對於但丁與《神曲》早已經耳熟能詳。而二十年後的重溫舊夢,意境已然完全不同。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電影,我為羅賓·威廉斯的演出而動容。

Chris and Annie

雖然電影中Chris演的不是但丁,Annie也不是碧翠絲,但以後如果有人提到但丁與碧翠絲,我必然會想到Robin Williams與Annabella Sciorra的身影。

現實生活中,羅賓·威廉斯在晚年得到一種叫做神經退化性失智症的病,造成身體狀況快速惡化,當他知道只有三年壽命時,在2014年8月決定以自縊,有尊嚴地自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3歲。也許他是蠻勇敢的,但他還記的二十年前演出的《美夢成真》嗎?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後記: 空拍的莫內花園

前言: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 莫內(Monet)的畫布

2017年五月,一時興起,無目的跑到植物園旁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門票只要台幣30元,於是就看了一個畫展,這是一叫做吳敏興的素人畫家,他的油畫非常有趣:

第一幅是莫內花園的空拍圖:

2017/5攝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第二幅是莫內花園的竹林:

2017/5攝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017/5攝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這幅畫非常大,是兩幅拼起來的,油畫就是要大,才有氣魄。

還有一幅和莫內無關的話,但是和達文西有關,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幅畫:

2017/5攝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我不說,你也知道他畫甚麼吧!!!

他去過的地方,我也有去過呢!!!

REF: 法國盧昂大教堂(Rouen Cathedral) - 莫內(Monet)的畫布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Florence)的一日旅遊(七) – 舊宮五百人大廳(Salone dei Cinquecento)與博物館

巴迪亞教堂(Badia Fiorentina):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一)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二) – 羅馬門(Porta Romana)與美術學院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三) - 波波麗花園(Giardino di Boboli)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四) - 碧提宮(Palazzo Pitti)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五) -由Ponte Vecchio到Palazzo Vecchio
巴迪亞教堂: 跟著電影在佛羅倫斯的一日旅遊(六) - 領主廣場與維奇奧宮(Palazzo Vecchio)

小天使與海豚: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免費的看完,就要買票進舊宮了(維奇奧宮)。

在買票之前,還有一個免費的小庭園可以逛一下。進了大門便會看到這個著名的噴水池。主角是小天使與海豚(Putto with Dolphin)。這個小小的銅像是安德烈·委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的作品,雕塑由Lorenzo de Medici委託設計,原先被裝置在Medici別墅。1565年由於科西莫一世為他的大兒子(後來的第二任托斯卡納大公)弗朗切斯科一世·美第奇(Francesco I de' Medici, 1541-1587)辦婚禮,所以要求瓦薩里快速的裝潢舊宮,做為結婚典禮的會場。瓦薩里必須趕工布置,這時候臨時哪有時間去塑造一座噴水池的雕像? 於是就動腦筋,把別墅裡的這個雕像搬到舊宮的小院子來了。

這銅像的原始作者安德烈·委羅基奧聽過人應該不多,但如果說他就是達文西的那位老師,承包百花教堂屋頂圓球的包商,大家必然會點頭稱是了。

婚禮的新娘來自於奧地利(她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斐迪南一世的女兒),下嫁到義大利這個小地方,所以馬屁要拍足啊!! 瓦薩里就把小天使所在位置的牆壁,全部畫上了奧地利的風景,原意是希望能紓解公主的思鄉之情。這個政治婚姻的結局其實並不圓滿,公主因為天天看這些畫,反而更加的想念維也納,最後英年早逝。

離開中庭後的第二個房間就是買票與上廁所的地方,但是要買票才能上廁所,還要寄包包,這裡的各大美術館,都不准帶包包進去。不過寄包包是免費的。票價十歐元(2017年四月)。

循著樓梯上二摟,首先便是五百人大廳(Salone dei Cinquecento),估計當年的婚禮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五百人大廳: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1494年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修士驅逐美第奇家族後,建立共和國,修建此大廳作為議會使用。由於共和國議會共有五百名議員,此廳由此得名。

五百人大廳當年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房間。

薩佛納羅拉修士短暫的四年執政失敗後,城市中陷入政治動盪的時期。

接下一位主政者叫做皮埃羅·索德尼(Piero di Tommaso Soderini. 1450- 1652年),在他短暫的主政時期,總覺得修士設計的五百人大廳太過樸素,於是便想稍微的裝潢一下。

他在1503年,邀請到了當時佛羅倫斯最著名兩位藝術家: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皮埃羅計畫請兩位能在大廳分別創作一幅大型的壁畫(約17x7米),來較量一下。

而繪畫的便以共和國成立時兩場著名的戰役為主題;達文西負責的是左側的安吉亞裡之戰(Battaglia di Anghiari),米開朗基羅則負責右側的卡西納之戰(Battaglia di Cascina)。

以上便歷史上大致的紀錄,但後世始終沒有看到這兩幅畫的真跡。但是後世又發現了許多兩位大師的一些手稿,證明兩位大師的確有計畫要畫這兩幅大型壁畫。那畫到底到哪裡去了? 這件事在四百年來,一直是藝術史上常常討論的題目。

回到1523年,經過了二十年的歲月,柯西莫一世在他二十歲那年的一個僥倖的機會中,得到了執政的機會,最終建立了托斯卡尼大公國,政權又重新回到美第奇家族的手上。

柯西莫一世的政府就在舊宮之中,於是五百人大廳當成了他的皇家接待大廳,並由他的御用設計師瓦薩里對舊宮做徹底翻修、重新裝潢這裡。

針對五百人大廳,瓦薩里進行了當時工程界的一項傑出壯舉,就是原有屋頂大幅抬高,讓大廳更為氣派,同時自然光線也可以從大廳四面高處的玻璃窗照進大廳,然後用壁畫裝飾天花板與牆壁,造就了這座充滿精美雕塑與繪畫的大廳。

五百人大廳: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一進入大廳,光是走在深紅色大理石拼花與黑色的網格構成的地板上,便足以讓遊客在第一時間,感受出設計的不同凡響。

順著地板向上看,牆邊的兩邊各有六尊充滿活力的雕塑。第一座要看的自然是米開朗基羅的《勝利者(The Genius of Victory)》,位於面對講台右手邊的中間位置。雕像約九英尺,原先這座雕像的客戶,是羅馬教皇尤利烏斯二世,他希望自己死後的陵寢,有一座雄偉的雕像伴其左右長眠,於是將這工程包給了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在完成著名的《奴隸 (現藏於巴黎羅浮宮)》之後,便開始製作這座雕像。

《勝利者(The Genius of Victory)》: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教皇對米開朗基羅欣賞有加,曾經包了許多工程給他。不過教皇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座雕像的模特兒真有其人,他叫做托馬索·德·卡瓦利耶(Tommaso dei Cavalieri),是一位年輕的貴族,1532年米開朗基羅在羅馬認識了他之後,不久之後兩人便墜入愛河。米開朗基羅曾經寫了三百多首十四行情詩獻給這位美男子。後世的學者考證,《勝利者》中的年輕人,便是以托馬索為藍本。

這幅雕像中扭曲的身體、有力的肌肉線條與人體比例都與剛完成的《奴隸》(現存巴黎羅浮宮)有著類似的設計風格。年輕人英俊而優雅,本來應該是勝利者,但由於長鬍子老人戴著橡樹編成的桂冠,似乎他又是勝利者。

再看兩人的位置安排,似乎老人在祈求年輕人的青睬,那到底誰是勝利者呢? 

年輕人的部分打磨、拋光到完美,老人則維持著原石的粗糙和不完整,所以也有人分析這個雕像是一個為半成品,不過自然也不盡然,或許創作者有其特別的含意。而既然年輕人是托馬索,那雕像中的老年人,便是米開朗基羅的化身了。

你看大師是不是就是大師,經過解釋之後,在看這幅雕像,絕對就不是只有石頭而已了吧!

在1534年米開朗基羅前往羅馬開始新的工程,也許因為雕像太笨重了,也許是還沒有完成,所以無法交貨,於是雕像就暫時留在他的佛羅倫斯工作室中,沒有帶走。

誰知道米開朗基羅一去不回,再也沒有回到佛羅倫斯,後來他的侄兒萊昂納多·布納羅蒂(Leonardo Buonarroti)便把雕像據為己有。

他首先試圖在1544年出售它,而因為沒有辦法提出他叔叔的授權而無法成交。1564年米開朗基羅過世了,他便提議把雕像安裝在聖十字教堂中的米開朗基羅的墳墓上,但又遭到教堂設計者瓦薩里的拒絕。不過瓦薩里覺得如果放到五百人大廳倒是不錯的提案,於是雕像便來到了這裡。

在1868年,巴傑羅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開幕三周年紀念時,《勝利者》雕塑曾經被收到了博物館之中。但1921年又搬回到了原處放置,直到現在,不過雕像的牌子上說明這是永久性的借展。

《海克力士與狄俄墨得斯》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其他的雕像是以《海克力士的壯舉》作為系列的雕像靠牆擺成一列,都是以海克力士為主題。放在最右邊的是飽受非議的《海克力士與狄俄墨得斯》(Hercules and Diomedes),雕像表現兩具赤裸的男性在角力中,尷尬地扭作一團,那獨創的”抓住要害的動作”,實在誇張的足以令遊客望之臉紅。

天花板上的壁畫,科西莫一世下鄉圖: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在仔細欣賞牆壁上的巨大壁畫時,也不要忘記抬頭看一下精彩的天花板。正中間的是最大的一幅《科西莫一世成聖》。這幅巨大的中央壁畫是瓦薩里最珍貴的畫作。這幅畫與美國國會大廈中的圓頂壁畫《華盛頓成聖》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閒話一句,美國國會大廈可是共濟會的聖殿呢!!! 聽說瓦薩里也是共濟會的大師。是不是有點名堂!

《科西莫一世成聖》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圓形油畫中描繪了科西莫一世成為聖人時,在祥雲中被一群天使圍繞的情景,這可是一幅馬屁拍到達極點的登峰造極之作。

先不管這些畫的背景故事,這些屋頂壁畫光看著就很厲害。當你抬頭仰望的時候,隨然是斜視,但壁畫居然看來似乎是正對著你的視線,所以這些壁畫應該是立體畫。同樣的技巧在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壁畫(也是瓦薩利所繪的作品)之中,應用的更為極致。

這些天花板的壁畫共有三十九幅,以懸吊式天花板的方式,裝飾著大廳的屋頂。這種結構類似現代辦公室所使用”輕鋼架”的天花板懸吊方式,也是瓦薩利所發明的。

天花板上的壁畫,有看出它的立體感嗎?: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牆的四周也被龐大的壁畫填滿。其中主要的六幅畫,描述著科西莫一世的武功,也就是科西莫一世統一托斯卡尼大公國的六大戰役。

《奪取錫耶納》 (The Taking of Siena)  :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征服Porto Ercole》(The Conquest of Porto Ercole):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佛羅倫斯騎兵攻擊比薩》(Pisa Attacked by the Florentine Troops):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安企圖征服Leghorn》(Maximilian of Austria Attempts the Conquest of Leghorn):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在聖溫琴佐塔擊敗比薩人》(Defeat of the Pisans at the Tower of San Vincenzo):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記得前面談到兩位藝術大師PK的橋段嗎? 接下就是這個行程中,最有趣的部份之一。《馬西阿諾之戰》(The Victory of Cosimo I at Marciano in Val di Chiana)是科西莫一世在基亞納山谷的馬西亞諾的勝利,而天大的秘密就在這幅畫之中。 

喬治奧·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這個名字在這篇遊記中,已經出現很多次了,瓦薩里是藝術家、建築師和作家,而且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藝術史作家,他的《繪畫、雕塑、建築大師名人傳》紀錄了文藝復興時期,所有主要藝術家與創作的歷程,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們來到佛羅倫斯必然感到索然無味。當然他與學生們把佛羅倫斯這個都市當作畫布,設計、裝潢了幾十座的宮殿建築,同時創作的各式壁畫高達數百幅之多。

一般遊客來到五百人大廳,看完令人驚艷的大廳與壁畫,和《勝利者》照個合照,便趕行程去了。

只有我拿出望遠鏡頭,開始在壁畫中,想要找尋一句神秘的片語:”Cerca Trova”。這是義大利文”尋找、你就會發現”的意思。不過,壁畫之大,要尋找這個字,真不容易啊!!!

來之前,我已經知道這個片語藏在《馬西阿諾之戰》,也就南牆上最右邊的畫,有五十五英尺長,超過三層樓高。這幅描述兩軍對決的畫作,視覺效國震撼人心,整幅畫以棕色和綠色為主,加之紅色色調渲染,描繪的是士兵、戰馬、長矛與戰旗在一處鄉野山坡上混戰的全景。

大約三十年前,有一位好事的研究者,在這幅壁畫的較高處,發現了一條神秘資訊,有一行小字”Cerca Trova”出現在一面綠色的戰旗之上,如果不特別說,在混亂的戰爭場景中很不顯眼。

我用望遠鏡頭找了半天卻一無所獲,最後還是在現場服務人員的指導之下,找到了”Cerca Trova”的綠色小旗子。大致是先找到畫中上方山坡上的那兩棟農舍,稍微向右下方移動一點,就會看到一小面略微傾斜的綠色戰旗與上面的字。下面照片都是用望遠鏡頭拍攝的。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馬西阿諾之戰》: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看到這串字了嗎?

”尋找、你就會發現”,尋找甚麼? 要發現甚麼?

瓦薩里為什麼要在他的壁畫上,添加如此奇怪的資訊,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確,自從1960年代發現這兩個字開始,現實世界便有無數的藝術史學家想要破解這個祕密。

解謎要先由這幅畫的史實開始。

Marciano的戰役也被稱為Scannagallo的戰役,是一場對於托斯卡納大公國成立,至關重要的戰役;由科西莫一世率領的部隊對西恩納(Siena)進行了攻擊。由於西恩納的部隊是由一位背叛美第奇的貴族叛徒: 羅伯特·古羅西(Piero Strozzi)所領導的,而且原來佛羅倫薩共和國的支持者,也都加入了西恩納的部隊。所以這個戰役對於科西莫一世來說,除了國仇之外,還有家恨。

此外,西恩納的武力還得到了法國在背後的支持。至少,西恩納士兵使用的武器、所穿著的戰袍與旗幟,都來自法國國王的捐贈。西恩納部隊的綠色旗幟上,繡著但丁《神曲》煉獄篇中的詩句:
    He goes in search of freedom, which is so dear,
    As he who gives his life for it would know
    (Purgatorio, Canto I, 71-72)
透過但丁的詩句,表達他們正在為維護自己的自由而戰鬥著,但最後科西莫一世贏得了戰役的勝利。

當瓦薩里畫壁畫的時候,照說應該在旗子上畫上原文,但是瓦薩里絕對是了解政治的,他也知道甚麼句子,老闆不會喜歡。於是他想到”Cerca Trova”,取代了但丁的詩篇。

除了這個版本,還有甚麼其他的推論嗎?

無論如何,尋找,你們會發現...

但是到底要發現什麼?

說到這裡,又要回到大師對決的歷史事件上,先看一下達文西所畫的安吉亞裡之戰。

由達文西留下的草稿看來,這幅壁畫應該已經畫到一個程度了。瓦薩里在他的藝術史大作之中,也有提到大師對決與兩個人各自負責的壁畫的大致位置,而且有提到達文西有六個助手在大廳中工作了超過一年的史實。

魯本斯(Rubens)的《安吉亞里之戰》:現存羅浮宮
魯本斯(Rubens)有一幅現存於羅浮宮的畫《安吉亞里之戰》,後代用這幅畫來比對達文西所留下的手稿,發現風格極為吻合,所以有人認為這是一幅臨摹的作品。但是如果看一下魯本斯是1577年出生的,這幅畫是在1603年完成的,這時候瓦薩里已經完成五百人大廳的裝潢多年,由此便知道,魯本斯是不可能看過達文西這幅畫的。所以魯本斯是如何畫出這幅類似的畫?

洛倫佐·扎基亞的《安吉亞里之戰》
後來又找到一幅畫,它是1553年洛倫佐·扎基亞(Lorenzo Zacchia, 1524 – 1587)的作品,在畫的右下角說明這幅畫的來源是複製於達文西的。換句話說,洛倫佐·扎基亞曾經看過這幅畫。

一個合理的解釋是魯本斯(Rubens)依照洛倫佐的這幅畫,畫出了自己的版本。

2008年又出了一件轟動藝壇的大事,因為又找到的一幅充滿爭議的油畫作品,稱之為《La Tavola Doria》,這幅畫的命名是來自於畫的原始擁有者法國的Tavola Doria 家族,但是這幅畫在1940年就離奇的失蹤了。

結果在2008年,突然在日內瓦銀行一個屬於日本富士博物館的保險箱中被發現。怎麼落入日本人的手中呢? 也沒有知道? 至於是不是達文西的原作? 也不知道。但是達文西的手稿之中,的確有一幅類似的素描版的草稿作品。

《La Tavola Doria》可能為達文西(存疑)的《安吉亞里之戰》草稿
這幅畫《La Tavola Doria》現在在哪裡呢? 根據當時烏菲茲美術館與東京富士博物館(Tokyo Fuji Art Museum)的協議,於2014年7月29日開始在烏茲美術館展出,之後該畫將被送到日本展出(2015年5/25 – 8/9 曾將在東京富士美術館展出過),然後便會捐贈給義大利,將長存與佛羅倫薩。目前據說是收藏在烏菲茲美術館,但是已經很久沒有公開展出了。

雖然已經寫了這麼多,但這件事並沒有這樣落幕,2012年3月,毛里奇奧·塞拉奇尼(Maurizio Seracini)和他領導的一支研究團隊,宣布此畫的原稿,就藏在舊宮的瓦薩里繪製的《馬西阿諾之戰》壁畫後面的內壁中。這位毛里奇奧博士就是協助找出達文西《賢士朝聖》(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的學者。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看一下這篇關於《賢士朝聖》畫作的發現過程:

由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到達文西留給佛羅倫斯三幅畫

這位博士沿著瓦薩里留給後世的的訊息”Cercatrova”,做了一些尋找;首先,毛里奇奧花的很大的功夫,說服當局允許他在大廳的結構上鑽了六個很小的洞,然後放入光纖攝影機,結果他發現《馬西阿諾之戰》的後面,有一個三釐米寬的夾層。換言之,瓦薩里整修大廳的時候,可能沒有破壞達文西的原始作品,而作品便永遠的隱藏在壁畫的下方了。當局並沒有允許毛里奇奧做更進一步的搜尋,所以這件事就到此為止,也許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一天這幅消失的名畫會有機會重見天日。

達文西的故事終於講完了。那米開朗基羅的壁畫呢?

還好,米開朗基羅雖然也畫了些草稿,但是完全沒有機會施工,因為他接獲教宗的邀請,前往羅馬發財去了。

接下來,離開大廳後,便開始拜訪一些舊宮的房間。由於舊宮原本是用做政府辦公使用的,所以這裡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房間和走廊構成的展覽廳。每個小廳也是精美絕倫啊!!!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接下來是要參觀另外一個重要的主題: 就是但丁的"死亡面具"。但丁的故事在其他篇幅之中已有描述,這裡只是談一下這幅死亡面具。

面具就展示在一個走廊,義大利語叫『l-andito』,是指兩個較大房間之間的走道。面具就放在靠牆的一隻古董櫥櫃之中。也許有許多遊客直接從面具前走過,卻沒有注意到這個栩栩如生的石膏像!

但丁的死亡面具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如果知道他的製作過程,再看看但丁憂鬱的表情,便會讓人有些毛骨悚然。蘭登教授曾經在《地獄》的小說中,講解死亡面具的製作過程:
『咽氣後沒多久後,死者被平躺著放置,面部先塗上一層橄欖油。然後再糊上一層濕的石膏,蓋住面部各個角落——嘴巴、鼻子、眼瞼——從髮際線一直到脖子。等石膏結成硬塊後,就能輕而易舉地揭下來;再用它作模,往裡面倒入新拌的石膏。再等石膏變硬,就製作出死者面部惟妙惟肖的複製品了。這種習俗被普遍用於紀念那些顯赫名人與曠世天才,比如但丁、莎士比亞、伏爾泰、塔索、濟慈,他們過世後都製作了死亡面具。』
在十六世紀,製作死亡面具是相當普遍的。面具為何會在佛羅倫斯呢? 小說中的解釋雖然有先些牽強,但還是摘錄一下:
『但丁於1321年在義大利東北部拉溫納(Ravenna)去世,享年56歲。但丁死後,不准他進入佛羅倫斯的禁令仍然有效,所以他也葬在拉溫納。但是由於他的真愛碧翠絲被安葬在佛羅倫斯;而且因為但丁如此熱愛佛羅倫斯,將他的死亡面具帶回這裡,就像是對這位偉人一種善意的致敬。』
那為什麼特別挑選了這座宮殿,放置這面具呢?

『維奇奧宮是佛羅倫斯最古老的象徵,而且在但丁生活的年代,它是整座城市的中心。實際上,在百花大教堂裡藏有一幅名畫,上面的但丁躑躅于城牆邊,被放逐出佛羅倫斯,畫的背景裡宮殿的塔尖清晰可辨,那正是他所懷念的維奇奧宮。從許多方面來說,把他的死亡面具保存在這兒,會讓我們感覺但丁終於獲准回家了。』

小說中提到的百花大教堂的這幅名畫,稱之為《但丁與他的神曲》(Dante And His Poem, Domenico di Michelino, 1465),其真跡已經收藏到新建的教堂博物館中展示了。

《但丁與他的神曲》攝於百花大教堂博物館(2014/4)
除了面具之外,附近的一個古董展櫃,展出了《神曲》最早出品的印刷本。這是稱之為Numeister版本,由一位叫做Johann Numeister的出版商,於1472年四月十一日製作了但丁作品的第一版的印刷本。當時印了四百本,但目前只有十四本留存下來,其實相當罕見。



這件善本書來由勞倫先圖書館(Biblioteca Medicea Laurenziana)借來的,這圖書館是由洛倫佐-美第奇委託米開朗基羅設計的,以收藏洛倫佐美第奇收集的書籍,共有約一萬冊的善本手稿與4500冊的古書,建築與藏品均有可觀性。

接下來一定要看的是門口噴水池小天使的真品。

小天使真跡: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展覽廳的最後一個房間,是稱之為地圖室的展廳,廳裡裝有溫馨的橡木護牆板以及木質天花板,這個房間原本是維奇奧宮的衣帽間,裡面有十幾個暗室與壁櫥,用來存放大公的隨身物品。如今,這裡四面牆壁上都飾滿五十三幅畫在皮革上的彩色手繪地圖——呈現了十六世紀五十年代人們所知的世界。每個國家的地圖都繪製得極為精細,尤其是考慮到這些都製作於五百多年前,而在那時,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還沒有被繪入地圖,甚至還沒有被發現。

亞美尼亞地圖: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眾多的地圖中,我特別多看了一下亞美尼亞地圖。這裡在小說之中,說地圖的後面有個密道,仔細看一下吧!!! 地圖之後真的有密道。

《世界地圖》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在展廳裡的各種地圖藏品中,最醒目的就是正中央放置的巨大地球儀。這個六英尺高的球體被稱作《世界地圖》,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旋轉地球儀。其精巧的設計,據說只要用手指輕輕一碰,它就能轉動自如。

這座地球儀往往被當做參觀的最後一站:遊客常常在這裡檢查自己的故鄉,在十六世紀義大利地圖是何模樣之後,便可以滿足地離開博物館。

離開舊宮後,突然想到還有一幅重要的畫作沒有看到,於是原路又跑回五百人大廳,死說活說請管理員讓我再進去一次。哪幅畫這麼重要呢?

UFO與聖母: 攝於佛羅倫斯舊宮(2017/4)
我的照片解析度很高,大家可以放大來看,因為這是飛碟迷不可錯過的一幅畫。

這幅《聖母子與聖約翰(The Madonna and Saint Giovannino)》是一位不太出名的畫家Domenico Ghirlandaio(1466–1513)所畫的,畫中瑪莉亞的後面的右邊,有一個人與一條狗,看著空中飛行的UFO,那人指指點點的,狗似乎對著飛碟狂吠著,左邊還有幾個外星人騰空而降。在這緊張地時刻,聖母瑪麗亞似乎想要阻止小朋友時的耶穌,企圖向外星人揮手打招呼的念頭。

這幅畫原屬於美國收藏家查爾斯·亞歷山大·勒塞爾(Charles Alexander Loeser),在他於1928年去世之後,家屬依照他的遺言,慷慨地將他的藝術收藏品留給了佛羅倫斯,舊宮中特別設立一間Loeser Bequest專室展出他捐贈的藏品。

看完這幅畫,便可以滿足的離開舊宮,結束這一天的旅程。

回家別忘記找電影來看一下,你會很有感覺的。



其他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教堂故事:

由佛羅倫斯百花大教堂的圓頂到達文西留給佛羅倫斯三幅畫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聖瑪格麗特教堂(Chiesa di Santa Margherita dei Cerchi): 由美夢成真(What Dreams Come Ture)到但丁的神曲
在佛羅倫斯(Florence)逛完教堂之後,必吃的五家平價美食餐廳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一): 第二、三展覽室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二): 第四展覽室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Gallery): 來自教堂的名畫賞析(三): 波堤伽利(Sandro Botticelli)的鎮館之寶